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美篇名:天涯<br>美篇号:39186845</h1> <p class="ql-block"> 1 月 13 日,晴空万里,丽阳高照。怀着对红旗渠精神的敬仰,为了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誓把河山重安排”的壮志豪情,我们同学一行以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进了红旗渠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进入展厅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栩栩如生的奋斗者的群雕塑像,他们矫健的身姿、坚定的目光、拼搏者的姿态、不惧怕任何艰难困苦的昂扬斗志,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当年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岁月和誓死改变林县缺水面貌的凌云壮志。雕塑两旁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红旗精神的指示,更是为我们的参观学习指明了方向。</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内,气氛庄严肃穆,一股顽强拼搏的气息扑面而来。上世纪六十年代,数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硬是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p> <p class="ql-block"> 展厅展出了珍贵历史照片300余幅、实物1100余件。运用空间环境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灯光艺术、多媒体艺术、图片艺术、场景模型艺术、影像艺术等八大手段对红旗渠精神进行了集中展示。</p> <p class="ql-block"> 按序参观,展厅的四个部分依次展现在眼前。“千年旱魔,世代抗争。”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了林县人民长期遭受干旱之苦,水贵如油、靠天吃饭、十年九旱、十年九不收是当时的真实写照,英雄的林县人民却从未放弃与自然抗争的坚韧。</p> <p class="ql-block"> “红旗引领,创造奇迹。”讲述了在县委、县政府的引领下,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工程。1960年,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勤劳勇敢的林县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把锤,一张锨,两只手,硬是劈开太行山,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困扰全县千百年的缺水历史。</p> <p class="ql-block"> “英雄人民,太行丰碑。”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和英勇无畏的身影,让人不禁感叹人民力量的伟大。为了修渠,为了彻底改变林县的落后面貌,80多名民工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巍峨的太行山上、在全国人民心中竖起了这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踏着他们的足迹前进吧。</p> <p class="ql-block"> 在建设红旗渠的过程中,还涌现出了不计其数的劳动模范、先进个人。1954年,26岁的杨贵被河南省委派到林县任县委书记,是红旗渠总设计师,到1973年,他在太行山深处的山区工作了19个春秋。也正是在这期间,他领导林县人民修凿了红旗渠。历史会记住这位年轻的县委书记建立的丰功伟绩。</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特等劳动模范任羊成,修渠时担任爆破兼除险队队长。他一辈子都在为红旗渠奔忙,为了修渠除险,他终日带领队员们腰系大绳,飞崖下崭,凌空除险,扫除障碍,被群众称为"飞虎神鹰"。一次,在虎口崖除险,山崖上掉下一块石头,砸在他的嘴上,敲掉了他四颗门牙,他忍着巨痛,一直坚持到完成任务才从壁悬崖峭壁上下来。他退休后,一边维护红旗渠,一边向游客宣传红旗渠精神。</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建设特等劳模李改云,修渠时才20多岁,负责生产和安全。她坚持每天早上5点起床,提着马灯带队巡查渠线。为救一个小姑娘,身负重伤,右腿落下终生残疾。</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特等劳模,“铁姑娘队”队长郭秋英,那年仅18岁。在“换新天”隧洞建设中,担任“铁姑娘队”队长。那时候,任务是按人头分配的,姑娘们不愿意拖男同志的后腿,就学着扶钎打炮眼,和男同志干一样的活,最终打通了400米长的“换新天”隧洞,使红旗渠水流到了水源匮乏的水磨山村。她后来说,不能说我们是英雄,我们仅仅是在那个年代,做了该做的事。真正的英雄,是林县人民,特别是在修渠过程中牺牲的81位同志。</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建设特等劳模张买江,他父亲在修渠工地上牺牲后,母亲便狠心将不满13岁的张买江送到了修渠工地上。他娘说:“买江,不把水带回来,就别回来见你娘!”在工地上,他从刚开始帮大人收拾磨坏的钢钎,到后来学着当了炮手,学会了石匠、铁匠、木匠等技术,成了技术骨干。红旗渠修建了十年,他在红旗渠工地干了九年。</p> <p class="ql-block"> 这条缠绕太行、绵延千里的翡翠玉带,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在红旗渠畔的石壁上铭刻着李先念题写的“山碑”二字。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考察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p> <p class="ql-block">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这艰苦的建设过程中,无数人的牺牲和奉献成就了今天的红旗渠。“誓把河山重安排”,林县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一豪迈誓言。还有很多很多的英模人物,让我们记住这个英雄群体吧。</p> <p class="ql-block"> “山河巨变,实现梦想。”如今的林州,因红旗渠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整个工程削平山头1250座,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条,挖砌土石1640万立方米。红旗渠的建成,全县形成了引、蓄、提相结合的水利网,建水库、池塘400多个,建中小型水电站80多个,灌溉面积40万亩,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解决了当地严重的缺水问题,使得大片旱地变为水浇地,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保障了当地居民的温饱,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繁荣。在工业方面,充足的水资源为工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吸引了更多的企业投资建厂,推动了当地工业经济的崛起。在生态环境方面,红旗渠的水滋养了土地,改善了局部气候,促进了植被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恢复,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红旗渠给当地带来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巨大变化,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红旗渠精神,成为当时乃至目前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并成为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是对“社会主义是拼出来的、干出来的、拿命换来的”生动诠释。</p> <p class="ql-block"> 参观就要结束了,我们看到了历届中央领导为红旗渠的题词,那一笔一划都饱含着对红旗渠精神的赞扬和对林县(州)人民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 走出纪念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耳边仿佛传来了“劈开太行山,漳河转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的雄壮有力、气吞山河的歌声。半个世纪之前,林县人民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这个人间奇迹。红旗渠,是林县人民以集体智慧和力量,写就的一段有形的中国历史。它承载着过去的苦难与奋斗,见证着当下的发展与繁荣,更昭示着未来的光明与希望。红旗渠精神如同一座灯塔,有这种精神,我们就不怕任何艰难困苦、沟沟坎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