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轻时最喜欢的十句古诗词

江南一苇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代人,生于困难时期,长在动乱年代,读书十年恰与文革十年相始终。因此,在文化知识方面就显得“底肥”不足,到后来,只好拼命地“追肥”。记得从1978年起,我就开始大量地阅读,仿佛一个饥饿的汉子闯进了面包店,饥不择食,狼吞虎咽。从这时起,我就爱上了中国古典文学,尤爱古代诗歌,在背诵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功夫。</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曲诗歌的作品丰富多彩,美不胜收,就好比一座千姿百态、绚烂夺目的百花园,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我在长期的阅读鉴赏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迷上了许多优美的诗句,应该说,免不了带有个人的审美偏好。</p><p class="ql-block"> 让我从中选出十句,确实有些犯难。面对万紫千红的大花园,沉下心来细细品味鉴别,仍有让我格外钟情的花朵,现从中采撷十朵奇丽的鲜花,并稍加品评。它们是我的最爱,但本人学养不足、见识浅陋,恐有失误偏颇之处,还请有识之士不吝赐教。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些优美的古代诗词。</p><p class="ql-block"> (江南一苇图文/20250115)</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封面图。</p> <p class="ql-block">  第一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p><p class="ql-block"> 点评:这是中国最古老的诗句,它描写了一个久战归乡的男人,在回乡途中的所见所思。如果不用心去品味,会觉得它平淡无奇:无非是写当年春天出发,多年后冬天归来。但如果细加品味,就大有嚼头了。因为它成功地运用了以景写情、融情入景的手段,而又深藏不露。这里有景物的客观描写,但更有气氛的渲染,感情的传达,甚至于还可以想象主人公的精神面貌。</p><p class="ql-block"> 前两句,我们可以想象出发时的春光明媚、朝气蓬勃及亲人的送别;后两句,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主人公老兵的疲惫不堪、寒冷孤寂的状况,甚至还有痛定思痛的情绪。同时,前后两句还构成了鲜明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  第二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p><p class="ql-block"> 点评:将洞庭湖的秋天描绘的如此之美,实属罕见。“袅袅”形容秋风的微弱而连绵不断,“木叶下”指枯黄的秋叶纷纷落下,用词十分精当而富于美感。我只是觉得它很美妙,有感觉、有意境,属于真正的好东西,但我却又很难够说出更多的感受,只能靠大家去细咂慢品了。</p> <p class="ql-block">  第三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p><p class="ql-block"> 点评:这种意境是多么地悠闲自在、平和散淡。诗人在自家门前的东篱下采菊,偶然抬头,一眼望见了远处秀美的庐山,内心愉悦而惬意,这正符合他所追求的田园生活。</p><p class="ql-block"> 联系作者身世,诗句反映了诗人归隐田园怡然自得的心情,再深一层看,又何尝不寄寓着他对黑暗官场的极度厌恶呢?在语言风格上自然天成,仿佛信手拈来,丝毫没有人工斧凿的痕迹,更无文人气,这是后世田园诗人孟浩然、王维怎么学都学不来的。朴实而真挚,没有任何的修辞技巧,所谓大巧若拙是也。</p> <p class="ql-block">  第四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p><p class="ql-block"> 点评:这两句诗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多么的自信!多么的豪迈!多么的慷慨!底气十足,豪气冲天,敢做敢为,痛快淋漓。真正的男子汉!</p> <p class="ql-block"> 第五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p><p class="ql-block"> 点评:这是一幅和谐美丽的大自然画卷,杜甫的写景名句。描写对象选得好,都是人们所喜爱的生物;对特定天气下的小动物们的状态把握的相当准确,符合大自然的规律和事理;用字讲究,一个“斜”字,便写出了小燕子在春风中斜掠着翅膀的生动姿态,形神兼备,还有一种化静为动的效果。难得!</p> <p class="ql-block"> 第六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p><p class="ql-block"> 点评:我仿佛闻到松林的清香,听到到了泉水的叮当。活脱脱就是一幅山水画,或是有声有色的电影画面。给人一种无法形容的美感。</p><p class="ql-block"> 诗人所遣用的字词,是那样的普通平凡,可是彼此搭配起来却又效果惊人,真正的大手笔。王维是诗人,亦是画家,所以他的许多诗作往往带有画家的眼光。故后人评论它的诗是“诗中有画”,它的画是“画中有诗”。这两句诗正是典型的明证。</p> <p class="ql-block">  第七句,“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储光羲《钓鱼湾》)</p><p class="ql-block"> 点评:作者储光羲在唐朝的诗人中并没有很大的名气,但这两句诗却不同凡响。</p><p class="ql-block"> 诗句写出了诗人在钓鱼时真切而独特的感受,对景物描摹得非常细腻,连荷叶那一瞬间的微微颤动都被他捕捉到了,并且能敏感到那是水下小鱼的碰撞所造成的。这里有有敏锐的观察,有生活的智慧,还有生动的表达。尤其是后一句,富有生活情趣与哲理意味,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p> <p class="ql-block">  第八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寺壁》)</p><p class="ql-block"> 点评:《题西林寺壁》是苏轼写的一首有名的绝句。唐诗大多擅长写景抒情,宋诗却往往喜欢议论说理。宋代的诗人喜欢以议论入诗,这是宋诗的特点之一。因为宋朝的程朱理学十分盛行,理性思维比较发达,当时的诗人们也或多或少受到这种风潮的影响,于是在诗作中多有表现。</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说,假如人们身处事物局部之中,就不能全面地客观地看清问题。看山是这样,看人、看事,分析形势、对待工作,都是这样。只有抛开个人一时的利害关系,客观地、全面地看问题,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全貌。但它又不是生硬地、干巴巴地说大道理,而是和前面的写景诗句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寓哲理于形象之中。读这类诗往往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哲理式的启迪,获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可以随便举出宋人一些这样的诗例。如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p> <p class="ql-block">  第九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p><p class="ql-block"> 点评:这是我们郴州人的荣幸和福气,正因为秦少游这首佳作,才使许多外地人知道了郴州这个地方,也才使郴州的苏仙岭大名在外。</p><p class="ql-block"> 前人认为句中的“失”与“迷”字用得妙极,句子也带有一种朦胧之美,这些故然不错。我倒是觉得,其最大的好处是,它把景物的迷离虚空,与人物内心的迷茫怅惘结合得天衣无缝,它们之间互为映衬、相得益彰。作者初到湖南郴州这个古代南蛮之地,人地两生,远离亲人,内心苦闷,感情无所寄托,更不知道人生前途的何去何从。<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是在上述诗句中便有了自然的流露。官场</span>复杂,人际微妙,前途渺茫,人生迷茫,这些因素都在潜意识中影响了作者的遣词用字,似乎也是“失”“迷”二字的侧面佐证。</p> <p class="ql-block">  第十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p><p class="ql-block"> 点评:词句描写了夏季雨后清晨的荷花,非常清新自然,神形兼备。荷花经雨润后的日照风吹,饱满鲜艳,清爽圆润的荷叶一一挺立水面,一派生机勃勃。写出了荷叶的神理风韵,又不事雕琢,实为本色佳作。</p> <p class="ql-block">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p><p class="ql-block"> 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张元济有云:“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