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春秋老照片专辑上》连载:第九章 曾经的庙宇

齐鲁拍客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第九章 曾经的庙宇</b></div><div>古九州之一的兖州,作为孔孟儒教文化的发祥地,是全国较早建孔庙、颜庙、文庙和佛寺道观的宗教历史文化名城,儒释道三教文化在此高度集中,多元文化在此交汇,相互接受,融合发展,城乡各地都有星罗棋布的寺观、庙宇。据 1920 年版《山东省乡土调查录》记:“滋阳县宗教佛寺 32 座,道观 47 座”。其中还不包括遍布农村各地的佛教庙宇。1939 年版《滋阳县城图》中标记主要寺庙、道观多达 52 座。全县乡村街道以庙宇、寺观命名的有 80 余处。基本上每条街道、每个村庄都有庙宇、寺观。比较大型的村庄如旧关村,民国年间就有大小庙宇 10 座之多,所以自古兖州就有“庙城”之说。当地的人们自古敬畏神灵,在天灾、战乱不断、土匪横行的年代里,认为只有<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神灵才能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和命运。</span></div><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节  玉皇庙</b></h1>道教称天帝为玉皇大帝、玉帝。原兖州东南城区西起南关帝庙街、东至南顺城街,明代这一段街道为钟鼓楼长街的一部分。清代在路中段坐北朝南建了一座玉皇庙供奉玉皇大帝。所以改街名为玉皇庙街。该庙东西宽 11.5 米,南北长 7.5 米,前后设有走廊,有明柱 8 根(图 9-1)。该庙于 2009 年旧城改造中拆除。<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br></span></div></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 9-1 玉皇庙 杜心广拍摄</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节  赤地阁</b></h1>三河村内原有一座赤帝阁又称炎帝阁,是供奉中华民族的祖先神农炎帝的庙宇。<br>原阁内供奉的炎帝头戴贤冠,身穿窄袖紧身衣,手持一把耜,呈现出一副普通劳动者的形象。<br>贾玉璋拍摄、薛玉贤收藏的赤帝阁照片可知(图 9-2),赤帝阁红墙内有三间二层楼房建筑和数间偏房,二层为歇山顶砖砌走廊,楼脊上有螭吻,应为明代鲁王所建。<br>赤帝阁掩映在树荫下,环境优美。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 9-2 赤地阁 贾玉璋拍摄</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节  颜店镇玄帝庙</b></h1><div>颜店镇政府所在地路北,原有一座兖州最大的玄帝庙。道教称真武大帝为玄元上帝,故玄帝庙全称为“真武玄元上帝庙”。旧传玄帝是管水之神,庙以北原是宋代兖州最大的河流赵王河的转弯处,此地易受水灾,所以建玄帝庙以镇水患。该庙为道教建筑,始建于明代,原有四套院落,现仅存五间大殿。原明代建筑用的是绿琉璃瓦,清代重修时用的是黑色板瓦筒瓦。此<br>庙由道教人士管理。<br>玄帝庙 1985 年被济宁市政府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多年前已倒坍(图9-3)。近年政府拨款重修,重现了青砖、红门窗碧瓦的明代建筑风貌(图 9-4)。<b><br></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 9-3 杜心广拍摄</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四节  沧浪庙</b></h1>原城西赵家村西有一座坐北朝南的沧浪庙,庙内供奉鸡嘴雷神像,即神话中的雷神像。沧浪庙掩映在苍翠的柏松树林中,庙内大门、大殿古色古香(图 9-5)。贾玉璋拍摄、薛玉贤收藏。民国年间,先由僧人管理,后来有一个叫燕四的疯道士住在庙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 9-3 贾玉璋拍摄</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五节  天齐庙</b></h1>唐玄宗封泰山为齐天王,从此全国不少地方都建有天齐庙。清代兖州还保留鲁王建的东岳庙、天齐庙六座。颜店镇的天齐庙村就是因村中建天齐庙而得名。<br>现兖州仅存小孟镇白家王子村的一座坐北朝南的三间天齐庙。原庙内有二层钟楼,上悬有五百斤重的大铁钟。有庙门、东西厢房和古碑,庙内松柏苍翠。民国年间庙里供奉黄飞虎等人塑像,庙西角有土地殿。现该庙仅存三间大殿已成危房(图 9-6)。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 9-6 天齐庙 杜心广拍摄</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六节  诸天寺</b></h1><div>诸天寺在城东南诸天寺村。该村原名临泗里,因建该庙得名诸天寺。该寺为明代第七任鲁王敬王所建。原诸天寺由山门、前后大殿、两厢配房和寺后面的一座佛塔组成。寺内大殿里供奉着诸天佛像和十八罗汉塑像。寺内建筑上有螭吻砖雕和绿琉璃砖瓦,瓦当、滴水上有龙凤图案。<br>民国年间,该寺曾有一连家道人管理。解放后曾在庙里办小学。十多年前该庙仅存后殿的西屋山山墙,上面有一螭吻砖雕(图 9-7)。<b><br></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 9-7 杜心广拍摄</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七节  洪福寺</b></h1>原嵫山上的洪福寺,始建于元至正年间。李绪法先生提供的这张洪福寺老照片(图9-8),是 1962 年 3 月,原泗庄公社嵫山会计训练班袁庄片区全体学员合影。背景是洪福寺山门,门楼脊上有螭吻砖雕,山门和大殿上都是青砖黛瓦的古建筑式,从图中可见寺内古柏树和石碑。<br>明代,洪福寺为县内十四座古佛寺之一。清道光年间的文人冯云鹏撰《嵫山八景歌》,其中 “野寺钟声”为嵫山八景之一,歌词“洪福寺里起钟声,栖鸦绕村山风猛”。意为洪福寺掩映在山林之中,寺内钟楼、鼓楼的钟鼓声响彻山谷。当年嵫阳山山清水秀,林木茂盛,东山有太元观道观,西山有洪福寺古寺,环境优美。洪福寺近代年久失修后倒塌,仅存民国年间建的三间堂屋,由还俗的最后一位僧人李传一居住,四个屋檐角上各有一字,合起来是“风调雨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 9-8 李绪法提供</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八节  天仙庙</b></h1>天仙庙位于兖州城外东北的天仙庙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有大明贤后马皇后保安奉下,鲁王创建。<br>原天仙庙明代建筑群占地约十二亩,由天仙庙牌楼、庙门楼,九间碧霞行宫大殿、藏书楼、三皇殿、关帝殿、火神殿、土地庙等跨院、套院、廊房、厢房等多进院落组成。<br>该庙为兖州府天仙庙,是当年兖州府境内的最大庙宇。<br>1936 年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与夫人林徽因、学生刘敦桢来兖州考察,测绘兴隆塔后专门去天仙庙考察了天仙庙牌楼。刘敦桢拍摄了这张照片(图 9-9)。<br>2015 年王大中先生编著的《画说酒仙桥》一书中有天仙庙牌楼正面的老照片(图9-10 本章标题图)。<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 9-9 天仙庙 刘敦桢拍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 9-10 天仙庙牌楼 摘自《话说酒仙桥》</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九节  石佛寺</b></h1><div>2009 年杜心广到漕河镇西曹庄考察古银杏树时,见到树北侧有一座破旧的古寺,村民说是石佛寺(图9-11)。据村民们传说,此寺为唐代古寺,原有山门、前后大殿、大钟楼、西厢房和可三人合围的银杏树三株。前殿供奉关帝,<br>后殿供奉石雕如来佛坐像和许多小点的石佛像,泥塑十八罗汉像。<br>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石佛寺佛像被毁,小佛像填入寺内井中,大殿被当做小学教室。<br>八十年代后废弃,逐渐倒塌,近几年完全拆除。<b><br></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 9-11 石佛寺 杜心广拍摄</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十节  柿仙堂</b></h1>原柿仙堂位于三河村以西,为明代鲁王府郡王滋阳王所建。原滋阳王府在少陵台附近。据清《滋阳县志》记:某年春天滋阳王患病想吃柿子,梦见一道人手拿柿子边吃边卖。王爷差人在城东门外找到卖柿子的道人,一个柿子要价五十两银子。差人带的钱不够,卖柿子的人说治病要紧,先吃柿子后付钱。王爷吃了柿子,霍然而愈,乃知是道仙吕纯阳点化,即与其处建吕祖祠,俗称柿仙堂。(图 9-12)为柿仙堂内景与游人。<br>柿仙堂外有道人的墓地,内有古碑与古柏(图 9-13)。以上两图由贾玉璋拍摄、薛玉贤收藏。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 9-12-13 柿仙堂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十一节  响铃阁</b></h1>响铃阁位于颜店镇蒿庙村。该村原名蒿家胡同,后因此庙而得名。此阁原名碧霞元君阁,建于明代,分前后两个院落。庙门内前为关帝庙,后为碧霞元君阁,因此阁三间二层楼檐下前后各悬有 38 个铁铃铛而得名响铃阁。<br>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庙门和前殿被毁,后仅存响铃阁,为县内唯一明代楼阁式庙宇(图 9-14、15)。该阁以楼脊上的螭吻和蟠龙脊砖雕龙为珍贵。现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 年夏季暴雨后,响铃阁后墙和楼顶被暴雨淋塌,面临全部倒塌的危险(图 9-16)。2023 年政府拨款重修。(图 9-17)为维修后的响铃阁。重修后响铃阁又掛上铁铃铛。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 9-16 响铃阁以上三图为杜心广拍摄</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 9-17 马玉军拍摄</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十二节  屯头村周公庙</b></h1>周公、周文王之子辅助武王灭纣,建立周王朝。历史上称周公为元圣,是圣人中的总代表。颜店镇屯头一村周姓建的周公庙为全国十九个周公庙之一。此地周姓为山西移民,大约在明初迁此村后建庙,历代曾多次维修。现在规模的周公庙是 2004 年本村周姓集资在旧址上重修。古色古香的庙门前立有两个石狮子。庙内外遍植苍松翠柏(图 9-18)。庙门和大殿前都有五级石台阶,庙门内镶嵌着清康熙、雍正年间重修的碑记,尤为珍贵的是这次重修仍沿用清代立在大殿上的石廊柱,上有铭文曰:“道德继唐尧,西京王室之制作千秋如故;文学开孔孟,东国太庙之俎豆万古聿新”。大殿正中供奉周公坐像(图 9-19)。数百年以来,屯头一村周氏家族秉承祖训,每逢初一、十五开庙门烧香祭祖的传统传承至今。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 9-19 杜心广拍摄</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十三节 卞庄子祠</b></h1>坐落在西北店村的卞庄子祠,原为明代建筑,明清和民国年间重修,后损毁。<br>2007 年,该村卞氏家族集资按照修旧如旧的方式重修。卞庄子祠占地 1300 平方米,大门楼有七级石台阶,为高台式建筑,由大门楼、三间正殿、东西各两间配房组成(图20)。<br> 卞庄子祠内外松柏冬青苍翠,大殿正中神龛里端坐着卞庄子像,庄严肃穆、栩栩如生。墙上有卞庄子智刺双虎壁画。院内还保存着一雄一雌的明代石虎一对。尤为难得是,卞氏族人恢复了明代宗祠内原有的两株楷树(图 9-21)。<br><br> 每年春节前后和每月的初一、十五日,家族中有结婚者都来祠内烧香祭祖。泗水卞桥等地和韩国的卞氏宗亲都来此祭祖,展现出天下卞氏一家亲的和谐社会氛围。<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十四节  颜家村复圣庙</b></h1> <br>复圣颜子嵫山户复圣庙坐北朝南位于颜店镇颜家村西首,兖颜公路路北。该庙始建于元代,历元明清民国六百年风雨,历代重修,原占地二千七百多平方米,现存不到一半。<br>复圣庙为高台式建筑,三间庙门高大,正中悬复圣庙匾,门前有七级石台阶,红漆廊柱下有圆鼓形柱础,大门楼和大殿屋脊上有螭吻和五脊六兽(图 9-22)。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 9-22 颜家村复圣庙 杜心广拍摄 </h3> 原颜家村复圣庙分前、后、中三个院落,现中院三个大殿为 2000 年恢复重建。2015 年又在大殿正中塑颜氏先祖复圣颜回金身塑像,东间供奉复圣五十一代孙嵫山户始祖颜成塑像。正殿上悬“卓冠贤科”横额匾,廊柱上的一副对联曰:“箪瓢函<br>青云之志贫而乐道贤矣哉德冠四科;陋巷蕴经纶之素得而试之直骇乎虞夏殷周(图23)”。原复圣庙中颜井、楷树现已恢复。颜庙现已列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颜家村的颜林也已恢复。<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十五节 鲁义姑祠</b></h1>原位于大安镇白家店村中,供奉春秋战国时期鲁义姑的义姑祠,清康熙版《滋阳县志》中就有记载,始建无考,历代重修,历史悠久。原建于村中一高台上三间青砖黛瓦、里生外熟式建筑的鲁义姑祠,早年供奉着鲁义姑塑像,香火盛,屋脊上的螭吻和鲁义姑塑像后遭破坏。2012年前后,白家店村旧村改造中仅有这座鲁义姑祠保留下来(图 9-24)。<br>约 2020 年前后,鲁义姑祠因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前后墙倒塌,仅有屋架支撑着屋面,已岌岌可危(图 9-2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 9-24 苏国成拍摄 </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 9-25 杨忠敏拍摄</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十六节  关帝庙</b></h1>始建于明代的兖州府关帝庙,原位于城区息马地街中段,传说是鲁王梦见关帝于征战中在此息马所建。所以关帝庙亦称为息马地,关帝庙门前有石牌坊上镌“息马地”三字(图 9-26)。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 9-26 关帝庙牌坊 贾玉璋收藏</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 9-27 关帝庙春秋阁 王如绘提供<br></div>原关帝庙建筑规模宏伟,占地约五千平方米,殿堂楼阁等建筑 130 余间。关帝庙大殿亦称为春秋阁,为三间二层阁楼式建筑,坐北朝南。前为东西辕门,旗杆高五丈有余,两侧有戏楼、配殿,庙内有许多古松树、古槐树。<br>息马地石牌坊、庙门、春秋阁全在一条中轴线上,布局严谨,钟楼与鼓楼左右相称。春秋阁歇山重檐,斗拱层层叠立,玲珑奇秀。二楼正间宽敞精致的神龛里面供奉着关帝木雕坐像,关帝像奇伟如生,红脸、美髯、绿袍,甚是威武。清末关帝庙是兖州文人集合起来抵制洋人在兖州建教堂之地。传教士薛田资著《孔夫子的故乡》一书,拍摄的这张春秋阁照片为山东社科院研究员王如绘先生提供(图 9-27)。<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 9-28 贾玉璋收藏</div> 春秋阁门前有清道光年间从城西北天医庙迁于关帝庙的重达千斤的铜方鼎,方鼎后是宋代的汉白玉八楞经幢(图 9-28)。铜方鼎、经幢等文物在 1956 年后被毁。<br>1970 年前后,县文化馆在春秋阁办公和住宿,阁前建起了平房等建筑(图 9-29)。<br>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关帝庙被人民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 年,县电视台在此建电视发射铁塔时,息马地石牌坊、春秋阁等建筑被拆除。关帝庙正面图(图 9-30)。此图为《国家文化资源库》兖州老照片(图7)息马地牌坊。从此图中间坊柱中可见到歇山顶琉璃瓦庙门和大殿上都有螭吻和五<br>脊六兽。牌坊正中是一男子在拍照,旁边有小孩正在玩耍。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 9-29 春秋阁 谷继奎拍摄</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十七节  机神庙</b></h1>机神庙本名嫘祖庙,位于城东南隅机神庙街。机神庙历史悠久。两汉和盛唐时期,兖州养蚕和丝织业发达,所产镜花绫等丝织产品曾是历代向朝廷进贡的贡品。机神庙附近是古代丝织业户集中之地。每逢年节,县内蚕丝业人士都会去机神庙祭祀嫘祖,岁岁香火不断。机神庙是兖州悠久的蚕丝业历史文化的见证之一。1988 年出版的《兖州县丝绸志》收录了机神庙当年的照片(图 9-31)。 2009 年旧城改造中,为延续历史文脉,机神庙被保留下来,按照修旧如旧的方式重修,并于 2010 年 7 月竣工(图 9-32)。<br>机神庙是兖州旧城改造中,在老城区唯一保留下来重修的庙宇。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 9-32 张文虎拍摄</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十八节  人祖庙</b></h1>恩斯特·柏石曼拍摄的这张老照片是人祖庙,庙门楼的造型很像一个人的脸(图9-33)。清末王因镇柳沟村等地曾建有人祖庙。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十九节  庙钟</b></p>古代,兖州各地的大小寺庙中几乎都有钟楼和鼓楼,都有大大小小的铁钟、铜钟。经过大炼钢铁运动后,各寺庙里的庙钟幸存下来的可谓是凤毛麟角。2010年前后,笔者到各乡村采访调查宗教文化中,发现三个明代铁钟。<br><b>1、明代大雨柱村碧霞元君祠铁钟</b><br>新兖镇大雨住村小学仓库里,保留着一口明崇祯年间重修该祠时的庙钟(图 9-34)。钟体铭文上记有大雨柱等各村的施主们捐款捐物重修该祠的账目。<br>该村明代叫大榆树村,清代康熙皇帝南巡途中,来此祠内避雨,大雨停住后方启程赶路,从此后该村村名改称大雨住村。<br><br></h1>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 9-34 杜心广拍摄</div> <h1><b>2、沙河村钟水楼</b><br>原王因镇沙河村,原有一座庙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被毁,该庙的庙钟先后被生产队当做上工和村小学上课敲钟用而后保留了下来。<br>2000 年前后,村小学废弃,该村建自来水水塔时,为延续该村历史文脉,在水塔顶上建了一个仿古钟亭,并请市博物馆樊英民先生撰写了石刻铭文,镶嵌在新建的钟水楼上(图 9-35)。<br><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 9-35 杜心广拍摄 </h3> <h1><b>3、柳沟村泗河堤上的钟亭</b><br>原王因镇柳沟村是个古老的村庄,村内有多座庙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庙宇被毁,仅保留下来两通庙碑中间悬挂着的一口明代庙里的铁钟,被生产队当做上工敲钟和泗河发大水时鸣钟报警之用。<br>约在十多年前,该村把这口铁钟迁移到村南的泗河堤上,用古石碑架起,用铁钟亭保护起来。铁钟上有铭文“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大字(图 9-36)。<br>现在该钟亭成为柳沟村人祭祀逝世老人的场所。</h1>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 9-36 杜心广拍摄</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十节  庙会</b></h1>由于兖州城乡的庙宇又多又大,所以庙会的规模比外地的要大很多。最著名的要数每年农历三月三日的嵫山庙会,三月十八的城西关蚂蚱庙会和城东北的四月十八的天仙庙会。庙会的会期一般是五天至八天。庙会上可谓是商贾云集、人山人海、生意兴隆。周围十几个县的客商都来兖州赶会。庙会上骡马牲口市、木料市、农贸物质、生产资料市,一切生产、生活用品应有尽有;各种茶水社、小吃、饭馆一应俱全;打拳卖艺的、玩杂耍的、玩杂技的,门类众多。也有日场夜场的戏园、说书场,演出山东梆子和山东快书的。庙会上也是各寺庙中香火最旺盛的时候,众多的善男信女来庙里上供进香、求子祈福、许愿还愿,岁岁香火不断。<br>庙会大都在春夏之交举办,前来赶庙会的商贩、货摊、剧团等在庙会上搭起大大小小的遮阳篷,一个接一个绵延数里(图 9-37)。西关三月十八日蚂蚱庙会上有从内蒙古、河北等地来的买卖牲口的商贩,牲口市长达数里,所以有人称蚂蚱庙会为骡马大会。一批批成群结队的骡马,驮着商贩们的行李、草料接踵而至,场面恢宏壮观。<br>此图不远处即是兖州府的西城墙,因此可知这幅照片是在蚂蚱庙会上拍摄的(图 9-38摘自《济宁老照片》)。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 9-37 庙会 诺广训拍摄</h3> 图 9-38 蚂蚱庙庙会 《济宁老照片》插图<br>这张照片拍摄的是庙会布蓬下的小吃摊。外地挑担来赶会的行商,坐在小板凳上吃得津津有味(图 9-39)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 9-39 庙会上的小吃摊 甘博拍</h3> 庙会上打拳卖艺的人,是赶会者必须驻足观看的一个亮点(图 9-40)。<br>在战乱年代里生存的人们敬畏神灵,一个个穿着讲究的善男信女们认为,只有在庙会上不断地向庙里捐款、捐物、烧香、上供,祈福避灾,才能期盼神灵保佑一家人幸福平安(图 9-41)。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 9-40-41 甘博拍摄</p><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十一节  最后的释道人物</b></p>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的破除封建迷信运动后,兖州的寺观、庙宇已全部消失了,只留下一个个以庙宇、寺观命名的地名。庙里的僧人、尼姑、道士、道姑绝大部分已还俗回归社会。十多年前,笔者为研究当地的宗教文化,侥幸采访到当年健在的兖州最后的四位释道人物,十多年后,当年出家时年龄最小的释道人物也已故去。<br>2008 年前后,为研究兴隆塔文化,杜心广采访到居住在兴隆社区里、兴隆寺最后一个还俗的僧人边桂福。他已八十多岁,是当年兴隆寺里年龄最小的僧人,师父叫宏梵,师叔叫心一,他解放后还俗,被安排在当地街道办事处工作。经他指认,笔者拿给他看的一张刘明县长 1949 年在兴隆塔前的与县领导们合影的照片中,兴隆塔下的五间兴隆寺庙是民国年间所建。建兴隆寺后,把原在佛爷庙里的十八尊铁罗汉像移至兴隆寺里供奉。他与师父们以为逝者念经收费为生。念经时奏乐,心一擅长吹箫,他经常在夜晚登上兴隆塔顶上吹箫。</div>边桂福说:“日本军队占据兖州时期,心一沦为汉奸无恶不作。我地下党曾利用他营救过一名我党干部,事成后保证抗战胜利后保他性命。解放后,心一年老病死在监狱里。”<br>2010 年,笔者在嵫山洪福寺庙里采访到寺内最后一位僧人,88 岁的李传一。他说,他因家境贫困,八岁时入寺当和尚,当时庙里有住持,名叫敬来,是他师父,另外还有师爷爷、师叔和多个师兄弟。李传一的另一个师父是悟深,是洪福寺里最后一位住持。<br>悟深在佛教界很有名望,李传一曾与悟深在解放前去过上海参加佛教活动。解放后,悟深去了北京,1953 年参加首届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大会并与朱德副主席合影。洪福寺山门、大殿、古碑和元代柏树等文物,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尚存。<br>兖州解放后,洪福寺僧人们大部分还俗了。李传一还俗后务农并结婚生子。因他在生产劳动中表现积极,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他和老伴一直生活在洪福寺民国年间建的三间庙宇中。<br>2011 年,经高登月先生介绍,杜心广与臧建立先生采访了嵫山太元观里的最后一位道士,86 岁的高志义。他因家贫 13 岁时入太元观当道士。当年的观主吴教斌是高志义的师父。太元观当年规模恢宏,整个建筑群在嵫山东峰附近有山神殿、观音殿、奎星楼等一百多间房屋,有道士十几人,土地 130 余亩和三犋牲口、一辆大车。山后有一架用牲口才能拉动的木铁结构的笨水车,出水量大,当年是很先进的灌溉工具,也是太元观景观之一。<br>高志义自幼跟师父学铁弹子功,也略通医道。他还俗后落户嵫山村务农娶妻生子。<br>他住的地方与李传一相邻,经他与李传一指认,李绪法先生提供的一幅嵫山老照片的背景,就是 1962 年洪福寺的庙门和殿堂。他二人经常在一起怀旧畅叙(图 9-42)。<br>杜心广在多次征集李传一、高志义二位老人口述资料的基础上,写出了两篇嵫山太元观、洪福寺的宗教文化资料,入选在济宁市政协、兖州区政协出版的《济宁宗教名胜》《千古嵫山》两书中。 <br><b>3、琉璃厂玄帝庙尼姑龙乾</b><br>2016 年,笔者在征集《琉璃厂村志》资料中,经村委会工作人员介绍采访了兖州<br>最后一个尼姑龙乾。她年已八十多岁,自幼生长在村中玄帝庙里,庙里有师父和几个<br>尼姑。庙中先有玄帝殿,后来又在前院建了关帝殿,庙附近有庙地。因为泗河经常患<br>水灾,附近村民集资在泗河西岸建玄帝庙以镇水患。龙乾回忆说:1957 年泗河发大水<br>时,她和庙里的尼姑曾到河堤上摆供桌上供,祈求水患消失。</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 9-42 李传一、高志义 臧建立拍摄</h3> 1958 年后,玄帝庙尼姑大都还俗,龙乾谨守师训,坚持不还俗,落户到琉璃厂村务农。<br>1966 年,玄帝庙内文物被破坏,一尊用黄檀木雕刻的玄帝木像,被放在火堆中焚毁,焚烧时散发出一种奇特的香味。龙乾被改名李焕新,因她身穿一身男装,村里大多数人称她的道号<br>(图 9-43)。龙乾年老后作为五保户,入住新兖镇敬老院,近几年辞世。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 9-43 龙乾 李玉奇拍摄</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