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除夕将至,孩子们又将收获一笔自认不菲的压岁钱了。</p><p class="ql-block"> 老家有句老话,大人望(盼)插田,小孩望(盼)过年。望着望着,望眼欲穿,小心思显而易见,无非是不仅能一饱口福,平时想吃却吃不到的美食,几乎皆能如愿,还管够;而且还能收到长辈们包的压岁钱,平时想买却大人不给买的东西,可以自由开支,随心所欲。</p> <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每逢除夕夜是能收到压岁钱的。除夕当天,母亲在百忙中会悄悄的干一件令她骄傲而神圣的事,拿出一张早就准备好的红纸,裁成四小块,然后从箱子里精心挑选几张崭新的钞票,包上四个小红包,只待吃年夜饭的时候,给自己的四个孩子庄重的一人送上一份压岁钱,算是一年中比较隆重的一个程序,仪式感满满。</p> <p class="ql-block"> 按现在的说法,父母都是体制内的人,在小县城里算是高薪一族,家境还算殷实。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里,印象中我收到的压岁钱没有超过五块钱,大多数是两角、五角、一块钱,维持了好多年没涨过。那时候我们对钱不是没有什么兴趣,准确的说是没有什么概念,除了帮父母打酱油买盐买火柴,自己几乎没有花过钱,一切日常开销都是父母大包大揽。五块钱对我们来说那是一笔巨款,拿到压岁钱,那叫激动的心,颤抖的手,兴奋一宿又一宿,根本就不知道怎么花,也不舍得花,时常为到底去买些啥、到底能买些啥犯了愁。大都是除夕夜过了,正月里的某一天,最迟不超过正月十五,压岁钱便会原封不动心甘情愿的交还给母亲,美其名曰代为保管,其实就是物归其主。</p><p class="ql-block"> 意思到了,意义也就有了。</p><p class="ql-block"> 忽然觉得这压岁钱虽然意思上没啥区别,但数额上是因家庭而异,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不是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孩子,大都是几角几块钱的水准;七八十年代的孩子,几块几十块甚至几百块钱的档次;九零零零后直至现在的孩子,几百上千乃至个别家庭到了过万的规模。过年还是过年,只是红包越来越大,压岁钱越包越多,甚至有点离谱,丢失了压岁钱原本的意义了。</p> <p class="ql-block"> 压岁钱包圆了孩子们一整年的期盼与幻想,承载了长辈们太多的期望与祝福。我们身处人情社会,又何况是血脉亲情,一年一度包点压岁钱,追加点情感投资,聊表点祈盼心愿,增添点节庆喜气,知情达理,情理之中,所以我是不反对包压岁钱的。谁会跟钱过不去呢?何况在我们口袋比脸面还干净的岁数,压岁钱不管多少,曾经给我们撑过薄面,满足过我们初始的一丝虚荣,毕竟那是属于自己幼稚年华唯一的“合法收入”。</p><p class="ql-block"> 压岁钱的寓意在于禳灾辟邪,祈福平安,意义大于数额,形式高于内容,其实真的跟包多包少没什么利害关系。压岁钱并非多多益善,虽说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包多了孩子自己也会感到无所适从,增加心理负担,会不知珍惜,容易养成乱花钱爱攀比的坏毛病,甚至过早的沾染上铜臭味,对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甚至今后的人生发展极其不利。如此这般,那就背离了压岁钱的初衷,适得其反得不偿失了不是。</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压岁钱嘛,该包的当然还是要包,只是量力而行,适可而止罢了,影响不了舐犊情深,灯火可亲。</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注:1.《中国作家网》2025年1月12日推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