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第三:第4章!

金桥书院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林放问礼之本。子日:大哉问!</b></p> <p class="ql-block">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林放向孔子请教礼的本原。孔子说:“意义重大啊你所问的!礼,与其奢侈浪费,宁愿节俭朴素;丧事,与其礼节过于周到,宁可只有哀戚。”</p> <p class="ql-block">孔子说过:“奢侈显得骄傲,节俭显得寒伧。与其骄傲,宁可寒 伧。”可见,孔子虽然十分重视礼仪,却反对形式主义,而强调内心符合礼仪要求。以当今社会风气对照圣人的要求,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一般礼仪不从简而尚奢,越奢侈越有排场就越体面越风光。丧礼更是铺张而无真正的悲哀。所谓“红白喜事”,那“白喜事”本是为避讳而言,现在对很多人来说倒成了名实相符的喜事了。有几个人内心里是真正的悲哀呢?假若圣人活到今天,眼见我们今天的排场,真不知道要感慨到什么程度。</p> <p class="ql-block">林放,姓林,名放,字子丘,春秋鲁国人。春秋时著名学者。他以知礼著称,传为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为孔子得意门生。在拜孔子为师前,他对礼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了。他想:“一般人注重于礼的繁文缛节,难道这是礼的本意所在吗?”于是,带着这个问题去请教孔子。孔子以“大哉问”美之,并欣慰地告诉他说:“讲到礼,与其过于奢侈,宁可俭朴些比较好。丧礼是表现心中的哀恸,与其注重外表的虚文,宁可内心哀戚些好。”</p><p class="ql-block">据史书记载,他是殷代忠臣比干的后裔。一生致力于礼的研究。他曾向孔子问"礼之本"。 </p><p class="ql-block">相传他终生不仕,隐居泰山,高卧山林,放浪于松石云水之间,但做了很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他虚心好学,造诣颇深,在当时已负盛名。</p> <p class="ql-block">林放问孔子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这个问题太大了。孔子不跟他谈哲学,不谈文化的精神,只答复他关于礼仪的问题。孔子说礼仪的过分铺张就不合理,宁可简单隆重。办丧事太轻率了也不好,宁可取悲戚的态度。</p> <p class="ql-block">林放问的是: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琢磨,孔子还是明确解答了礼之根本的问题。这就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礼记·檀弓》曰: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p><p class="ql-block">范氏曰:礼失之奢,丧失之易,皆不能反本,而随其末故也。礼奢而备,不若俭而不备之愈也;丧易而文,不若戚而不文之愈也。俭者,物之质;戚者,心之诚:故为礼之本。</p><p class="ql-block">张栻曰:盖俭与戚,其实则存。奢则远于实,易则亡其实。其文虽备,无益也。言礼而又言丧,所以深示其本也。</p><p class="ql-block">徐英曰:此章讥当时吉礼之奢侈,而居丧之简易。八佾《雍》彻,奢俭之类也;宰我短丧,简易之类也。</p> <p class="ql-block">读经典指导生活:</p><p class="ql-block">1.学生很会问问题,学习会问才会有收获,学问要会问;</p><p class="ql-block">2.老师则懂得学生的心性会回答问题,因材施教;</p><p class="ql-block">3.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多提问,有发现美的眼光;</p><p class="ql-block">4.学习、做事、做人都要抓到根本点。而不停留在细枝末节上作文章,学会抓重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