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任张广老友大作《辙迹》写下的序言(图文版)

自得趣翁

<h1>  当我那位老友将他撰写的《辙迹》稿本递给我时,撂了一句话,“你给看看,再写个序。”我能说什么呢!从16岁起,高中同班三年;同一年参军、同在一个连队两年,三观相近,惺惺相惜。先后转业地方以来,同在市府班子共事又是两年。60年间,除却8年天各一方,另有27年同在一地而不在一个单位工作,其余25年里,朝夕相见,过从甚密,彼此相知之深,除了他的家人,恐怕我就属于少数人之一了。尽管怵于为人作序,平生只为一位神交有年的长者勉为一序,这次没理由“婉拒”了,因为从哪方面讲,我都是为之一序的合适人选。</h1> <h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66年高中毕业后,我们班五同学曾与学校宣传队徒步延安,拜谒了张思德同志的陵寝)</span></h1> <h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67年,我们66届毕业生仍滞留在校,清明之际,我俩与其他四位同学骑行65公里,瞻仰了刘胡兰烈士陵园。)</span></h1> <h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68年元月,早该成为历史的高11班,是全校唯一集中复课ngm的班级。那时留有一照,仅有大部分男生与我们的班主任老师,我俩位于最后一排左一、左二。)</span></h1> <h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同年二月,我校初高中十几位同学应征入伍,临别之际留得一照,我俩在第四排居中。)</span></h1> <h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新兵训练结束后,我与任张广、王枢三位同班同学分在团直机械连,后来,张广做了连队文书、王枢到了修理班,我则调往团宣传队。)</span></h1> <h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69年,我被调往师部宣传队,驻扎大同期间,时在团装备股工作的张广每到师里办事必来看我。)</span></h1> <h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天各一方八年后,张广回到家乡人武部任职,那时我在乡镇工作。1987年,我俩随队同往蛇口工业区培训中心参加了为期7天的学习,日夜在一起“肆无忌惮”地说笑,恍若重回学校时期。)</span></h1> <h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其间,亦曾把臂中山公园一游。)</span></h1> <h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93年,我等四位战友抽暇而往临汾访友,广胜寺前留得一照。)</span></h1> <h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96年之秋,市里组团赴雁北观摩学习那里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右玉县农建现场留有合照。)</span></h1> <h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退休后,更是隔三差五地聚在一起,或两人在一起小酌,或与同学、战友团聚。)</span></h1> <h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差不多每年都要相约看望老师。)</span></h1> <h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我俩也把对方的朋友视作自己的朋友,2012年之秋,我应深圳博友之邀南下,他亦陪我同往;因为我的这位博友曾经来过孝义访问,那时,他与我同往太原接机,且与大旺等几位战友共同接待。)</span></h1> <h1>  《辙迹》一书5章21节,约五万余字,涵盖了传主从童年到退休以后的主要经历,其中以“军旅生涯”、“地方工作”、“退休岁月”着墨最多。反复读来,觉得既很熟悉,又有点陌生。熟悉的是他淳朴的天性、善良的本性、吃苦的韧性,进取的雄心;陌生的是不在一块工作的时间里他那奔驰的“辙迹”。这“辙迹”,深深浅浅,弯弯曲曲,显示的是他从青涩到老练的羽化,由单薄而丰盈的升华,以及他那骄人的工作业绩。</h1><h1> 军营生涯一十九年,因其谦虚谨慎,办事有方,积极上进,求知若渴,颇得各级首长器重,先后获得三次学习、升造机会,合计两年三个月之久,这让他如虎添翼,腾挪愈发自如。在他担任团军械股股长、师机械器材科科长期间,出色地完成了国防施工的机械器材保障、施工后勤保障工作,因此先后荣立三等功两次,这在和平时期并非常见。</h1><h1> 回到地方工作二十年间(包括武装部十年),四次转岗,换了四种角色(武装部政委、副市长、市纪委书记、市政协主席),虽说小有坎坷,凭着他的责任心与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广泛的人脉关系,一次次圆满完成了组织上交给他的任务。其华丽的转身令人叹服。</h1><h1> 退休后,他热心于慈善公益事业,协助市委、市政府创建了全省首家县一级扶贫基金会,担任理事长职务。此后十一年里,他与同仁风雨兼程,遍施甘霖,使得四千九百余贫困学子、贫困家庭、贫困农村的脱困项目普受其惠。</h1><h1> 在其不同岗位工作的五十年里,我们不光看到他在大漠山川碾出的辙迹,我们也在他的笔下看到不同时期与他并肩共事的战友、领导与同事的“辙迹”,与他声气相投,同他优势互补,他始终忘不了他们的好。譬如,师机械器材科副科长薛金生的精湛技术,副科长车发玉的顾全大局,原孝义市委书记章霍生的开拓气魄,原孝义市连接线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王安礼的精明能干,市残联理事长李桂才的执著精神,市建设局副局长杜玉金的默默奉献……这些同志的过人之处以及工作态度,无不感动着他,激励着他,令他觉得受益匪浅。</h1><h1> 而今他已迈入耄耋之年了,适时写下这篇人生记忆,当是给予后辈一份丰富的精神遗产。</h1><h1> 是以为序。</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0·12·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