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 刘全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物件故事已书写不少,铡刀数入眼帘,拖沓至今才得以动笔,说说已经退役的铡刀。铡刀意为切草、枝叶、根茎等的刀具,榆木底槽上安刀身,刀头用栓杆固定,刀把上下提压,一捆捆柴草、麦杆、稻草被切成小段,变成可用之材。特殊条件下,铡刀被赋予生产之外的含义,作为武器、刑具使用,但它终究还是农耕经济时代必不可少的生产工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家乡的铡刀记忆镌刻在七八十年代,当年我作为少年农民在地里劳动,那次拔麦子,麦杆麦根一块拔起,一捆捆捆扎牢固,我忧愁大家如何搬运麦个(麦捆),只见一个高个子青年扛着铡刀来到地里,俩仨人一起动手,很快将麦根铡去,只搬运麦头部分,我从心里感谢铡刀,让劳动变得轻松起来。还有在生产队院子里,社员为牲口准备饲料,三人一组铡草、铡秸杆,“嚓嚓”声响过后,精致饲料就制作成功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年人们居住的都是土坯房,每年春季为了防止雨季房漏都会上房(为屋顶再抹一层苒泥),泥里掺稻草那是必须,长稻草不行,需要铡短才行,记得家中老人借来铡刀,把稻草铡碎,上房的时候,泥水和着稻草,把屋顶抹的严严实实。多年以后,我仍记得当年老人使用铡刀的情形,那时三伯负责擩稻草,也就是把稻草放到铡刀上,父亲握住刀柄用力往下铡,如此反复操作,一捆捆稻草就被铡成可以和泥使用的稻草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想再聊聊历史上的铡刀,民间最有名的铡刀当属宋朝包拯的青天三铡刀,又名御铡三刀,分为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乃御赐铡刀。龙头铡最高级,可铡皇亲国戚、凤子龙孙;虎头铡中等级,可铡贪官污吏、祸国奸臣;狗头铡最低级,可铡土豪劣绅、恶霸无赖。相传三口铡刀下送命的有名有姓的就有数十位,感兴趣可以网上查询,看看都是谁。据说三口铡刀的真正出处是由上古时期的龙牙、虎翼、犬神“三大邪刀”传承而来,“三大邪刀”曾数次封印,夏商、东汉也曾重新面世,直到北宋铁匠韩蕲倾力打造,铸成“降龙”、“伏虎”、“斩犬”三口铡刀,存放开封府内,府尹包拯就是第一个掌管铡刀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铡刀主要用来给牛马切草料,俗话说:寸草铡三刀,没料也上膘,要把牲口养好,全凭铡刀细铡。但在辛亥革命时期,铡刀曾作为无坚不摧的逆天兵器走上了战场,人称“关中大铡刀”,武昌起义后,清军为扑灭革命,欲以陕西作为根本,陕西响应革命举义成功,清军为实现光复计划,进攻军事重镇凤翔县,爆发凤翔保卫战,战斗持续百余日,战斗30余次,民众组织千余人敢死军,手中武器就是装上长柄的铡刀,战斗中大显神威,最终凤翔保卫战取得了胜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铡刀是农耕时代的工具,随着机械化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种地拉车很少使用驴马,老铡刀就用不着了。今日饲养场也使用了电铡刀机,又快又省力,老铡刀自然就退役了。铡刀已成为我们过去记忆的一部分,虽然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它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我们不会忘记那充满岁月痕迹的铡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