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丹曲林米拉日巴佛阁

且行且悟

<p class="ql-block">合作市位于甘肃省西南部,是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也是是历史上藏汉交流、东进西出、南来北往的重要门户。而位于合作市区北郊的山坡下的合作寺,亦称“黑措寺”,藏语称“噶丹曲林”,意为“具善法洲”,是一座有近四百年历史的藏传佛教寺院。寺门正面为藏语,背面是汉语。</p> <p class="ql-block">该寺创建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由出生于甘加察喀的大学者贝·希绕却丹格西兴建。其曾求学西藏,是尊者噶丹嘉措之亲炙弟子,入藏学法获格西学位。返归故里后,在合作土官拉本的支持下,在拉本的嘉木卡尔庄园旧址建造护法殿,此后,寺院陆续建成。</p> <p class="ql-block">寺门左右两侧,有两条长长转经长廊。长廊之后,各有四座白塔静静伫立,这些白塔洁白庄严,与转经长廊相互映衬,构建出一幅充满神圣与宁静气息的画面 ,传递着藏传佛教独有的文化韵味与精神内涵。</p> <p class="ql-block">合作寺佛殿经堂鳞次栉比,主要建筑为大经堂,骑师诺者护法殿,宗喀巴佛殿、赛仓活佛囊欠、马头明王殿、小经堂、藏经阁、辩经场以及米拉日巴佛阁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一切都展示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和传统,让人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与和谐。远处山坡之上,白塔矗立,似忠诚卫士,默默守护寺院之宁静庄严,见证晨钟暮鼓、香火氤氲。又仿若慈悲守护神,将护佑之力洒向周边民众,庇佑其平安顺遂。</p> <p class="ql-block">合作寺大经堂是合作寺的核心建筑之一,以庄重、对称的布局为主,这种布局体现了藏传佛教的庄严和秩序感。大经堂位于寺院的中心位置,是整个寺院建筑群的核心,其他附属建筑围绕其展开,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空间格局。</p> <p class="ql-block">大经堂的门紧紧闭合着,鞋子散落一地,从门内悠悠传出僧人们上课虔诚的诵佛声,那声音低沉而悠扬,一句句经文仿佛带着超脱尘世的力量,在空气中缓缓流淌、萦绕,让人即便身处门外,也不禁被这份深沉的信仰氛围所感染,给人以信仰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门廊内的装饰精美绝伦,彰显着独特而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廊沿及廊柱上,雕刻着细腻繁复的花纹,每一处线条都流畅自然,蕴含着匠人们精湛的技艺与虔诚的心意。镶嵌其中的宝石,颗颗圆润饱满,闪烁着斑斓的光泽,为整个门廊增添了几分华贵之气。</p> <p class="ql-block">墙壁上,绘制着各种神秘的图腾,其色彩鲜艳浓烈,图案古朴神秘,似在诉说着古老而遥远的故事。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那四大金刚唐卡,个个怒目圆睁,身姿矫健,手中法器鲜明夺目,以凌厉之态守护着这片神圣之地,生动的笔触让他们仿佛跃然纸上,散发出令人敬畏的威严。</p> <p class="ql-block">当下课的时间一到,大经堂的门轰然打开,僧人们如潮水般涌了出来。他们身着暗红色的僧袍,像是一片涌动的红海。有的步伐轻快,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神情;有的则不紧不慢,神色平静,口中似乎还在默默回味着经文的要义。</p> <p class="ql-block">紧接着,他们便各自散开,沿着熟悉的小径,朝着自己的僧舍走去。有的三两成群,结伴而行,他们的笑声、讨论声交织在一起,在寺院的小径上回荡,宛如一曲和谐的乐章;有的则独自前行,那背影中透着一股坚毅,仿佛在与内心的信仰对话。</p> <p class="ql-block">渐渐地,僧人们的身影便消失在成排的僧舍中,大经堂前的广场重归宁静,唯有那空气中若有若无的梵音余韵,仿佛还在讲述着刚刚发生的热闹场景,让人不禁沉浸在这充满禅意的氛围之中 。</p> <p class="ql-block">骑狮诺者护法殿位于大经堂的右侧。骑狮护法神是佛教密宗的重要护法神之一,莲花生大师在后藏乌佑地区时,骑狮妙金刚等三百六十昆季眷属焚香迎迂,真诚允诺护法护民,直至菩提。因此,宁玛派和格鲁派的历代高僧大德对骑狮护法神恭而有礼,发愿修持。</p> <p class="ql-block">骑狮护法神不仅仅是佛教护法大将,而且他还是个商业神,若有人如法供奉此护法者,将会财运享通,堆金积玉,富坪陶白,日进斗金,圆满二利,终得正果。</p> <p class="ql-block">大经堂左侧的小经堂,规模虽小,却似被尘世遗忘的桃源,满溢着宁静祥和的气息。它以简约典雅的砖木结构为主,质朴的纹理诉说着悠悠岁月,每一寸都散发着安宁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在小经堂的门前,只见几位僧侣正专注地练习法舞,悠扬的鼓乐声适时响起,节奏明快而富有韵律。其中一位僧侣身姿矫健,在门前翩翩起舞。他的动作刚劲有力又不失灵动,每一个手势、每一次转身都蕴含着深厚的宗教寓意,为这宁静的小经堂增添了一抹别样的神圣色彩 。</p> <p class="ql-block">合作寺依山坡而建,布局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藏族寺院的建筑色彩浓烈而鲜明,其中红色、黄色与金色最为常用。这几种色彩相互交织,碰撞出热烈而庄重的视觉效果。每到夏季,漫山遍野的翠绿与寺院的红墙金顶相互映衬,绿色的生机与建筑色彩的神圣庄严相得益彰,仿佛一幅天然的画卷在天地间徐徐展开 ,让人不禁沉醉于这和谐美妙的景致之中。</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寺中,每路过一处静谧的院落,都可以看见纯木打造的门楣上,精美的雕花繁复而细腻,每一朵花纹、每一条线条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默默地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这些雕花是工匠们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它们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承载着历史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在寺中行走的过程中,不时还能遇见身披绛紫色僧衣的喇嘛。他们的身影或匆匆,或悠然,穿梭在各个殿堂之间。他们手持念珠,口中念念有词,那专注的神情仿佛世间的一切都与他们无关,唯有心中的信仰。他们的存在,为这座古寺增添了几分神秘而庄严的色彩,让人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p> <p class="ql-block">每当走近金顶飞檐的殿宇时,那殿宇的金顶飞檐,仿若时光深处的璀璨明珠。金色的屋顶在阳光的轻抚下,绽放出耀眼光芒。飞檐凌空翘起,似振翅欲飞的雄鹰,又似灵动飘逸的祥云,带着超脱尘世的气韵,将殿宇的恢宏气势与灵动之美完美融合。<br></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小经堂后面的佛殿,一尊巨大的转经筒矗立在殿内中央,与殿顶相接,筒身雕刻着精美绝伦佛画,以及经文,在岁月的摩挲下,透着古朴而厚重的质感。而佛殿的四周墙壁上,分布着众多精美的宗教绘画。</p> <p class="ql-block">寺院建筑的山墙、院墙,大部分由砖石堆积而成,再糊上白泥,门,窗,梁都用纯木制成,还有苏鲁枝在建筑中围上一圈,既是装饰,又极其透气。</p> <p class="ql-block">沿着地势拾级而上,总觉在那更高之处,隐匿着更为宏伟的建筑,仿若在以一种无声却有力的方式,召唤着不断前行,去追寻信仰的巅峰。每一次攀登,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每一次眺望,都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br></p> <p class="ql-block">宗喀巴佛阁在藏传佛教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纪念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重要场所。每年都有大量的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参观,感受藏传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佛阁院门上方,祥云图案灵动飘逸,仿佛在悠悠飘动,而宗喀巴画像居于其中,神态庄重慈悲,似乎在默默护佑着这片神圣之地。铜制门扣别具一格,被精心塑造成神兽的模样,威风凛凛,尽显神圣威严之感。门环之上,哈达轻柔缠绕,不仅为院门增添了几分圣洁,更传递出藏传佛教中最诚挚的敬意与祝福。</p> <p class="ql-block">踏入院门,一座金碧辉煌的宗喀巴佛殿便撞入眼帘。佛殿的外墙红白相间,在日光的照耀下,反射出温暖而庄重的光芒。殿顶覆盖着熠熠生辉的金色琉璃瓦,每一片都仿佛是太阳的碎片,它们相互交织,勾勒出流畅而华丽的线条,让整个佛殿看起来宛如一座闪耀的金色宫殿。可惜佛殿未开放,无法入内参观。</p> <p class="ql-block">宗喀巴佛阁旁边便是赛仓活佛囊欠。赛系部落名称,因第一世赛仓活佛出生在青海同仁的赛部落头人家中而得名赛仓。赛仓活佛系统在藏传佛教界具有较高的宗教地位和社会威望,历辈赛仓活佛学者辈出,备受人们的尊崇。赛仓·罗桑华丹(1938-2021)是德尔隆寺第六世赛仓活佛,受过藏传佛教格鲁派系统的寺院教育,曾获得般若部格西学位。</p> <p class="ql-block">囊欠就是活佛的居住府邸,除最大的赛仓活佛囊欠外,合作寺尚有诸多活佛的佛宫,还有夏日仓、格迪、堪布、姜绕、伟日仓囊欠等,堪称六大拉章。另有索藏仓、当周仓、参巴哇仓、丹增仓、玉察仓、秦增仓、赛尔格仓、木道仓等囊欠,堪称八大囊欠。此外,玛乃扎西嘉措仓、凯达仓、宏喇噶嘎尔仓、果佐仓等活佛也建有囊欠。共大小囊欠十九所之多。</p> <p class="ql-block">马头明王殿是合作寺的重要殿堂之一,殿内供奉着马头明王像。马头明王通常有三头八臂或六臂等不同的形象,其面部表情愤怒狰狞,头戴五骷髅冠,身着虎皮裙,项挂五十人头璎珞,形象十分威猛。其发际上有一或三个马头,象征着啖食一切众生无明罪障,摧破诸恐。</p> <p class="ql-block">在山坡最高处,坐落着那神秘而庄重的护法殿。院门精美绝伦,两扇门上各绘有黑色毛发,表情狰狞,双手和双脚都戴着镣铐,不知是何神明。门前,一对石狮子威风凛凛地镇守着,宛如忠诚的卫士,千百年来始终坚守岗位,守护着护法殿的神圣与安宁 。</p> <p class="ql-block">步入殿内,护法佛殿巍然耸立于正中央,仿若佛法威严的象征,庄重而肃穆。院内,桑烟袅袅升腾,如灵动的轻纱,悠然飘荡。殿之四周,一圈转经轮静静环绕,宛如佛法的守护者,默默伫立。</p> <p class="ql-block">行至护法殿后,山坡草地仿若被施了魔法,野花娇艳欲滴,繁花似锦。那大片大片的紫色花朵,密密匝匝地簇拥生长,宛如一片梦幻的紫色花海,澎湃着盎然生机,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微风轻拂,花朵们便摇曳生姿,似在轻声呢喃,为古朴的古寺增添了灵动的生机与斑斓的色彩。花与寺相互映衬,宛如一幅浑然天成的绝美画卷,一边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古朴,一边绽放着生命的蓬勃与绚烂,令人不禁沉醉其中,仿佛时光在此刻悄然驻足,心灵也寻得一方宁静的休憩之所。</p> <p class="ql-block">站在山坡上俯瞰,寺院占地广袤无垠,尽显恢宏气派。合作寺宛如一颗璀璨明珠,被连绵山脉与潺潺河流环抱,山间绿意葱茏,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波涛起伏,生机盎然。这般自然景观与庄严的寺庙建筑相互交融,彼此辉映,恰似一幅浑然天成的绝美画卷,令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合作市区也可一览无余,那错落有致的建筑,那纵横交错的街道,与周围的山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城市画卷,叫人流连不已,心生无限向往与眷恋。</p> <p class="ql-block">山下米拉日巴佛阁犹如一座神圣的文化堡垒,拔地而起,气势非凡。它那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融合了藏传佛教的神秘与庄重,鲜明的色彩搭配和繁复精美的雕刻装饰,让人一眼便难以将目光移开。四方的楼阁层层叠叠,每一层都承载着深厚的宗教内涵,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佛教故事 。</p> <p class="ql-block">而在远处的山坡上的白塔,静静地伫立着。洁白的塔身与葱郁的青山相互映衬,闪耀着圣洁的光芒。它的存在宛如一颗定心石,为这片大地增添了一抹宁静祥和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下方的大经堂,厚重的墙体由黄色和白色构成,窗户有黑色的装饰线条,屋顶金光闪闪,整个建筑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展现出独特的建筑美学显得格外华丽和庄重,极具视觉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当顺着地势走低时,更低一侧的飞檐近在咫尺,触手可摸。那精美的飞檐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历经岁月的侵蚀却依然栩栩如生。指尖触摸着飞檐的那一刻,这座古寺仿佛是一部活着的史书,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下到山底,在米拉日巴佛阁大门侧边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白塔,令人称奇的是,塔身上密密麻麻落满了鸽子,它们或安静休憩,或悠闲踱步,为白塔增添了几分灵动气息。周围的草地之上,同样是鸽子们的乐园,一群群鸽子在草地上觅食、嬉戏,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和谐的画面 。</p> <p class="ql-block">米拉日巴佛阁大门,金碧辉煌。米拉日巴佛阁,其作为合作寺的一部分,吸引着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参观,感受那份庄严与神圣,以及藏传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大门上方挂一个扁额,上面用汉藏两种文字书写,汉文写着 “安多合作寺院米拉日巴佛阁”,这既体现了对汉族文化的尊重和融合,也彰显了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在米拉日巴佛阁大门外及下方,每日都有藏民前来磕长头。他们身着藏装,神情庄重,一次次俯身伏地,又缓缓起身。动作周而复始,额头触碰大地,眼神始终坚定而虔诚。</p> <p class="ql-block">一旁金碧辉煌的佛阁,与他们的身影相互映衬。这一幕,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信仰的强大力量,令人感受到藏民对宗教的尊崇与执着。</p> <p class="ql-block">穿过大门,一座四方形石砌佛阁便映入眼帘。相较于周围建筑,它巍峨高耸,拔地而起,气势非凡,好似鹤立鸡群般引人注目 。那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庄重的气质,让人瞬间感受到它的与众不同 。</p> <p class="ql-block">佛阁被两米高的围墙环绕。围墙采用页岩片筑成墙体,墙沿是金色的瓦当,最上方镶构着一圈小佛塔,数量多达1500个。每个佛塔高约两肘,造型精巧,却又不失高洁庄严之感。这些小佛塔排列整齐,与页岩片墙体、金色瓦当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佛阁外围独特而庄重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在佛阁外墙,每日都有众多藏民前来转经、磕长头。他们安静前行,有人嘴唇微微开合,默念经文,四周静谧,唯有轻微的脚步声。在这一方天地间,他们以最虔诚的姿态,将信仰的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每一个目睹此景的人,都能深刻感受到这份信仰的深沉与厚重。</p> <p class="ql-block">转经途中,他们缄默不语,目不旁顾。那一张张被高原风霜磨砺、被骄阳刻蚀成红黑色的脸庞上,透着一种超脱尘世的淡然和坚定不移的坚毅。每一步都沉稳有力,仿佛世间的喧嚣都与他们无关,一心只沉浸在信仰的修行之路上,这份纯粹的虔诚,令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在转经的人群中,磕长头的信徒尤为引人注目。他们每磕完一个头,便向前迈进三步,双手高高举过头顶,虔诚地合十,紧接着又俯身伏地,重复着磕头的动作。就这样周而复始,不知疲倦地绕着佛阁一圈又一圈。</p> <p class="ql-block">米拉日巴佛阁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原建楼阁已毁于文革。现存建筑重建于1988年5月,历时四年落成。米拉日巴佛阁是为纪念米拉日巴而修建的佛阁,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在安多藏区的代表寺院。值得一提的是,合作寺及佛阁外部区域可供人们免费参观,不过若想登上佛阁内部一探究竟,需支付20元门票费用。</p> <p class="ql-block">米拉日巴九层佛阁外部全由青色石英岩搭砌而成,高约40余米,内部为全木结构,红褐色的建筑外观在周围藏式院墙的映衬下,充满着浓郁宗教人文气息。据统计,佛阁内共有1720尊佛像,主要供奉藏族民众中最富传奇色彩、妇孺皆知的米拉日巴尊者,素有“藏学博物馆”之称。</p> <p class="ql-block">佛阁整体气势恢宏,金碧辉煌。佛阁内,以藏传佛教为主题的壁画规模宏大,画师们以高超的绘画技法,将佛教故事、教义等生动地展现出来,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踏入米拉日巴九层佛阁前,请先脱鞋,以表敬重之心。在阁内游览时,需时刻留意自身言行举止,切勿拍照,保持安静,避免大声喧哗。同时,应取下帽子与墨镜,着装要得体,避免穿着过于暴露的衣物。此外,阁内楼梯狭窄,上下楼时请主动礼让下楼的人,以示尊重。</p> <p class="ql-block">佛阁首层供奉着一座巨大的强巴佛像(即弥勒佛);次层供奉格鲁派、噶当派、萨迦派等派系祖师;三层供奉宁玛派派系祖师;四层供奉文殊、观音、金刚手三怙主殿;五层供奉噶举派佛教祖师殿;六层供奉藏传佛教密宗殿堂;七层供奉密宗上师传承殿堂;八层供奉五方佛等佛主。</p> <p class="ql-block">最具有象征意义的,就是位于八层屋顶的第九层,未开放。它是一幅坛城,是释迦牟尼为大众讲说密宗时所坐的地方。坛城在藏传佛教文化里意义非凡,它是高僧大德修行时,脑海中所现的佛国景象。这一形象蕴含着深邃的佛教教义,象征着宇宙与内心的和谐统一,是神圣、纯净且充满智慧的精神象征,为米拉日巴佛阁增添了浓郁的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佛阁顶端的构造独具特色,建有两层金瓦屋顶。其上设有三个金顶、四个幢,还安置着祥麟法轮、十相自在,另有三个法轮以及十六处柽柳神垒。这些建筑元素与装饰,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既展现出藏传佛教建筑的精湛技艺,又散发着浓郁的宗教神圣气息 ,成为佛阁整体建筑中极具辨识度和庄严感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走出佛阁,便能看到四周环绕着一圈由130个铜制大嘛呢经轮组成的长廊。这些经轮庄重而古朴,只需轻轻触碰并拨动,经筒便悠悠转动起来。在经轮转动的沙沙声中,似乎能感受到一种神秘而平和的力量,仿佛正在与佛进行一场无声却深刻的心灵对话,让人心生敬畏,沉浸在这宁静又神圣的氛围之中。</p> <p class="ql-block">院内的煨桑炉缕缕烟雾飘向空中,青稞面粉和松柏煨桑燃烧的院内的煨桑炉中,缕缕烟雾袅袅升腾,缓缓飘向天空。炉内燃烧着青稞面粉与松柏,散发出的香味沁人心脾。在藏民心中,这是一种与上天神灵沟通的独特方式,袅袅烟雾承载着他们的祈愿,飘向神灵所在之处。</p> <p class="ql-block">米拉日巴佛阁,是一座融合历史、艺术与宗教的独特建筑。对信徒而言,这里是心灵的归宿;对游客来说,它是探秘藏文化的窗口。在这里,人们能深切感受到信仰的力量,领略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无数人前来瞻仰、感悟。</p> <h5><font color="#9b9b9b">拍摄于2024年7月21日</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