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颐和园的“画中游”,是一处隐藏在颐和园万寿山西南方的秘境,与佛香阁相依相偎,面朝碧波荡漾的昆明湖。</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景色美若仙境,亭台楼阁别具一格,各建筑物之间以爬山廊连接。利用山形地势的高低,筑有不同高度的平台,巧妙地将不同形体的建筑相互搭配,层叠而上,并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给人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p><p class="ql-block"> 登阁眺望湖光山色,每一处美景都仿佛是从江南水墨画中走出的画卷,游人犹如置身于画中。</p> <p class="ql-block"> 据传,“画中游”的灵感源于乾隆皇帝的梦境。当初乾隆三下江南,回京后便想仿照江南景致建造清漪园。考虑了多种方案均不十分满意。</p><p class="ql-block"> 亁隆帝日思夜想,睡梦中见一鹤发童颜老寿星带着一对童男童女,手持一幅画卷,画中景致美妙绝伦,老者邀请乾隆进入画中游览。</p><p class="ql-block"> 梦醒后,乾隆命宫中画师画出梦中所见所闻,并以此为蓝本在万寿山上造景,赐名为“画中游”。</p> <p class="ql-block"> “画中游”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为一处极具山地特色的园中园。</p><p class="ql-block"> 这座景观倚山而建,建在陡峭的山石上,是一组楼阁式建筑,充满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韵味。沿着山石路循爬山廊而上,一步一景;既可观景,又可游景,游人仿佛置身于画中。</p><p class="ql-block"> 其中的八角亭依山面湖,视野开阔。站在八角亭上,南可俯瞰昆明湖景,可远眺玉泉、西山山色;眺望南湖岛和十七孔桥,感受古典园林的和谐与宁静。</p> <p class="ql-block"> “画中游”组群由画中游殿、澄辉阁、爱山楼、借秋楼及石牌楼、游廊、湖山真意亭等组成。</p><p class="ql-block"> 亭台楼阁别具特色,登阁眺望昆明湖,视野开阔,景色秀丽,仿佛身处画中,是一种难得的视觉享受。</p> <p class="ql-block"> 依山而建的“画中游”景区,巧妙地融合了自然与建筑之美,正面矗立着一座两层的楼阁,左右两侧各有一座楼,分别名为“爱山”和“借秋”,对称分布,寓意着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借景抒情的雅致。</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漫步行走,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错觉。</p> <p class="ql-block"> 澄辉阁位于建筑群中轴线最南端,“澄辉”本为清光之意,即水静而清,闪耀光彩。</p><p class="ql-block"> 外表璀璨的澄辉阁,为两层八角亭式楼阁,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一层直接建在山石上,二层则是一个观赏昆明湖湖景的绝佳观景台。</p><p class="ql-block"> 二层楼阁上,巧妙的利用借景和框景的园林艺术,让八个亭柱构成了多个画幅的“画框”,每个方向都可以获得独特的景致,营造出一种立体和层次之美。</p><p class="ql-block"> 正如乾隆所言:“层楼雅号画中游,四面云窗万景收。” </p> <p class="ql-block"> 沿着高低不平的石头路攀爬而上,站在“画中游”的高处,颐和园的山水佳境一览无余。</p><p class="ql-block"> 波光潋滟的昆明湖上,游船穿梭,水鸟𣈱游;湖岸、西堤和南湖𡷊上,桃红柳绿,处处充满着诗情画意。</p><p class="ql-block"> 迤逦的湖光山色,组成了一幅幅流动着的绝美画卷。</p> <p class="ql-block"> 冬阳徐徐西落,太阳的余晖照在古建色彩鲜艳的琉璃瓦上,片片琉璃瓦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在夕阳下熠熠生辉,为“画中游”古建增添了庄重与华贵之美。</p><p class="ql-block"> 远处昆明湖上,夕阳的光线穿过十七孔桥,桥洞瞬间被阳光点亮。此时的“画中游”与十七孔桥的“金光穿洞”完美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绝美画图。</p><p class="ql-block"> 此时此刻身处“画中游”,目光所及,山水如画,水色山光澄澈辉映。令人感到飘然若仙,如同梦入诗画仙境之中,又仿佛置身于山水画卷之中。 </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赏不尽的山光水色美景,有道不尽的诗情画意。这里,就是“画中游”。</p><p class="ql-block"> (图5、图9、图21来源于网络,在此表示感谢)</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