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富平与“建白瓷”艺术品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正见闻</p><p class="ql-block"> 德化“象牙白”萌芽于宋元,驰誉于明代,被誉为“世界白瓷之母”,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出口商品之一,享有“国际瓷坛明珠”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随着近年德化瓷市场关注度的提升,一些德化现当代瓷在拍卖市场中表现不凡,正成为收藏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名贵的古瓷种</span>“象牙白”流传至今极为不易,千年来它的泥料配方及制作工艺曾经多次失传中断。清代中晚期首度失传,中断竟达三百多年;1959年,福建省轻工业厅组织恢复“象牙白”,寇富平参与了这项工作,于1963年获得成功,“象牙白”正式由官方更名为“建白瓷”,在德化瓷厂投产;1994年,德化国营瓷厂改制,“建白瓷”被迫停产,再次中断失传达三十年。</p> <p class="ql-block"> 2011年,寇富平创立富平建白瓷庄,2012年底,成功恢复“建白瓷”,“主席笔筒”及经典“国礼瓷”的再现,引发热议和广泛关注,业内人士均认为品质已超越了早年的“建白瓷”。</p> <p class="ql-block"> 2016年9月,寇富平获“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这是建国以来陶瓷艺术领域颁发的最高奖项,获此殊荣者皆“国大师”中的翘楚。</p> <p class="ql-block"> 1938年,寇富平出生于福建德化,1959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从事器型设计和制作已近七十年,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5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2件被中国工美馆(中国非遗馆)收藏、2件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收藏、1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3件作品作为“国礼瓷”长达三十多年,还有诸多作品被各大文博机构收藏,央视等媒体多次采访报道,他已然是“世界瓷都”一张亮丽的名片。</p> <p class="ql-block"> “建白瓷”的原矿资源极为稀缺,泥料纯净而柔软,烧制过程中会产生20%左右的收缩,成瓷率很低,需要经过数十道工序,制作周期很长,据统计平均成品率不及40%,大件甚至低于20%,实际的制作成本是数倍于其他瓷种,这也是历史上数次失传中断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象牙白”(今称“建白瓷”)从古至今是名贵的瓷种。</p> <p class="ql-block"> 德化传统陶瓷创作多以人物雕像,尤其是佛教类居多,但寇富平却始终以器型(花瓶)设计为主,风格独特,<span style="font-size:18px;">相较于大多数的德化瓷,他的作品更适合于各种场景,</span>虽然已经87岁高龄,他仍然坚守亲手制作的底线,连收藏证书都是亲自书写并签名。</p><p class="ql-block"> 他的作品美妙绝伦,辨识度很高,而且全部申请外观专利及版权,保真性极强,具深厚的文化内涵,兼具古典和创新,给人艺术享受和陶冶情操,是不可多得的现代艺术珍品,值得拥有和珍藏。</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白瓷”承载的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span>彰显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是铭刻着“中国元素”的艺术精品,值得我们世代相传。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2013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张育贤为“建白瓷”所做的题词。</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