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日行程:远征军滇西抗战纪念馆——和顺古镇——下榻“兴缘小公寓”。</p> <p class="ql-block">滇西抗战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铭记历史</p> <p class="ql-block">抗战纪念馆大厅</p> <p class="ql-block">腾冲民伕</p><p class="ql-block">在70多年前,为收复滇西失土,滇西人民与中国远征军及盟军一起凝结成了滇西抗战的中流砥柱,他们要么架桥铺路,要么缝补军装、要么运送物资军粮,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腾冲民伕。</p> <p class="ql-block">美国飞行员吉姆·福克斯,中国副驾驶员和报务员。</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铭记——寻访远征军老兵谋体活动。</p> <p class="ql-block">历史铭记</p> <p class="ql-block">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p><p class="ql-block">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摘录。</p> <p class="ql-block">记忆永存</p> <p class="ql-block">北海道战伤病者友&会旗帜</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第一路指挥系统表</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p><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亦称“中国赴缅远征军”“中国援缅远征军”。1941年12月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编成,远征军受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将和罗卓英司令长官指挥。该军由第5、第6、第66军编成,计9个师10万余人。</p><p class="ql-block">1942年3月,远征军入缅发起滇缅路作战。失利后大部分退回云南。1943年4月,重建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后称滇西远征军,一部撤至印度,称中国驻印军。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先后发起缅北滇西作战,歼灭日军三万余人。1945年1月27日,两军在畹町会师。3月,完成了打通滇缅公路的任务后撤回国内。1945年4月撤销。</p> <p class="ql-block">张问德:</p><p class="ql-block"> 张问德(1880.9.10~1957.2.17),字崇仁,号幼庵,晚号遁叟。云南腾冲县城南门街人。资质聪慧,21岁应州试,名列前茅。</p><p class="ql-block">1942年5月10日,日寇陷腾冲城。7月2日,省政府任命张问德为腾冲县长。至瓦甸组成抗8县政府,迁至界头。1943年8月13日,侵腾日军行政班本部长田岛致函张问德,企图诱降。张问德在复函中义正辞严地拒绝,《张问德答田岛书》被全国各大报竞相刊载。1944年9月14日,腾冲光复,张问德严惩汉奸。</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推荐为腾冲县政协委员、德宏州政协委员。</p> <p class="ql-block">雷允,我国西南最南端,位于中缅边境线云南境内瑞丽附近的江边上,是傣族、汉族、洋人集聚热闹非凡的小镇,她的地理位置深沉嵌入缅甸境内。目前这段历史被渐渐遗忘。雷允机场自1938年底始建,到1939年7月基本建成作为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最大的飞机制造厂,雷允“中央飞机制造厂”在当时创造了一段辉煌。</p> <p class="ql-block">中央雷允飞机制造场全貌。</p> <p class="ql-block">中国公路</p><p class="ql-block">从昆明至缅甸腊戌全长1146千米,其中云南境内959千米,悬崖峭壁,极端险恶,英美一流专家加上一流设备,都说三年未必修通。在求助无援之下,云南省政府动用沿线17个县11个民族群众上路,每天修路民工达15万至20万人,死于坠崖、疫瘴者3000余人。仅用9个月,就打通了一条“生命通道”,创造了世界上筑路史上的奇迹,被誉为“可同巴拿马运河的工程相媲美”。</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条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通道。这是一条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p><p class="ql-block">据《中华民国统计提纲》记载:滇缅公路三年运输物资45.2万吨,而当时所有的国际援助约50多万吨,九成以上都由南侨机工运到中国。</p> <p class="ql-block">中美驻印军人物群雕:</p><p class="ql-block">史迪威上将:中国战区参谋长、驻印军总指挥;陈纳德少将、美国志愿航空队队长、美军第14航空队队长;刘易斯少将:美军第10航空队队长;皮可少将:中印公路工程司令;雷纳逊少校中印输油管铺设主管:郑洞国中将:驻印军副总指挥;孙立人中将:驻印军新1军军长;廖耀湘中将:驻印军新6军军长。</p> <p class="ql-block">饿死不吃军粮</p> <p class="ql-block">焦土腾冲:</p><p class="ql-block">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实施腾冲反攻战,敌五十六师团一四八联队主力一四六联队一部凭险死守高黎贡山,我军猛烈攻击;经42天的焦土之战,守敌被全歼,腾城于1944年9月14日光复,沦陷了两年零四个月又四天的腾冲,重新回到了腾冲人手中。</p><p class="ql-block">此次战役历时127天,所历大小战役40余次,共俘获敌军官4人,士兵60余名。毙敌少将指挥官及藏重康美大佐联队长以下军官100余人,士兵6000余名。缴获野山炮7门,步兵炮6门,迫击炮10门,重机枪19挺,轻机枪47挺,步骑枪1000余支,汽车20余辆,有线和无线电机25部并其他军用品若干。中国远征军亦伤亡军官1234员,士兵17075名。</p> <p class="ql-block">浴血松山:</p><p class="ql-block">浴血松山战役是中国远征军与日军在云南省龙陵县进行的一场重要战斗。1942年,日军侵占龙陵县,驻守城外要塞松山的日军达1400余人,利用坚若磐石的地堡群顽强抵抗美军轰炸和中国远征军的仰攻。经过惨烈战斗,远征军最终以付出巨大代价,歼灭了除一名化妆逃走外的所有日军,为怒江两岸的中国军队联合夹击日军拉开序幕。</p> <p class="ql-block">三番争夺龙棱光复</p><p class="ql-block">龙陵曾经是滇缅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抗战时期,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全线败退,1942年5月龙陵失陷。直到1944年6月,中国远征军反攻滇西,先后投入了11.5万人兵力,三次拉锯争夺,历经大小战斗数百次,至11月11日,龙陵光复。</p><p class="ql-block">龙陵战役是滇西反攻作战中,耗时最长、牺牲最大的要塞争夺战,也是歼灭日军最多的战役。也可以说,龙陵战役,是用死亡堆叠起来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远征军将士的手表和纪念环。</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中国军队、美英盟军在滇西、缅北反攻的胜利和中缅印国际通道的开通,彻底粉碎了日本侵略军对中国实施东西夹击和与德意法西斯会师中东、图霸世界的阴谋。预示着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在中国、在亚洲战场彻底覆灭的开始。在这场具有重大国际意义和深刻历史影响</p><p class="ql-block">的反侵略战争中,数十万中国将士、盟军参战人员、广大爱国华侨华人和云南一填西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英勇牺牲,为彻底击败日本法西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回顾历史,昭示未来。近70年前的战争烽烟虽已散去,但抗日英烈用鲜血和生命浇铸的民族之魂、正义之志、爱国之心和英雄伟业却永远不死,成为我们今天</p><p class="ql-block">致力振兴中华,促进人类和平的伟大力量。让我们深深怀念他们,世世代代,永志不忘!</p> <p class="ql-block">国殇墓园:</p><p class="ql-block">国殇墓园,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西南1千米的叠水河畔小团坡下,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7月7日落成,墓园占地面积88亩。</p><p class="ql-block">国殇墓园是为纪念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收复腾冲的中国远征军二十集团军阵亡将士而修建,园名取自《楚辞》“国殇”篇;国殇墓园主体建筑由大门、陈列馆、忠烈祠、烈士墓、纪念塔等组成。</p> <p class="ql-block">1996年11月,国殇墓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05年11月20日,国殇墓园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p><p class="ql-block">2014年8月,国殇墓园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p><p class="ql-block">2017年12月2日,国殇墓园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p> <p class="ql-block">飞虎队腾冲临时机场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名录墙</p> <p class="ql-block">“倭冢”:</p><p class="ql-block">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的腾冲县城西南1公里处国殇墓园内。国殇墓园入园大门右手边有一碑曰“倭冢”,内埋日军藏重康美少将等148联队两名(一说四名)军官。</p> <p class="ql-block">痛打日寇</p><p class="ql-block">腾冲农民赵云禄、赵云寿兄弟,对肆意</p><p class="ql-block">烧杀、无恶不作的日寇、义愤填膺。滇西反攻时,日寇溃败,他们联络部分乡民用棍棒拦截,打死日军四人,受到远征军嘉奖。</p> <p class="ql-block">筑路</p><p class="ql-block">滇西人民积极投入修公路,修机场,为滇缅抗战做出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妇女背着孩子在为修公路砸石子。</p> <p class="ql-block">怒斥日寇</p><p class="ql-block">国民政府腾冲县县长张问德坚拒投降,写下了浩然正气的当世名檄《答田岛书》,痛斥日寇战争罪行,并表达中华民族和腾冲人民的抗战决心。</p><p class="ql-block">张问德的《答田岛书》,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大国风度,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他被蒋誉为“富有正气的读书人”,被陈诚誉为“全国沦陷区五百多个县县长之人杰楷模”。</p> <p class="ql-block">滇女情深</p><p class="ql-block">一位傈僳族妇女,在深山里碰到一位身受重伤,昏迷不醒的美国飞行员,因为当地找不到水,她便用自己的乳汁抢救,使其得以脱险。</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p><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国殇墓园中。该纪念碑于2011年9月建成,是为缅怀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使后人铭记远征军将士的丰功伟绩。</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滇西战场战斗序列</p> <p class="ql-block">英烈碑</p> <p class="ql-block">英烈碑简介</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墓。</p> <p class="ql-block">寸性奇将军墓</p> <p class="ql-block">远征军笫二十集团军抗日阵亡将士墓</p> <p class="ql-block">盟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天地正气</p> <p class="ql-block">国殇园小团波山</p> <p class="ql-block">民族英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光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p> <p class="ql-block">左边: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直属暨腾冲地方军壮抗日阵将士墓。</p><p class="ql-block">右边: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第五四军预备二师抗日阵亡将士墓。</p> <p class="ql-block">滇西抗日盟军阵亡将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忠烈祠</p><p class="ql-block">保山忠烈祠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的国殇墓园内,建成于1945年7月7日,奉祀抗战时期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在攻克腾冲战斗中阵亡的将士。</p> <p class="ql-block">忠烈祠为重檐歇山式建筑,上悬“河岳英灵”匾额,祠堂正门悬“忠烈祠”匾额,走廊两侧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腾冲会战概要、告滇西父老书等碑文。祠内外立柱刻有国民党军政要员及远征军20集团军将领等人的题联、挽诗、悼词。祠内正面为孙中山遗像及遗嘱,两侧墙上嵌有9618位阵亡将士题名碑石。</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p> <p class="ql-block">黄葛树:</p><p class="ql-block">黄葛树,(别名:大叶榕、黄葛榕、大叶榕、黄桷树、绿黄葛树)是桑科、榕属落叶乔木,高可达20米,生长于中国南方及西南,海拔300米至1000米的省区,忍高温、耐潮湿、抗腐蚀。</p><p class="ql-block">其老树皮、根皮、叶可入药,根能祛风除湿、清热解毒,可用于风湿骨痛、感冒、扁桃体炎、眼结膜炎;叶能消肿止痛,外用治跌打肿痛。也可供观赏、作行道树等。果实可食用。</p> <p class="ql-block">沿途风景——和顺顺和牌坊。</p><p class="ql-block">“和顺顺和”牌坊。“此牌坊建于2001年,是和顺标志性建筑。中国人都喜欢和、顺两个字,和与顺不论如何组合,都让人向往,让人琢磨。这里巧妙地用了回文的修辞手法将和顺两字构成和顺顺和的组合,寄托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对人们的美好祝愿。</p> <p class="ql-block">牌坊背面‘仁里’二字是我国近代历史上著名才子,曾担任腾越道尹的赵藩所书,意为和顺是讲究传统文化的仁义道德之乡”。</p> <p class="ql-block">秋农路牌</p><p class="ql-block">进入和顺的石板路为“秋农路”,是为了纪念益群中学第二任校长李祖华(字秋农)先生而命名的。</p> <p class="ql-block">腾冲旅游全域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景区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双虹桥:两桥如双虹卧波,美景如画。桥畔绿柳成荫,桥下鱼翔浅底,宛如江南水乡般的恬美风光,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新桥桥头的“冰清玉洁”牌坊为节孝坊,新桥边还立有一石碑,上书“桥倒碑修、碑倒自修”,相传当年修桥所剩银两埋于碑底,留给后人修补桥梁备用,体现了和顺人的公益精神和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和顺标志牌。</p> <p class="ql-block">和顺小河(三合河)</p><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前面的河叫做和顺小河。这条小河与和顺古镇的生活密切相关,源头来自和顺镇,由陷河头、龙潭、酸水沟的水交汇而成,蜿蜒曲折,绕着村庄而过。</p> <p class="ql-block">和顺小河在和顺古镇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小河上有多个洗衣亭,方便妇女们洗衣服,这些洗衣亭不仅是实用的设施,更是和顺男人体贴爱家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文治光昌门坊</p> <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村落——水碓。</p><p class="ql-block">水碓村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和顺镇,于2012年12月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村落风貌保存良好,环境优美,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多采用“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形式,风格沿袭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因而有“南疆小江南”之称。</p><p class="ql-block">水碓村内保存了大量历史建筑,包括艾思奇故居、文昌阁、抗战博物馆、刘氏宗祠、李氏宗祠、元龙阁和和顺图书馆等。此外,水碓村的文化氛围独特,融合了中原文化、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异域文化和西方文化,形成了“亦儒、亦商、亦耕、亦侨”的人文氛围。水碓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以其丰富的历史建筑和独特的文化氛围吸引了众多游客。</p> <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p><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于1924年由华侨集资兴办,为中国传统的楼房建筑,前置花园,美观素雅,图书馆中藏书万余册,其中尤以许多古籍最为珍贵。</p><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占地面积5577.34平方米,现有藏书11万余册,分设古籍、民国、现代三个书库,典藏文献较为丰富。1980年被纳入国家公共图书馆建制。</p><p class="ql-block">2020年1月19日下午,习近平来到和顺古镇,走进这里的和顺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文澜壮阔</p> <p class="ql-block">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和顺传统民宿建筑群·寸氏宗祠标志牌。</p> <p class="ql-block">寸氏宗祠:</p><p class="ql-block">寸氏宗祠又称寸家祠堂,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古镇,是和顺古镇的标志性建筑,是腾冲寸氏宗族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明德惟馨</p> <p class="ql-block">宗祠堂的正中篇幅上书写“知恩報恩”,左边:“族裔繁昌”,右边:勋垂百代。</p> <p class="ql-block">寸氏宗祠简介:</p><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寸氏宗祠是和顺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扩建于清代嘉庆十年(1806年),是和顺修建最早的私家宗祠。寸氏宗祠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古镇,是和顺古镇的标志性建筑,象征着腾冲寸氏宗族的荣耀和历史。</p><p class="ql-block">寸氏宗祠不仅是家族祭祀的场所,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宗祠内悬挂着名人撰书的楹联、匾额,石碑、石刻上的族规、祖训,仿佛是一段凝固的历史,坚守着百年情结。</p> <p class="ql-block">寸氏名人榜</p> <p class="ql-block">玉出腾冲·运自和顺。</p> <p class="ql-block">翡翠原石店前的这只公鸡,是店家为招览生意,特地把公鸡放在这里以吸引游客观赏。</p> <p class="ql-block">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和顺传统民宿建筑群·贾氏宗祠标志牌。</p> <p class="ql-block">贾氏宗祠</p><p class="ql-block">贾氏在和顺古镇中也被并列为8大姓氏之一,贾氏宗祠离张氏宗祠不远,在古镇内贾家坝中间的环村路上。这个宗祠看上去有些陈旧,门一直关着,但也没法参观,门面其实不算好看,不知道里面怎样。</p> <p class="ql-block">贾氏宗祠简介</p><p class="ql-block">贾氏家祠,民国初年由和顺贾姓家族合资修建。宗祠坐西向东,占地630余平方米,为传统三坊一照壁式布局。建筑用材考究,结构严谨,内涵丰富,是和顺乡土文化的代表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古镇民居·元野客栈。</p> <p class="ql-block">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和顺传统民宿建筑群·张氏宗祠标志牌。</p> <p class="ql-block">张氏宗祠简介:</p><p class="ql-block">张氏宗祠,清光绪七年(1880),由和顺张氏家族筹资修建,至1928年最终落成,历时48年,宗祠座北南:占地1300余平方米,建筑为传统四合院,前有花厅,大门于右厢外侧,为重檐牌坊式结格,用材考究,样式精美。祠堂内外,篇额楹联众多且内涵丰富,是和顺乡土文化的典型之作。</p> <p class="ql-block">张氏宗祠位于和顺乡西面张家坡村口东北角,占地约2亩,前临良田河渠,后接民居村落,主体是一个坐东南向西北的大四合院带花厅、照壁格局。整个建筑群由祠堂大门、月台、正殿、东西厢楼、倒坐、花园、照壁、公共厨房、卫生间等部分组成。民国时期,在张成勋(字树森)老族长的带领下,又筹资扩建了前厅、花园、厅楼等,到1931年形成了现在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原中国远征军预备第二师指挥部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大扯井</p><p class="ql-block">大扯井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和顺镇十字路社区14组。</p><p class="ql-block">大扯井附近有一家名为“陌禾舒馨大扯井全景温泉度假酒店”,该酒店由蔺军玲经营,成立于2018年9月13日,主要提供住宿、正餐服务和美容服务。</p> <p class="ql-block">文昌宫</p><p class="ql-block">和顺文昌宫,又称文昌阁,位于和顺古镇内,是纪念中国古代文化名人文昌帝君而修建的。文昌宫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位于古镇的中心,由戏台、大殿、关帝庙和左右厢房组成,占地面积约67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文昌宫它不仅是祭祀场所,还曾是1940年由华侨捐资创办的益群中学的旧址。文昌宫内镶嵌有《和顺两朝科甲题名碑》,记录了明、清两朝取得功名的和顺人,彰显了和顺在科举时代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p><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为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是和顺旅缅华侨为振兴家乡文化教育而集资兴办。1924年和顺在海外的华侨成立崇新会,并在家乡设立了“阅书报社”,1928年崇新会将“阅书报社”扩建为图书馆,并将馆址迁移至现在的馆址。为中国传统的楼房建筑,前置花园,美观素雅,图书馆中藏书万余册,其中尤以许多古籍最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的八大姓氏包括:</p><p class="ql-block">寸、刘、李、尹、张、赵、杨、钏。</p><p class="ql-block">这些姓氏在和顺古镇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例如,寸氏宗祠是和顺古镇修建最早的私家宗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扩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是和顺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刘氏宗祠建于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宗祠内供奉着和顺刘氏始祖的牌位。李氏宗祠建于1920年,是著名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乡,如云南辛亥革命元老李曰垓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p><p class="ql-block">这些宗祠不仅是供奉祖先的场所,还承载着家族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每年春秋两祭,八大姓氏的族人会从四面八方汇集在各自的宗祠里,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此外,和顺古镇的清明祭祖活动不仅是对先人的追思,更是弘扬优良家风的重要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祭祖活动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融合焕新。</p> <p class="ql-block">和顺小巷</p><p class="ql-block">和顺小巷在和顺古镇里面,和顺古镇是云南腾冲非常有名的一个景点,和顺小巷在景区入口处左侧,小巷里面有大马帮博物馆和总兵府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大马邦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云南腾冲的和顺镇被称作大马帮驮来的翡翠之乡,因其自古就有着马帮的传统,所以建有一个大马帮博物馆。大马帮博物馆,里边陈列了很多跟马帮相关的物品。马帮的头儿叫“马锅头”,据导游说这些就是复原了马锅头的一些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马帮雕像</p> <p class="ql-block">“割马草老爷”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滇商馆:</p><p class="ql-block">滇商馆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和顺古镇景区和顺小巷内。是一座展示滇商辉煌历史和和顺人“走夷方”生活方式的专题纪念馆。馆内陈列着大量的商号票据和经商用品,这些都是滇商历史的见证。滇商馆的大算盘更是象征着和顺人善于经商的智慧和才能。馆内还设有一个戏台,这是商人们闲暇时消遣的地方,反映了当时商人的生活面貌。</p> <p class="ql-block">总兵府简介</p> <p class="ql-block">总兵府:</p><p class="ql-block">和顺总兵府是清朝从一品大员振威将军腾越镇总兵张松林的府邸,建于光绪末年。这座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见证了历史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2006年,总兵府从腾冲市区迁移至和顺镇,并改建成客栈,保留了其原始风貌。建筑风格充满清代风情,以木材为主材,搭配青灰色的石砖路,展现出独特的历史韵味。府邸内的装饰如宽阔的木房、雕花的门窗和清淡的匾额,无不透露出清代建筑的精致与典雅。</p> <p class="ql-block">一品振威将军第</p><p class="ql-block">和顺总兵府是清朝腾越镇总兵张松林的府邸,建于光绪末年。张松林在光绪九年和十五年担任腾越镇总兵官,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忠诚,被朝廷诰封为从一品振威大将军。</p> <p class="ql-block">张松林</p> <p class="ql-block">元龙阁简介</p> <p class="ql-block">元龙阁道观</p> <p class="ql-block">元龙阁:</p><p class="ql-block">元龙阁建于明代崇祯年间,清朝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重建,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道观。元龙阁前面为碧波荡漾,水体澄澈的龙潭,背后是名木古树参天的黑龙山。由山门、龙王殿、三官殿、魁星阁、观音殿组成,构思奇巧,结构紧凑,背靠青山,面临绿水,宛若人间仙境。阁内许多名家名联,愈加增添了元龙阁的高古气氛。</p> <p class="ql-block">艾思奇(1910年-1966年)原名李</p><p class="ql-block">生萱,是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p><p class="ql-block">哲学名家。在中国共产党开创的革命事</p><p class="ql-block">业中,艾思奇倾尽毕生心血,致力于研</p><p class="ql-block">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中</p><p class="ql-block">国化、大众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艾思奇纪念馆</p><p class="ql-block">1980年,艾思奇亲属将建于1918年的房屋捐赠给腾冲县人民政府,后经修缮,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艾思奇纪念馆为串楼同栏中西合璧建筑,环境清幽典雅。馆内以实物、图片、文字展示艾思奇的生平事迹。</p> <p class="ql-block">艾思艾思奇(1910年3月2日—1966年3月22日),出生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水碓村,蒙古族,原名李生萱。中共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前是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193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3月22日因病逝世,享年56岁。</p><p class="ql-block">艾思奇毕生致力于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p> <p class="ql-block">艾思奇纪念馆展厅。</p> <p class="ql-block">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序言</p> <p class="ql-block">艾思奇生平</p> <p class="ql-block">五福堂</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情怀的执政本色、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人民性理论品格,时时、事事、处处体现着为民、优民、亲民、敬民、惠民。</p> <p class="ql-block">洗衣亭</p><p class="ql-block">和顺洗衣亭是和顺古镇中最独特的建筑之一,它们沿着和顺境内的大河和小河分布,共有9座。这些洗衣亭不仅是实用的设施,更是和顺人情感的象征。洗衣亭的设计独特,亭内铺设井字形石条,河水穿过石条,方便人们洗衣、洗菜和纳凉。洗衣亭最初的功能是遮风避雨,供村人洗衣洗菜,后来逐渐成为人们休息的场所。</p><p class="ql-block">洗衣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年间,当时和顺的男人为了补偿家中的女人,纷纷出资修建这些亭子。</p> <p class="ql-block">洗衣亭</p><p class="ql-block">洗衣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年间,当时和顺的男人为了补偿家中的女人,纷纷出资修建这些亭子。洗衣亭不仅为妇女提供了遮风避雨的地方,还象征着男人对家庭的关爱和思念。这些亭子不仅在功能上满足了人们的日常需求,更在情感上成为了和顺人心中温暖的寄托。和顺洗衣亭的文化意义深远,它们不仅是实用的建筑,更是和顺人情感和文化传承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百岁坊:</p><p class="ql-block">和顺百岁坊是和顺人家长寿的象征,共有四座百岁坊。这些牌坊是为了纪念百岁老人而建,象征着长寿和尊老敬老的传统。</p> <p class="ql-block">云南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和顺传统民居建筑群·刘氏宗祠标志牌。</p><p class="ql-block">和顺刘氏是云南腾冲和顺古镇的一个重要姓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p><p class="ql-block">和顺刘氏的祖先刘继宗于明洪武十五年(1378年)随军奉调来到腾冲,最初担任南甸招刚,后来成为总旗。刘继宗的后代在和顺镇定居,并逐渐繁衍至今,已经传至第27代。</p> <p class="ql-block">和顺刘氏简介。</p> <p class="ql-block">刘氏宗祠:</p><p class="ql-block">刘氏宗祠位于和顺刘家小树园黑洼子脚,与李氏宗祠相邻。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3139平方米。地理坐标:东经25°00′27.3″,北纬96°27′36.7″,高程1587米。2012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该宗祠为四合院布局。正房为单檐硬山顶抬梁式结构,面阔三间,13.1米,进深四间,9.3米。有梁记“咸丰五年阖族建”。走廊设卷棚顶。前廊右山墙立有石碑一通,高200厘米,宽67厘米,厚9厘米。碑阳额题“永葆子孙”,内容为刘宏、刘宽、刘华汉立凭据认承顶纳职粮的记录,刻碑时间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八月二十三日;碑阴刻“六志”(六个内容),内容之一是乾隆二年二月奉旨永免丁粮一事,之二是强调“人丁既免,为族长者,万不可吱唔合族分厘”。刻碑时间为乾隆三十六年。</p> <p class="ql-block">世界腾冲·天下和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烈儿宝贝</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云南腾冲珠宝文化溯源之旅。</span></p> <p class="ql-block">文艺表演</p> <p class="ql-block">今晚下榻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兴缘小公寓”。</p> <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108中国远征军。</p><p class="ql-block">演讲:焦叔说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