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在城关中学“造火箭”。

小梅

<p class="ql-block">三十多年了,今天是我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照片中那枚昂首向前的“火箭”勾起我尘封已久的记忆。那应该是八十年代末,具体哪一年,我也记不清了。有一天,学校通知我去校长室开会,到了校长室,看到校长、书记等几位领导都在,老师就我一位。坐下后,校长一开口,方知不久后在江中大操场要举行一场活动,具体啥活动也已记不清了,不外乎庆祝国庆、全民运动会开幕式啥的。总之,我们学校要组织一个方队参加活动的开幕式。那我们学校组成一个什么方队呢,要讨论讨论,定个方案。这似乎是领导们考虑的事,我不知道为什么将我这初出茅庐的小年轻叫去讨论。仗着年轻气盛,不懂谦虚,我就建议弄一枚火箭,组成一个火箭方队。在八十年代,火箭似乎就象征着科学,代表着高科技。领导们一听我的建议,觉得挺好,迅速拍板,我们学校就组织一个火箭方队去参加开幕式。研制“火箭”的重任自然就压在我的肩上了,俺咋会“造火箭”啊!刚从师范学校毕业没几年,才二十二、三岁的我是没资格拒绝的,只能硬着头皮接受。</p> <p class="ql-block">火箭啥样子,画报上、电视上看见过,但具体啥样子,没见过。要把它造出来,总得有图纸吧,形状、大小、颜色什么的,总得清楚吧。最好找一张真火箭的图片,按图片画出图纸,这样仿造的火箭模型显得像点。唉!平日画报上是曾见过,真要去找,找了老半天也没找着。那可是八十年代,手机、电脑、网络还是未来的事物,找不到图片,那就只能画一张火箭图形,可我打小就不会画画,哪画得了火箭啊!</p><p class="ql-block">想到画得一手好画,在清湖初中兼教美术的师范学校老同学倪同学。我立马骑车赶到十多里外位于童家淤的清湖初中,向老同学说明来意。老同学功底深,也不用参照,没费多少工夫,就给我画了一张火箭图。</p><p class="ql-block">拿到火箭图,立刻赶回学校,根据老同学的火箭图,又估算了下应该造一枚多大尺寸的火箭模型才适合展示。我又“照葫芦画瓢”,按比例将老同学画的火箭图放大画了一张,又一一算出各部位的大小尺寸,将数据一一标示在图上。准备请师傅根据此图制作火箭模型。</p> <p class="ql-block">负责制作火箭模型的是平时给我们学校修课桌椅的木工师傅。师傅拿到图纸也傻眼了,做过桌,做过椅,可没做过“火箭”啊!要说还得是师傅,考虑了一番,还是找到制作的方法。不久,在学校食堂前的空地上,师傅就摆开阵势“造火箭”了。师傅先做了几个木圆盘,然后用细木条将几个圆盘固定成一个圆筒,再用木板做成尾翼装在底部的圆盘上,最后用细木条做成一个尖椎体接在顶部的圆盘上。这样火箭的箭头、箭体、箭尾的架子就算是搭起来了。</p><p class="ql-block">光有箭体架子不行,还得有外包装啊,我和师傅已商量出解决办法了。用纸不行,太软,风一吹容易破。用铁皮也不行,太硬,不方便剪裁,不容易贴在架上。要用硬纸板,当然不能太硬,否则卷不起来。上哪去弄硬纸板,我母亲那会在江山皮件厂做临时工,是负责糊纸板的,记得纸板就是从我母亲那要来的。师傅将纸板顺利固定在木架上,一枚“火箭”就初具模样了。当然这还不行,还得在纸板上用油漆涂上各种色彩图案。待这一切完工,一枚像模像样的“火箭”矗立在木工房前,引得学校师生纷纷驻足观看,拍手称赞。师傅再做了支架将火箭昂起,又做了抬杠,这样就可以方便学生将“火箭”抬起,随着队伍前进了。</p> <p class="ql-block">开幕式的日子到了,那天我们的方队穿上白球球、蓝裤子和白衬衫,又戴上鲜艳的红领巾,这都是那个年代大型活动的服装标配。在海军叔叔的带领下,迈着整齐的步伐,精神抖擞地行走在江山中学的大操场上。尤其走过主席台前,我们走得格外精神,喊得口号格外响亮,少先队队礼敬得格外整齐。我们的方队,我们方队中的那一枚昂首向前的火箭在江山中学的大操场格外醒目。而这张照片也将这一段值得骄傲的时光完美定格,那侧着脸手拿喇叭在提醒学生的老师应该就是我吧,三十多年了,记不太清楚了。但透过照片,时代的印记仍然是清晰可辨,江中的土操场,操场周边的居民楼,操场中推着自行车带着小孩的,都告诉我们那时的江中操场是开放式的,也是附近百姓行走的通道。那一个个方阵前领队的海军战士,告诉我们,那个年代,军民一家亲,大型活动少不了老虎山海军部队的大力支持。尤其是照片里那个话简,年代感十足,固定式的话简,包着红绸,平日是放在主席台领导的前面。今日为了队伍喊口号的声音扩音效果更好,用支架固定在主席台前行进的队伍旁。</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三十多年了。今日,见到这张照片,不由想起那些“造火箭”的日子。八十年代,那时的我,风华正茂,活力四谢;那时的国家,昂首前进,激情燃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