<p class="ql-block"> 【内容提要】做人的根本在于保留一些内心的生分。恰如古话有言:“知人不必言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三分口德与己;责人不必苛刻,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三分肚量与己。”要知道,一幅画,要有留白才是好画。一本书,要左右留白,才便于阅读。画如此,书如此,人生更是如此。做人要留有退路,做事要留有余地。莫要凡事穷追不舍,于是既宽容了他人,也为自己铺路,结果脚下的路便越走越宽。才知道,知进退,便是智慧,能取舍,方成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最好的分寸感是三分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都说做人要有分寸,但如何把握,在一千个人中会有一千种答案。最好的分寸是是把握三分生,即保持陌生感,一切当作第一次接触是一样,抱着谨慎、谦虚的态度,勤奋努力,关注每一个细节,就如戏剧大师荀慧生所说:“熟戏要当生戏演”。</p><p class="ql-block"> 三分生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把握:</p><p class="ql-block"> 创立事业须留三分生。我们常用轻车熟路去形容一个人的的功力了得,但这个熟却常常伴着三分生。“一个‘熟’字摆在哪儿都好,唯独摆在演戏上,是万万要不得的。”这话出自梅兰芳。但梅兰芳所言之“生”,并非指技巧。十分戏,七分熟,三分生。这话并不是说,学戏只要学到七分,就可上台。话中的“三分生”,其实是指心理层面的“生”。就技巧而言,唱戏自然得学到十分熟。熟能生巧,巧而生悟。但一个人若总是认为自己已经学到十分,闭着眼也能完美无瑕地走完整个流程,心中容易自满而缺乏上进。久而久之,惰性渐深,麻木而无所悟,技艺上难有寸进。技巧十分熟,心理三分生,这是梅兰芳的本意。哪怕经年苦练,技巧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一旦上了台,心中还是得带着三分生。正因为这三分生,表演者才不敢自满,能虚心打开自己,接受来自外界的意见和感悟。如此一来,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仅是戏,世界上所有的事无不如此。善泳者死于溺,缺的便是那三分。一个人,不管在哪个方向走得再远,心间也得留着三分生。十分熟的专业,是努力的结果;三分生的警醒,是日后更进一步的空间。缺了这三分,人便容易滋生惰性和麻木。大家熟知的达芬奇,这个全世界公认的大画家,听说小时候为了画好了画,老师拿出一个鸡蛋让他画,并要求画得一模一样。达芬奇很不以为然,“这个太简单了,有什么好画的”,可是,他画了一天又一天,却始终无法画出两个一模一样的。老师告诉他,“在一千个鸡蛋中,没有两个形状是完全相同的。”从此,他每天都用从“新”开始,以一个“生”手的态度面对画画,画了三年之久。达芬奇在今后绘画过程中,即使是画出了《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这样的名作,也始终保持“三分生”的态度,最终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全才”。清华教室朱自清先生是我们老师永远值得学习的榜样。先生第一次上讲台时,面对比自己大四、五岁的学生,即使精心准备的课程,也显得局促不安。后来,没有了这种紧张,但朱先生从未懈怠过,每节课都精心备课,准备很多资料,为了让自己在课堂上少出一些瑕疵。按照他自己的话说,每上一节课,都会感觉莫名的紧张。即使后来从教数年,著作等身,他对教师工作始终保持着一种新鲜感和创造力。在我的教学生涯中,经常有人这么说,教材你已经教了好多遍了,还要背什么课,还不是手到擒来吗?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教材是熟悉的,但学生是新的,每一届学生知识储备不一样,性格不一样,接受能力不一样,如果照本宣科,那样的课堂岂不是死水一潭。对待任何工作都必须保持“三分生”的态度,意思是说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始终保持一种生疏感,有一定的距离感。就是即使这项工作你已经很熟悉了,还要像对待一件陌生的事情去认真准备,全身心付出。创立事业,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保持“三分生”的态度。保持这“三分生”的心态,我们才不会对自己事业掉以轻心,才会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而不是陷入惰性空留遗憾。</p><p class="ql-block"> 为人处世须留三分生。有人说,好的人际关系,一定是:亲人三分生,生人三分熟,熟人三分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这里边包含有利益,有情谊,掺杂着各类人的价值观和 情感 在里边。老话说:“做人做事留三分”,衍生出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三分定律”。毛姆说:“不要告诉任何人你的过去,不要因为一时的投缘就随意亮出底牌。所有欺负你的人都是了解你的人,你越信任的人伤你越深,一招就戳中你的软肋。如果他不了解你,是不敢轻易欺负你的。解决人际矛盾,最好的方法就是翻脸。”一个人最为愚蠢的行为莫过于自己对别人掏心窝子,不仅把自己的软肋暴露给对方,反而认为自己这是坦诚相待。这意味着你暴露了你的全部,包括你的优点和弱点。如果被居心不良的人发现,你就有被伤害的风险,甚至因此付出沉重的代价,给自己带来惨痛的教训。当我们自己觉得我们对别人的付出是真诚的、善良的、友好的。但是别人却总是不以为然,反而对此非常冷漠、冷淡甚至是反过来指责自己。难道是我们的真诚、友好不对吗?其实不然,真正不对的不是自己的真诚,而是人性的冷淡。只有知道怎么保护自己,知道怎样让自己避开险境的人,才是聪明的人。与人交往,七分真诚,三分保留就可以。不必十分真诚。那样就成了现代社会总是说的“老实人”。原本老实人是个褒义词,形容一个人品行善良,行为端正,本本分分。现在竟然转变成了贬义词。真是令人唏嘘。给自己留些隐私,同时也尊重别人的隐私。这样也是尊重过别人的人格,尊重别人的生活。这样的人际关系才能长久平稳。不论和谁相处,都要有自己的私密空间,哪怕是自己的爱人。如果自己啥也不保留,那就和空气没什么区别。你把自己的底牌都亮了出来,别人接下来只要死死咬住你的弱点就够了,你自己处于被动地位不说,甚至陷入更危险的境地。最好的人际关系是,亲人三分生,互相依靠又有距离,生人三分熟,友好对待,就会受益无穷,熟人三分亲,相互依偎,又相互帮助。</p><p class="ql-block"> 对待生活须留三分生。在大城市生活的人们,被工作压力,出行堵车,养育压力环绕着。如果不懂得为自己的生活“三分生”,一定就像被一张蜘蛛网罩住,让你看不到前路。这里的生活“三分生”, 一是指人的一生中,除了工作,还要懂得给留时间给生活,给自己;二是指不要过分追求生活的圆满。曾经看到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有个小毛病,就是经常性失踪,不打招呼就从家里出走了,所有人都联系不上,连妻子也不知道她去了哪里,去干什么?离开家以后,爱因斯坦究竟去了哪里呢?实际上,除了他自己,还真没有人知道爱因斯坦做了什么?或许就像梭罗一样,抛开身边的一切,去寻求暂时的安定;或许就是放空自己,什么都不用做,呆望天空,坐在路旁发呆;或许在另一个地方探寻他物理世界的奥秘。总之,每隔一段时间,爱因斯坦就会离家出走,他需要这种属于自己的独处时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如此,给自己忙碌的生活留一点空白之处,让我们从繁杂中抬起头来,自由地呼吸。康德,著名的哲学家,一生创作,写下的巨著数不胜数。但康德有一个习惯,无论白天有多忙,学术创造有多少,他都会强迫自己一定要留下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什么都不做,就是去哥尼斯堡城郊散步。于是,在这条小路上,每天都可以看到康德抖落一身的疲惫,带着轻松的心情走在这条小路上,一走就是一辈子,这条路被称作“哲学家小道”。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休闲时间,才能保持对生活“三分生”的热情,工作不是他的全部,在享受生活的同时,能激发他更多的智慧,他的思想更为深邃,成就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哲学家。其实,在我们每一个的生活中,总是会被各种欲望填满。没有了房子,希望买一个小房子;有了小房子,还想着大房子;有了大房子,还想着有别墅。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它总是牵着人的鼻子,不断去追寻。生活需要“三分生”,降低欲望,简化人际关系,淡然面对生活的成败得失。及时清理自己的心灵,给自己多一点时间和空间,做回真正的自我。有人说,生活如品茶,倒七分为满,留三分人情。说的就是,凡事太过,反而容易得不偿失。把握一个恰到好处的度,才能不被内心所困,不被外物所累。有人说,生活如品茶,倒七分为满,留三分人情。说的就是,凡事太过,反而容易得不偿失。把握一个恰到好处的度,才能不被内心所困,不被外物所累。</p><p class="ql-block"> 做人的根本在于保留一些内心的生分。恰如古话有言:“知人不必言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三分口德与己;责人不必苛刻,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三分肚量与己。”要知道,一幅画,要有留白才是好画。一本书,要左右留白,才便于阅读。画如此,书如此,人生更是如此。做人要留有退路,做事要留有余地。莫要凡事穷追不舍,于是既宽容了他人,也为自己铺路,结果脚下的路便越走越宽。才知道,知进退,便是智慧,能取舍,方成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