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在安徽歙县的棠樾村东大道上,七座古朴典雅的牌坊屹立不倒,它们是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徽州历史文化的见证。这七座牌坊,以“忠、孝、节、义”为序,依次排列,讲述着棠樾鲍氏家族四百年间的显赫家世和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它们各有不同时代的建筑特点,却又表现了共同的徽派石雕风格。其中,两座是明代建成,五座则建于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大大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 </h1> <h1> 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其中“义字石坊”上面题的是“圣旨”、“乐善好施”,旌表的是盐运使司棠樾人鲍漱芒。据说,早在清朝前期,朝廷就在棠樾村先后赐建了忠、孝、节三座牌坊,村里的名流巨富们嫌不足,想凑足“忠、孝、节、义”四字,好光宗耀祖,流芳百世。于是就将这一想法透露给乾隆皇帝。乾隆答应了这一要求,但要棠樾鲍家盐商为朝廷修筑八百里河堤,发放三个省军饷。身为两淮盐运使司的鲍漱芳当即答应并按乾隆皇帝的要求完成,于是就有了义字坊。</h1> <h1> 每一座牌坊都承载着一段段厚重的历史故事。鲍灿坊,建于嘉靖年间,清乾隆年间重修,是为了表彰弘治年间的孝子鲍灿。慈孝里坊,则是为了旌表宋未处士鲍宗岩、鲍寿孙父子的孝行。鲍象贤尚书坊,雄表兵部左侍郎鲍象贤的功绩,他是明朝著名的文官武将,被誉为嘉靖朝的“中兴辅佐”。</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请看视频:</span></p> <h1> 穿过牌坊群,进入棠樾古村。古村中的古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这些民居大多是徽派建筑风格,白墙黑瓦,马头墙高高耸立。虽然略显破旧,但依然能感受到昔日的生机。屋内的木雕装饰令人称奇,门窗上、梁枋上都刻着精美的花卉、人物图案。那些木雕工艺精湛,线条流畅,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h1> <h1> 如今,棠樾牌坊群已经成为了黄山市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这些牌坊,就像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书,向人们讲述着徽州的历史和文化,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拍摄制作:张庆华</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