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热窝

李大爷

<p class="ql-block">亚洲的耶路撒冷我去过,今天去欧洲的耶路撒冷</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7-8-9号</p> <p class="ql-block">  昨天下午从莫斯塔尔古城出来130公里,很快就到了萨拉热窝国际机场附近酒店Hotel Hills​,天还没黑,在这里要住两晚,很舒服的一个酒店。结果住了三个晚上,太巴适了。</p><p class="ql-block"> 今早直奔拉丁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我们到拉丁桥首先要经过萨拉热窝市政厅,当年斐迪南大公在去市政厅的路上遇刺时先躲过一劫。市政厅是一座由伊斯兰和奥匈帝国风格混合而成的三角形建筑。在奥匈帝国时期,它被用作市政厅,后来在一战期间被改建成国家图书馆。在1992年的波黑战争中,市政厅遭到塞族纵火,导致超过90%图书馆馆藏被烧毁。在欧盟的援助下,该建筑在1996年开始进行重建,并于2014年5月9日重新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下游三百米处就是闻名于世的拉丁石拱桥。</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桥也因此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拉丁桥横跨米里雅茨河,桥头一端路边有一家博物馆,其正式名称是“1878-1918年萨拉热窝博物馆”,也即奥匈时期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展出的内容主要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历史,当然在拉丁桥发生的刺杀事件是其主要内容。</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两面墙上都有巨幅照片,描述当年的历史事件。面临米里雅茨河边的这面墙上有四幅1878年——-1918年间拍摄的萨拉热窝市的照片,刺杀斐迪南大公就发生在1914年</p> <p class="ql-block">我把其中两张照片放大并在一起方便描述。左边这张是墙面上左边第二幅照片,从图片上能看到当年的拉丁桥。右边这张照片是墙面上的第四幅照片,也是萨拉热窝市景图,并标注有时间1878——1918年,这也是博物馆的内容所包含的历史时期</p> <p class="ql-block">拐弯过去这面墙上也有几幅照片,为了便于描述,照片下面标注了序号</p><p class="ql-block">①斐迪南大公同妻子苏菲亚离开市政厅上车</p><p class="ql-block">②前往拉丁桥</p><p class="ql-block">③行刺成功的普林西普也是在此被捕</p><p class="ql-block"> 看两面墙上的照片就能基本解读当时的历史事件,其实早就知道这段历史,只是现在亲临事发现场感受一下环境氛围</p> <p class="ql-block">  在①②两幅照片中间的墙上下部有一块纪念碑和地上的脚印,石碑上面刻有:</p><p class="ql-block"> 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在这里刺杀了奥凶帝国王储费迪南和他的妻子苏菲亚。</p><p class="ql-block"> 石刻下边地上的脚印是当年普林西普站立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需要说明的是,1977年的纪念碑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这位“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而献身”的塞尔维亚青年,原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政府在1977年作出决定,在普林西普刺杀皇储站立的石板上,用水泥浇铸一双脚印,并在旁边的墙壁上嵌入了一块约一平方米大小的白色大理石板,石板上文字刻写着:1914年6月28日加弗利洛·普林西普就是从这个地方刺杀了奥匈帝国斐迪南皇储及其夫人索菲亚王妃。</p><p class="ql-block">南政府同时决定,将此桥改名为“普林西普桥”。前南解体、波黑独立后,该纪念物及大理石板均被拆除,小桥也再次易名为“斐迪南桥”。大理石石板一直被存放在萨拉热窝市内一座废兵营内,此后该兵营又被意大利驻波黑大使馆征用。</p><p class="ql-block">1995年代顿协议签署之前,当时的美国总统就巴尔干问题特别代表霍尔布鲁克在见到此桥时,首次称普林西普为恐怖分子。</p><p class="ql-block"> 各说各话:</p><p class="ql-block"> 对于许多人来说,普林西普是一位抗击外敌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英雄。在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眼中,他的行动是为了反抗奥匈帝国的统治和压迫,是为了争取民族的自由和独立。因此,他们将他视为一位英勇无畏的民族英雄。然而,也有一些人认为普林西普的行为过于激进和盲目,他的暗杀行动导致了全球的灾难和无数的无辜伤亡。他们认为,他应该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表达和实现他的政治诉求,而不是采取暴力手段。总的来说,普林西普是否被视为英雄,取决于观察者的立场和观点。但无论如何,他的行动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点是无法否认的。</p> <p class="ql-block">离开博物馆前行大概一百多米,就到了萨拉热窝大清真寺——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Gazi Husrev Bey's Mosque)左边的宣礼塔是当时萨拉热窝最高的建筑,右边是钟楼。我拍照时正好有一只鸽子飞入镜头,此乃吉兆,象征和平。正好这里是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取景地,当令世界确实需要和谐,特别是萨拉热窝这样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清真寺、宣礼塔和旁边的钟楼都是深为国人熟悉的电影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距今已近五百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入口大门,前面有块牌子说明进入清真寺的穿戴要求</p> <p class="ql-block">从清真寺出来去打卡点黄堡,要穿过商铺街道。时间尚早,没啥游客</p> <p class="ql-block">在商铺街区,导游重点介绍了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的铁匠铺,原来这位老板就是铁匠的儿子</p> <p class="ql-block">门口的中文介绍说明老板独具慧眼,经营有方,一看就知道是中国人帮他写的。</p> <p class="ql-block">走完老城街道要穿过鸽子广场,这里鸽子真多。每天总会有经历过那次残酷的围城战而受到伤害的残疾人,他们用各自独特的方式祈祷和平。</p> <p class="ql-block">从这个视频基本上看得出来清真寺,老街,广场之间的位置关系</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就要穿过一片坟场,然后才能到达黄堡。</p><p class="ql-block"> 黄堡建于奥斯曼帝国时期,是用粗糙的石头建造成不规则的八边形的防御工事。修缮工作分别于1883年和1903年进行过。因采用的石块颜色偏黄而得名黄堡。</p><p class="ql-block"> 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的德国党卫军上校冯·迪特里施最终还是败在了如幽灵般的瓦尔特手下,他在离开萨拉热窝时,就是站在这里感叹:“看,这座城市,这就是瓦尔特!”</p> <p class="ql-block">  现在,它成为一个绝佳的俯瞰城市景色的地方,在日落时分尤为适宜。您可以眺望城市的许多标志性建筑物,如犹太教堂,东正教教堂,天主教教堂和清真寺。</p><p class="ql-block"> 山脚下,公路右边有一大片坟场。就是科瓦西墓园。黄堡高台也是日落时分最佳的全城俯瞰之处。</p><p class="ql-block"> 多年前,不同民族和宗教的人们在这座美丽的城市和平共处。但之后,这个国家遭受了战争的摧残,尤其是波黑战争,穆斯林死者安息在山丘下的科瓦西墓园。</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这个墓地现在被称为“Shahid Cemetery”,可以追溯到奥匈帝国时代的15世纪。内战后,墓地被用于埋葬战争中阵亡的士兵。波黑的第一任总统阿利雅-伊泽特贝戈维奇也葬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下来时我们几位专门穿过墓地,看看那些墓碑上的生卒年,好多都是年轻人,波黑战争的受难者。这时走过来一个军人,示意我们不要在此逗留。说明墓地还是有人守护的</p> <p class="ql-block">黄堡实际上是一个战略要塞。城墙上每张休息的桌子上都放有对这个景点的介绍。当然微信翻译不是很准确,可以大致了解它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站在黄堡上向右边望,可以看见旁边不远处的白堡。</p><p class="ql-block"> 白堡建于1550年,曾是兵营、弹药库和牢房,也是奥匈帝国时代的防御要塞。不过据走错路的团友说进不去。这里开放的打卡景点只有黄堡</p> <p class="ql-block">从黄堡下来又回到老城街道,点心铺的糕点摆放好整齐</p> <p class="ql-block">五颜六色简直像艺术品,多看几眼都要流口水了,干脆还是拍一张</p> <p class="ql-block">转过去有花园式餐厅</p> <p class="ql-block"> 预定的午餐时间还早,导游介绍我们去看看萨拉热窝解放纪念碑,途经圣心主教座堂的天主教堂,也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最大的教堂。它作为萨拉热窝总教区的主教座堂,拥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圣心主教座堂坐落于萨拉热窝的旧城区,在1884年8月25日开始建设,在1889年8月竣工。作为萨拉热窝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之一,教堂至今仍被当地人视为城市象征。</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三岔路口的建筑就是战争纪念馆,纪念馆的前面就是萨拉热窝解放纪念碑,在它前面有自胜利日点燃的永不熄灭的火焰</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里面的弧形墙内刻有几种文字的碑文:大意就是在铁托率领的游击队的抵抗之下,1945年4月6日,萨拉热窝从纳粹的占领之中解放</p> <p class="ql-block">永恒之火</p> <p class="ql-block">解放纪念碑的后面有一个解放广场,草坪中的雕塑张开双臂,脚踏实地站在地球上,周围有飞翔的和平鸽,雕塑底部刻有文字:多元文化人类构建世界。</p> <p class="ql-block">广场旁边地上有一盘立体国际象棋,几位老人正在津津有味的下棋,观棋</p> <p class="ql-block">远离战争,老有所乐</p> <p class="ql-block">刚才经过的区域,比如天主教堂,解放公园,显然是欧洲风味。早前所经过的清真寺,老街商铺更多地显示着伊斯兰风格。可以在老城区不大的范围内明显感受到两种不同的文化。所以在老城区有一条白色的文化分界线,将城市分为两个部分:一边是欧洲风格的奥匈帝国,另一边则是土耳其风格的奥斯曼帝国。不同的建筑风格和场景使得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p><p class="ql-block">地上白条,东西分明</p> <p class="ql-block">地上的白色分界线两边都写着:萨拉热窝文化相汇线,</p><p class="ql-block">经过这里的游客都会留步看看拍照,前方是清真寺,背后是天主堂</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西方进入东方,再次来到老街商铺和清真寺,钟楼</p> <p class="ql-block">然后在博物馆后面街道午餐,这么大一盘看起好实在哦,午餐后自由活动</p> <p class="ql-block">这下可以好好转转萨拉热窝。先去看战争破坏后留下的遗址,位置就在“1878-1918年萨拉热窝博物馆”拐弯处不远</p> <p class="ql-block">废墟和弹痕累累的墙壁,保留遗址就是为了警示后人</p> <p class="ql-block">离开废墟,继续前行,发现这个酒吧门口坐有一个塑像,肯定不是一般人</p> <p class="ql-block">  决定专拍一张,近距离看看,手握电灯泡的铜像正在沉思,结果一看他背后的介绍,才知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尼古拉·特斯拉,被称为最接近神的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不是觉得很熟悉特斯拉,确实如此,因为世界首富马斯克非常崇拜他,所以用他的名字命名了风靡全球的电动汽车。</span></p><p class="ql-block"> ‌特斯拉(Tesla,符号为T)是磁感应强度的国际单位制导出单位‌。</p><p class="ql-block"> 特斯拉这一单位的命名就是为了纪念在电磁学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美籍塞尔维亚发明家、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尼古拉·特斯拉。1960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计量大会上,决定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这一单位,以纪念他在电磁学领域的杰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 为啥特斯拉在此有一个雕塑?他又不是萨拉热窝人?网上没有查到与此相关的信息,突然感悟……今天在萨拉热窝就提及三位名人:普林西普,瓦尔特,特斯拉。他们都是塞尔维亚人,可见塞族人很崇拜他们的民族英雄,才会立一座铜像在此。</p><p class="ql-block"> 特斯拉铜像背后的文字对他有一个简介:</p><p class="ql-block"> 尼古拉·特斯拉于1856年7月10日出生在克罗地亚的比卡,但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阿姆格里度过的。他毕业于格拉茨高级技术学校,并首次在马里博尔担任助理工程师。他在古洛普周围工作,并在巴黎大学毕业。自1884年以来,他在纽约的爱迪生实验室工作了一段时间。</p><p class="ql-block"> 特斯拉以发现多相电力、无线电力传输和无线电信号而闻名。虽然他在世时没有得到应有的赞赏,但他的名字今天仍然受到尊敬。有很多关于他的书,还有很多关于他的纪录片。</p><p class="ql-block"> 尼古拉特斯拉于1943年1月7日在纽约去世,享年87岁</p><p class="ql-block"> 尼古拉·特斯拉的雕塑是雕塑家Damir Sabi的作品,他的作品得益于特斯拉酒吧老板兄弟Sto jn ié的倡议和想法。崇拜与颂扬都有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经网络查询,我的目的地是萨拉热窝被害儿童纪念广场。所以继续前行,路经塞尔维亚东正教堂,进去拍照。它是巴尔干半岛上最大的教堂之一,名叫圣母圣诞主教座堂,有近两百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从塞尔维亚东正教堂往前五百米就看见被害儿童广场。这个广场是萨拉热窝曾经战争的一道伤痕,主题十分沉重。</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孩子纪念广场。</p><p class="ql-block">广场中心有一个花草围绕的圆形水池,远处是一排不锈钢圆筒柱,面前有一个说明牌</p> <p class="ql-block">这个说明牌子上写着:</p><p class="ql-block">1992-1995年萨拉热窝围城期间遇难儿童纪念碑 萨拉热窝</p> <p class="ql-block">圆形水池中间是一个用弹壳制作的雕塑,寓意母亲怀抱儿童。</p><p class="ql-block">圆环型斜面上书写</p><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 1992-199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圆形水池的旁边有六个不锈钢圆筒组成的群雕</p> <p class="ql-block">这组圆筒上刻满了遇难儿童的名字和生卒年,台阶上有人放着很多鲜花,孩子不寂寞。</p> <p class="ql-block">为了看清楚,专门放大一个。</p><p class="ql-block">每个圆柱上端有一排文字:</p><p class="ql-block">围城中被杀害的孩子名单 萨拉热窝 1992-1995 </p><p class="ql-block">你看名单第二排的这个孩子1992——1992,孩子还不到一岁哦!</p><p class="ql-block"> 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哭泣的公园。</p> <p class="ql-block">这麽多花季儿童就这样长眠不醒,躺在这冰冷的地上,让那些叫嚣战争,武力……下地狱吧。</p><p class="ql-block">耶路撒冷有个哭墙,萨拉热窝有个哭园。</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上还有这样一个雕塑。</p><p class="ql-block"> 事件背景是1995年7月,约7000名波斯尼亚穆斯林在斯雷布雷尼察联合国保护区惨遭塞族军队屠杀,大部分是手无寸铁的囚犯、男孩和男子,他们遭受了集体枪杀的残酷命运。这场大屠杀是由波斯尼亚塞族的高级军官莫米尔·尼科里克和德拉甘·奥布雷诺维奇精心策划的。审判他们时供认在军队、警察部门和情报部门的协同下实施了这场反人道罪行。</p><p class="ql-block"> 这个呼喊者雕塑后面有个牌子,上面写着:……父亲拉莫高喊儿子内尔明投降,告诉他,塞尔维亚人不会伤害你们的。结果2008年掘尸队在一个集体坟墓中发现了父子俩</p> <p class="ql-block">坟场周边的草木在阳光照射下呈现一片金黄色。沿路上行,去另外一个狮子墓地,因为那里有很多故事,美国纪录片电影《萨拉热窝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原型就埋在那里,还有一首歌《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原唱是香港歌星郑秀文</p> <p class="ql-block">很快就到了。从马路边隔着围栏就可以看见山坡上很大一个墓地。</p> <p class="ql-block">  狮子石雕在坡地最高处, 周围布满了石碑, 这里有萨拉热窝的凄美故事。</p><p class="ql-block"> 1993年5月19日。萨拉热窝围城战时,一对年轻恋人准备逃离这座被战火笼罩的城市,却不幸在市中心的弗尔巴尼亚桥被军队射杀。当枪声响起,塞族的波斯尼亚青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博斯科</span>中弹身亡。随后,他的女友——克罗地亚裔的穆斯林姑娘<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德米拉</span>也中弹,在弥留之际,阿德米拉爬向她的爱人博斯科,拥住对方的尸首,十五分钟后也气绝身亡,死亡相拥,由于战火不断,无人敢去收尸,在桥上躺了七天后才被塞族部队人收走。</p><p class="ql-block"> 他们是一对来自互相仇杀民族的情侣,年仅25岁,最后被埋在狮子墓地</p> <p class="ql-block">这里因这座沉睡的狮子雕塑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狮子脚下有很多石碑,其中一块写着,</p><p class="ql-block"> 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这里下葬的2456名奥匈帝国的士兵</p><p class="ql-block"> 纪念战争中的所有死难者</p> <p class="ql-block">墓地在一座山坡上,只看见密密麻麻的石碑,由于事先准备工作不足,时间也不允许,所以最后也没有找到他俩的墓碑。</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网上找到的一张照片,算是补缺</p> <p class="ql-block">就在狮子墓地马路对面还有一个穆斯林的墓地,也是非常大。一进去就看见墓地里的墓碑围绕着这个类似宣礼塔的尖碑。上面刻满了名单生卒</p> <p class="ql-block">放大来看,基本上都是死于1992-1995年。</p><p class="ql-block">内战带来了无辜生命的死亡,家庭的破碎,没有哪一座城市像萨拉热窝这样被坟场包围,当初瓦尔特绝对想不到他们曾经用生命保卫的城市在和平年代禁会遭受如此创伤</p> <p class="ql-block">墓地门口有个牌子:</p><p class="ql-block">根据墓地区域的决定和安排,制定了以下禁令:</p><p class="ql-block">禁止晚上2点后进入墓地</p><p class="ql-block">禁止在葬礼和葬礼期间驾车进入墓地,</p><p class="ql-block">严禁任何动物进入和带入墓地。未经事先同意,禁止在萨拉热窝公墓进行任何活动。</p> <p class="ql-block">其实我们第二天中午开车过来午餐时,在车上我一眼就看见右边山坡上那个石狮子,结果丁字路口左转弯进去就是餐厅。原来餐厅就在这个墓园的旁边,大概不到一百米吧。</p><p class="ql-block"> 离开这两个墓园,往回走时经过这个广场,陈列着一辆坦克</p> <p class="ql-block">坦克前面是全副武装的士兵,坦克后面是一片幕墙</p> <p class="ql-block">坦克后面的幕墙其实是纪念碑文,上面刻着死于1992-1995年的名单。从翻译出来的名字看,应该大多数都是穆斯林。</p><p class="ql-block">在萨拉热窝真是到处都可以看见战争留下的伤痕</p> <p class="ql-block">离坦克不远处有一座天主教堂,门边有一尊塑像,决定过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  这尊塑像脚下有石刻,原来是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特蕾莎修女 1910-1997</p><p class="ql-block"> 早就知道特蕾莎修女的事迹,因为她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也见过她的照片,只是没见过她的塑像,而且是树立在教堂前。</p><p class="ql-block"> 特蕾莎修女(Blessed Teresa of Calcutta,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又译德兰修女、特里莎修女和泰瑞莎修女。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因其一生致力于消除贫困,特蕾莎修女于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2003年10月被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列入了天主教宣福名单Beatification,特蕾莎修女的名称也因此变为被祝福的特雷莎修女(Blessed Teresa)。1997年9月5日,特蕾莎修女逝世,享年87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教堂前面的广场上,有一些造型,看起来像是废弃的工业管道之类,宣传环保理念吧</p> <p class="ql-block">狮头,人面</p> <p class="ql-block">  然后准备往波黑历史博物馆去,结果旁边一个巨型商场吸引了我,来都来了,还是进入看看,非常豪华,完全想不到这里曾经炮火连天。再看商场对面的马路,车水马龙,原来这里就是令人恐惧的狙击手大道。路边是弗尔巴尼亚桥,两名反战的学生情侣在此惨遭杀害,就是后来埋在狮子墓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p><p class="ql-block"> Snipper Alley(狙击手大道)是萨拉热窝市中心的一条主要街道,曾经在围城战期间遭受塞尔维亚军队的炮火轰击。那段时间里,市民为了领取粮食和维持生计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经过这条街道。当时,"Pazi – Snajper!"(小心狙击手)的告示随处可见。为了安全,在经过这里时,人们要么快步走过去,要么等待联合国的车辆经过,然后躲在车后面。</p><p class="ql-block"> 看现在,Snipper Alley已经成为了一条繁忙的车水马龙的道路,人们再也不用担心生命安全。</p> <p class="ql-block">大道对面这个建筑好漂亮,原来是萨拉热窝美术学院。</p><p class="ql-block">这时一看时间已经下午四点半,这里离集合点拉丁桥已经两公里。虽然离波黑历史博物馆只有三百米远,但是感觉还是有点来不及了,而且可能走拢也差不多闭馆了。所以计划赶不上变化,只有打道回府。</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马路边有很多绿地,就像公园。这座塑像是一位著名的波斯尼亚犹太作家,也是一名医生。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Rafina avlija 》(拉芬·阿夫利娅)于1927 年出版。两年后,他的第一个故事集《 Od proljeća do proljeća》(从春天到春天)出版。</p> <p class="ql-block">引起我注意的原因是,网上搜索:底座还在,头没了。</p><p class="ql-block">据当地媒体报道2016年他的塑像被盗。那是十年前的事。</p><p class="ql-block">这也是所以拍照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往集合点拉丁桥走。此时还不到下午五点,但是天已黑了。</p><p class="ql-block">地上镶嵌的是:1962年9月,在这里诞生了INDEXI流行摇滚乐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街边画廊</p> <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在灯光下看圣心主教座堂的天主教堂又是一番风味</p> <p class="ql-block">从背后看圣心主教座堂的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在拉丁桥边集合返回酒店。这个酒店要连住两晚。看酒店里面的游泳池如此庞大,就知道酒店也不错</p> <p class="ql-block">游泳池很气派</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两个晚上都来游泳,<span style="font-size:18px;">水温27度,设施齐全,</span>里面好几个池子都是连通的,其中有两个池子还模拟喷泉冲浪,旁边还有高台滑道与室外相通,太巴适了。也是我遇到过的室内游泳池既豪华又好耍的一个</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早去打卡点:萨拉热窝生命通道博物馆。光看墙上留下的无数弹孔,就知道当年的惨烈程度</p> <p class="ql-block">可惜刚好过了下午三点关门的时间,吃了个闭门羹。因为我们晚上就要离开萨拉热窝飞伊斯坦布尔,只得离开。</p> <p class="ql-block">只有拍个视屏纪念</p> <p class="ql-block">其实这个生命通道还真是值得看看,毕竟波黑战争中被围困几年,也是命里注定,由于飞机航班延误,第二天才能离开萨拉热窝,所以又回到酒店多住一晚。第二天一早就来到博物馆,排了个头名。</p><p class="ql-block"> 顺便记下,由于航班延误,最后每人还获得保险公司赔付的六百元延误险。</p><p class="ql-block"> 当然还有一个打卡点也没有完成,就是电影博物馆没让进,总的来说这次旅行还是很不错的。像我这样一天到晚就想旅游的人,多延误几天更好耍,哈哈!</p> <p class="ql-block">进入博物馆,围墙上很多当年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波黑首都萨拉热窝从1992年4月5日至1996年2月29日遭到南斯拉夫人民军与塞族共和国陆军围困,被围时间将近四年,超过斯大林格勒战役三倍,是现代战争史上最长的围城战役。围城导致城里的各种食物和其他物资极度匮乏,国际援助的物资又送不进去,军民们就想了个办法,从机场一头挖了长800多米的地道,从一户普通人家的院子里出来,偷偷把物资运进城去~这户人家的屋墙上至今留有弹孔,而炮弹炸开的凹坑被涂上红漆以警示后人。</p> <p class="ql-block">“希望隧道”长约800米,宽约1米,高约1.5米,这条隧道在战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这是萨拉热窝的地形图与隧道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当时就是这样的战时环境,隐蔽网下面就是地道入口</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下来进入地道</p> <p class="ql-block">地道墙壁上的照片都是跟隧道有关的历史人物</p> <p class="ql-block">地道里面现在就开发出几十米供大家参观体会一下当年生命通道的环境,里面没有陈列展品</p> <p class="ql-block">现在开放这一段作为博物馆,让人们记住战争带来的伤害,珍惜今天的和平</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既有实物也有图片,比较全面的反映出当年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这些图片实物环境很好的反映出当年的状况,今天看起来还是觉得很压抑,唯愿战争不再,和平发展。</p> <p class="ql-block">今晚离开萨拉热窝,十二天的旅行划上圆满的句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