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这幅字您看过吗? 一一(2016)两万五千里长征全媒体活动之第7篇

一年四季

毛泽东的这幅字迹, 知道的人不多。 研究毛泽东书法的人也没有注意到毛泽东在那时候写字是这个样子的。可以肯定地说,那个时候“毛体书法”还没有形成, 作为书法家,他那个时候还处在必要历练的阶段, 但作为政治家军事家, 毛泽东在那个时候已经有了天才的预见和丰富的实践, 所谓中央苏区,就是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扩大而生成的, 这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最直接的成果。 与临时中央派来的那些居高临下瞎指挥的秀才相比, 毛泽东富有创造性求真务实, 但正确主张得不到尊重,博古领头大会小会批判毛泽东,直至把他排挤出了领导岗位,交出了兵权,从那个时候毛泽东所写的字体来看,有较为压抑的感觉。 我的一个朋友说, 感觉主席写这幅题字时庄严肃穆,也有沉郁。人民英雄纪念碑则充满豪情,人的精神状态的确太影响书法了。 毛主席为什么那个时候写字是这个样子?这幅字的背景是什么? 这要从李克强到瑞金说起。 您请往下看。 李克强来瑞金的前一天,我们2016两万五千里大型全媒体活动刚刚在这里直播过,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和中美旅游年这里一个活动接着一个活动。 我们前脚刚走,李克强同志就来了,我们前一天在这里做直播节目的时候,叶坪区领导还对我们保密呢。 李克强来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瑞金, 参观叶坪革命旧址群,向红军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参观“一苏大”会址等革命旧址。他热情地讲到,瑞金是共和国摇篮,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伟大新起点。希望瑞金在新时期继承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实现“红都新命”。 李克强参观毛泽东旧居。 毛主席当年办公兼寝室是这个样子。 小的不能再小,简陋得不能再简陋。 最近大家“不忘初心”讲的很多,大家都在思考,怎么样才能不忘初心?要我看,初心,是与自己所处的环境,自己工作的状态,自己与群众的关系,自己工作的热情,自己献身的斗志等等很多因素联系在一起的。 重走长征路,迈开双脚体验长征,这和在书本上了解长征是不同的。 有人写了很大的书,也读过很多书,他们简直是司马迁在世,但是,如果不做“长征徐霞客”,如何做得了“长征司马迁”? 司马迁当年为了写史记,也到过很多地方。例如毛主席诗词“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的那个九嶷山,舜帝呜呼哀哉的地方, 当年司马迁就曾经专门到这里来考察过,从陕西到湖南永州,那个时候,那种条件下, 山高水远啊! 我在毛主席的这个办公兼寝室里也照过一张相, 照相的时候,正好一个小孩子在门口探头。 对那些决心继承毛泽东事业的人来说,究竟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80年前所发生的那些事情?究竟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今天的这些革命的遗迹和文物?其实,老百姓不但看你们说什么,而且看你们做什么, 老百姓心里有杆秤。 曾经有一个人,视察到了韶山附近,几番过而不入,玩起“选择性无视”, 仿佛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始人老家不在这个地方。 他为什么会这样呢! 听其言,那些两头沾、两头押宝的车轱辘话,听多了便能明白一个大概。 李克强也来到了这里。 该塔于1934年2月落成,塔高13米,塔的造型独特,犹如一颗紧弦待发的炮弹竖立在五角型的塔座上。红军长征后,红军烈士纪念塔被敌人拆毁,1955年按原样修复。 这个烈士塔是1949年天安门广场矗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小样。 瑞士红军烈士纪念塔,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建立, 悉为褒扬先烈永远纪念历年来在革命战争中光荣牺牲的红军指战员,根据中央人民委员会(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1933年7月11日第45次会议决定兴建的。 让人觉得惊奇的是,这个塔由钱壮飞设计。 钱壮飞是我党隐蔽战线一个极其神秘的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 说他曾挽救过党,这话绝不是过誉之词。 1929年底,他打入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任徐恩曾的机要秘书,1931年4月25日,钱壮飞及时将顾顺章叛变的绝密消息告知中央,为保卫中共中央机关的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后进入中央苏区,他历任中革军委政治保卫局局长等重要职务。就是在这个任上,他亲自设计了红军烈士纪念塔。 红军烈士纪念塔1933年8月1日破土动工,工程刚开始,在中央苏区就掀起了一股自动募捐的热潮。 工农红军残废院捐大洋二十一元二角九分六厘;直属医院政治部捐大洋八元七角一分;一军团八月三十日来电,已集中捐款二百四十元…… 在这些募捐队伍中,瑞金叶坪村的谢益辉老人已年过花甲,唯一的儿子参加了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光荣牺牲。家中只有他和老伴两个人,红军烈士塔开始修建后,谢益辉老人将多年积攒下来,准备买棺材的三块大洋也捐了出来…… 许多战士在有限的津贴和伙食费里抽出一元、两元、一角、二角,甚至一分二分来支援纪念塔的建造。 这衣服颜色款式协调一致, 估计一定很热。 李克强在瑞金革命烈士纪念塔献了花篮。 在这个烈士纪念塔上,有当时的中央的主要负责同志的题词。其上悠看到毛主席的题词,就刻写在这里。 这些题词穿过时间的迷雾,让后人得以看到当时那如火如荼的革命与这些题词者的文采与个性。 这是博古的题词。 当时这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是中共实际的最高负责人,他很有激情,但未免言辞空洞造词生硬。 这字写的容易辨识, 结体恣意,有写不好但很拽的感觉。 这是王稼祥的字。 王稼祥是远在上海的中央派到苏区来加强理论工作的,原名嘉祥,又名稼啬,安徽人。时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中央三人军事小组成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1934年1月至1956年9月中央书记处书记相当于中央政治局常委。 字比博古有功夫,但较为拘谨。 憨厚的朱老总写字透着旧学的底子。 很多人不知道朱老总是有文化追求的,当年在四川办过诗社,自己当社长。 洛甫(张闻天)是一个大文人。 五四运动后,投身学生运动,当文学青年,从事文艺创作和翻译,评介外国文学名著。张闻天见识过洋玩意儿,建党的时候没有他的份儿,那时他先后到日本东京、美国旧金山学习和工作,1925年6月才在上海入党,他的命不错, 同年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红色教授学院学习知识,并任助教、翻译,同时兼任共产国际东方部报道员。 1931年2月回到上海即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同年夏被指定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及政治局常委,来到中央苏区就接替了毛泽东人民委员会的主席职务。 这个人很正派,字也写得端正。 遵义会议他坚定地站在毛泽东的一边, 这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性的贡献。毛主席后来称赞他是“开明君主”。在遵义会议上,张闻天接替博古担任中共最高负责人,他在军事上尊重毛泽东的意见,对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和指挥艺术心悦诚服,一度走入绝路的红军此刻开始起死回生。 按照当时座次来说,项英的字应该放到前面去,但这字写的实在是太难受, 也许他自己并不觉得别扭。 他比毛主席小5岁,是湖北人,曾任湖北省总工会党团书记, 著名二七大罢工是他领导的,这使他当时很有名。 1931年任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他成了中央苏区党和军队的一把手,但和陈毅搞不到一块儿去。主要是脑子太热,热衷于进攻打大仗打硬仗,对毛泽东的游击战略思想心里看不起,不懂游击战争的规则,不懂得依据形势变化决定工作方针。 周恩来的字, 保持了一贯的风格。 仔细看, 会发现,直到1949年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题字,周字结体变化不大。 周恩来那个时候在中央苏区, 除了博古李德之外就属他了。长征之前最高3人团,即由博古李德周恩来3人组成。 周恩来他从上海来到中央苏区, 就取代了毛泽东中央苏区执行局书记的位置。 第四次反围剿,其实更多的是在周恩来的指挥家进行的,不过他能够听取毛泽东的意见(第四次反围剿的方案是毛泽东和朱德定的)仍采纳了红军将士们本来也比较熟悉的毛泽东式的打法,所以第四次反围剿取得了胜利。 没啥说的,就不说了吧! 邓发当时的身份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 1921年共产党成立的时候,他在广州东区那边公安局当杂役,后又在旅店当茶房。冬天到香港,1922年香港海员大罢工爆发后积极参加工会工作,是个热情蓬勃的青年。 因为他和项英都是当时无产阶级出身的领导人,所以受到了特别的提拔和重用。党史书上说,邓发缺乏项英所具有的对复杂事物进行缜密分析和慎重判断的能力,这话抬举了项英,但准确地概括了邓发。史载,邓发的激烈的性格和狂热的革命气质导致闽西肃反的规模不断扩大。 在上海那帮颐指气使的临时中央来了以后,在 批判毛泽东剥夺毛泽东权力的过程当中,邓发扮演了很积极的角色。 不知道李克强有没有留下一幅字 李克强到这里来了,到叶坪去参观的人几乎没有不到这里的。 这就是有400年历史的谢家祠堂, 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是在这里召开的。 那段时间, 一方面毛泽东在党内受到连续的残酷的批判和指责,一方面在这次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举为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局主席和人民委员会主席…… “毛主席”称呼就是在这里叫开来的。 主席, 听起来是个挺大的官儿,但是军权和政府里面的权力已经被剥夺了, 博古和李德开始说了算。 中央苏区的厄运从那时便开始了。 站在中间那个小矮个儿是鄙人,情景再现当时大会的情形,我被邀到台上去穿上红军的服装。 这个会场可是不得了,按照今天的说法,相当于人民大会堂,又相当于国务院。 游人来到这里兴奋不已。 红色的文化,革命的激情, 道德生活的向往,平等的意识, 其实在每个人心里边都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