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护国兴教寺·世界文化遗产

Apple

<p class="ql-block">  兴教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东南的少陵塬畔,始建于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又称“大唐护国兴教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为纪念玄奘法师专门修建的寺院,是玄奘法师长眠之地。寺内有世界文化遗产兴教寺塔。</p> <p class="ql-block">  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归国后受唐太宗召见,住长安弘福寺,后又住大慈恩寺。664年,玄奘圆寂于玉华寺,初葬长安东南白鹿原。公元669年迁葬于樊川少陵原畔,并建造五层灵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肃宗为塔题“兴教”二字,意为“大兴佛教”。</p> <p class="ql-block">  唐末以后,历代屡有重建,清同治年间寺殿悉毁于兵火,唯存兴教寺塔(又称玄奘墓塔)以及他的弟子窥基和圆测的墓塔。1922年寺僧募修大殿、僧房十余间,又先后由朱子桥、程潜增建及修茸塔亭、大殿、藏经楼、山门等,并补修了三塔。三塔呈山字形排列,中间最高的一座是玄奘灵塔。</p> <p class="ql-block">  玄奘塔造型庄重稳固,装饰简洁明快,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座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塔的底层北壁镶有唐文宗开成四年(839) 刻的刘轲撰文《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并序》,因亦称大遍觉塔。</p> <p class="ql-block">  玄奘塔左右各有较矮小的砖塔一座,均高7米,都是3级,底边长2米,分别为玄奘弟子窥基 (西)和新罗王之孙圆测 (东)的灵塔,造于公元682年和公元1115年,形式与玄奘塔略同。</p> <p class="ql-block">  窥基舍利塔始建于永淳元年(682年),大和三年(829年)重建。坐北朝南,为方形三层楼阁式砖塔。</p><p class="ql-block">‍ 窥基是玄奘的大弟子,或称灵基,俗姓尉迟,字洪道,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p> <p class="ql-block">  圆测舍利塔高为3级,底边长2米,形制与玄奘塔略同。圆测是新罗王的孙子,随遣唐使来到长安,他精通梵语,熟悉汉文,后拜玄奘为师,是唯识宗的继承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  兴教寺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楼阁式塔。兴教寺三塔中的玄奘墓塔、窥基墓塔作为仅存的唐代四方楼阁式墓塔,是窣堵坡这一印度佛教墓葬建筑形式随着佛教传播而东传并中国化的典型物证。</p> <p class="ql-block">  玄奘法师对佛教传播做出巨大贡献,《大唐西域记》中对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记载,并创立佛教唯识宗,成为丝绸之路交流史上的著名人物。兴教寺塔作为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的墓塔,与他丝绸之路西行至印度求取佛经的这一佛教传播史和东西交通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密切关联,也佐证了玄奘师徒共同翻译阐释佛经、在东亚地区发展弘扬佛教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隋唐时期神禾原和少陵原之间的平川被称为樊川,这里佛寺众多,兴教寺、华严寺、兴国寺、牛头寺、云栖寺、禅经寺、洪福寺、观音寺合称为“樊川八大寺”,兴教寺为“樊川八大寺”之首。</p> <p class="ql-block">2025.1.5.拍摄于长安护国兴教寺</p><p class="ql-block">‍谢谢关注、美评!Appl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