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说说孟良崮,不说王耀武就是白说。七十四师最早是王耀武的部队,老王经营的很好,很能打。渐渐的,老王自己也混成了果军内部一个小山头,虽比不上汤和陈这种大佬,也是有点实力的,在光头那里能说得上话。既然是山头,就肯定有裙带关系,而83师的李天霞就是王耀武的心腹重臣。李天霞早在反围剿时就跟着王耀武了,抗战时更是屡立奇功,基本上可以算得上王耀武的双花红棍,后来被调离过很短一段时间,但是立刻又归队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本来七十四师这种王牌部队,王耀武是舍不得给别人的,已经内定了李天霞,结果天降光头,愣是安插了张灵甫,老王胳膊扭不过大腿,捏着鼻子认了。但是,前我说过了,老王是果军内部一个小山头,光头安插亲信他能不反抗?很快他就玩了出曲线救国的戏码,把83、74等几个师合并整编为一个军,李天霞任军长,这个升迁令光头已经批准,就等山东战场事了就上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问题就出在这里了!这个消息传到七十四师的时候,张灵甫就像疯了一样猪突猛进,还告诉部下说李天霞争功,说老王赏识他就等他立功立刻升迁,结果就这么钻进了口袋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么李天霞有没有救援呢?回答是前期并没有。这不能怪李天霞,因为他属于半个光杆司令。当时他手里只有三个团,一个团被张灵甫忽悠一起进了包围圈,另外两个团是陈诚的人马,他根本指挥不动。直到光头下了死命令,他才拿着这个命令调动了那两个团,而且打的很猛,就差一点就攻进去了,但是时间太短了,还没等李天霞攻进去,张灵甫就全军覆没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现在民间传说,甚至百度百科都说李天霞为人刚愎自用,不得老王欢心,所以争不过张灵甫,这真的没错,这就是我方的战后报告。但这里有个问题,这份报告出自83师的团长罗文浪,就是那个被张灵甫忽悠一起进了包围圈的团。这份供词是张告诉罗,罗转述给我方,最后成了当时的正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但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老王很快也被俘了,他在功德林写了一本回忆录,里面的内容和张所言截然相反。不要以为这是老王在甩锅,根据宝岛披露的资料互相印证,老王说的才是真相,罗文浪被骗了。估计老罗到死都不会想到,居然有人临死还在撒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灵甫狂妄自大孤立无援导致孟良崮大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孟良崮战役中,国军整编74师陷入华野的包围圈。不仅全军覆没,连师长张灵甫本人也被击毙。以至于蒋介石闻讯后老泪纵横道:以我绝对优势之革命主力,竟为劣势乌合之匪所陷害,真是空前大的损失,岂不令人哀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让蒋介石心疼得痛哭流涕的整编74师,原本是当时国军五大王牌主力中的王牌师,师长张灵甫更是有着抗日名将光环的黄埔高材生。可为何在孟良崮一役中,却惨遭全军覆灭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狂妄自大,骄横轻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6月,蒋介石挑起全面内战,人民解放军在运动战中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仅8个月时间,国军即损兵折将71万人。此后蒋介石改全面进攻为重点突破,将陕西和山东作为主战场,企图把我军赶往黄河以东以北,然后再进攻华北和东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岂料莱芜首战,李仙洲所部就被包了饺子。蒋介石又惊又怒,于是调集其精锐24个整编师,60个旅共45万人,由顾祝同坐镇徐州指挥,向山东大举进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为了达到打掉陈粟主力之目的,蒋介石还孤注一掷,将其珍藏的整编74师调往山东。要知道这可是国军五大主力之首,全军3万多人,不仅清一色的美式装备,在抗战期间还屡建战功。此后一直驻守南京,向来以蒋家王朝御林军自居。以当时国民党军内的说法,只要有十个74师,就能一统中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而师长张灵甫也自恃实力雄厚,压根没把解放军放在眼里,气焰十分嚣张。还大言不惭地宣称要活捉陈粟,亲自解往南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正所谓骄兵必败,不可一世的张灵甫一到山东,就俨然以御林军身份独自深入,以身试险,从而把自己置于万劫不复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贪功冒进,以身涉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时,进逼山东的国军达45万之多,而陈粟大军仅20万余人,兵力上相形见绌。如何才能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挫败蒋军的重点进攻,是摆在我军面前的首要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果先从两翼进攻国军的弱旅,我军极有可能由于兵力上的劣势,陷于被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果利用敌74师贪功冒进,和后方部队拉开几十公里距离的时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从中间突破,将其与敌后方主力部队隔开,然后集中兵力一举全歼,就可以立即挫败敌人的这次作战行动,沉重打击敌人信心,取得最佳的战役效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但是74师是蒋介石的心腹主力,能不能啃下这块硬骨头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对此,粟裕胸有成竹,74师虽然装备精良,但抗日战争结束后,一直在南京负责城防,早已脱离战场多年。而且沂蒙山区地形复杂,不利于其重火力机动和发挥威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而且74师由于深受蒋介石宠信,一向恃宠而骄,从不把其它部队看在眼里。一旦被围,其它敌军必不会舍命相救。更何况张灵甫自以为是,求功心切,利用其机械化程度高的优势,孤军冒进,此时不打,更待何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于是,粟裕下定决心,以硬碰硬,虎口拔牙。利用有利地形,首先消灭74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重围之下,孤立无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灵甫自以为对我军避实就虚的战法了如指掌,压根没想到华野会拿他这个王牌师开刀。而且一路打来,并未碰到大的抵抗,这更让张灵甫不可一世。发往南京邀功的捷报一封接着一封,蒋介石满心欢喜,御林军果然非比寻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正当张灵甫洋洋得意之际,华野在孟良崮已布下了天罗地网。5月14日,战斗正式打响,张灵甫才发现自己陷于对手的重重包围之中。他这才大惊失色,一边组织部队突围,一边向后方友军求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此时,如果张灵甫利用装备优势,及时突围,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但这时候,他认为当时他的战术非常好,以自己为诱饵,中心开花,四面打援,等待后面的国军完成反包抄,这样的话,就能够将华野一举歼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说起来,张灵甫的战术也不能说完全不对,如果外围的四十万国军真的奋勇向前的话,胜负还真的很难说。但是国军将领中谁也不愿意以身试险,拼死去救张灵甫,都想保存自己的实力。离张灵甫最近的李天霞,仅仅派出一个连。却冒充一个旅来糊弄张灵甫。而黄百韬也只出了一个团,可见张灵甫平时有多惹人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最终,三万余人的国军74师,在华野四个纵队十万大军猛冲猛打之下,无一漏网,张灵甫也在反抗中被击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可以看出,被后人神化的张灵甫,其战术修养并没有传说的那么厉害。从他率部登上无险可守的孟良崮就成了三国时的马谡,兵败身亡的结局早已注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孟良崮战役结束后,74师的师长、副师长、正副参谋长、旅长级别的高级军官,不是兵败身亡,就是当了俘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时在南京受训的副师长邱维达负责重建74师,不到一个月,就拼凑了万余人。到了1947年12月,重建的74师恢复了大部分建制,兵员二万余人。尽管人员、装备较原有部队差距不小,但还是强于蒋军大部分的整编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年后,由邱维达重建,恢复了74军番号的这支蒋军主力部队,跟着杜聿明覆灭于陈官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7年,张灵甫战死,年仅19岁的妻子决定为她守寡。74年后,93岁的王玉玲来到张灵甫的坟前,含泪道“我做到了”。是什么让这位年轻貌美又优秀的女性宁愿孤身一人也不肯再嫁?一切要从头说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28年,王玉玲出生于湖南的一方民门旺族王氏之家。她的父系家族商人出身,家缠万贯,母亲这边又世代为官,父母可谓强强联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可是她的童年并不完整。1933年,王玉玲五岁,父亲王树声便英年早逝,小小年纪就失去父爱。也是这一年,母亲把她送到了学堂开始上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她的求学生涯也是充满波折,1937年卢沟桥事变,母亲带着正在读四年级的王玉玲开始了艰辛的逃难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即便路途艰辛,母亲也没有因此忽略对女儿的培养,在逃难途中还带着家庭教师辅导王玉玲完成了五年级的课程。后来她们逃到湘西一个小县城,王玉玲继续进入学堂读六年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在这举国欢庆的一年,王玉玲认识了相貌英俊的张灵甫大将军。经由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程潜主婚,二人结为夫妻,此事曾轰动一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7年初,她为丈夫生下一名白白胖胖的男婴。本以为是阖家欢乐的开始,却没想到在几个月后传来丈夫阵亡的消息。这时,她才刚满19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丈夫战死后,年轻貌美的王玉玲却没有另寻新欢。在她的心中,再没有谁能够代替张灵甫在她心目中的位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8年底,她带着儿子和母亲去到台湾,三年之后,为了生存,她申请去美国谋生,因此只身来到异国他乡开始主修财会专业。她白天工作赚钱,晚上到大学读书。熬过了艰苦的四年,王玉玲最终以品学兼优的成绩顺利毕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学业有成的王玉玲开始了她的职业生涯,并凭着自己的聪慧和努力在美国航空公司工作了二十多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3年秋,周恩来总理得知了王玉玲的情况,便主动邀请王玉玲回到祖国。思乡心切的王玉玲带着儿子和百岁老母亲回到了祖国的怀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3年,年事已高的王玉玲,在上海玫瑰园为她深爱的丈夫立了一座衣冠冢,此后每年清明时节,她都会来这里祭奠逝去多年的亡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1年,王玉玲在家安详离世,享年94岁。她带着对丈夫纯粹又热烈的爱,孤独却又坦荡地走完了这一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蒋经国曾对张灵甫遗孀垂涎三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灵甫近年来在网络历史爱好者群体里,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有认为张灵甫是英雄的,理由是张灵甫有抗日大功,也有认为张灵甫是罪人的,因为当年张灵甫奉蒋介石的旨意,对山东人民犯下了很多罪过。1947年,张灵甫在孟良崮被我军击毙,结束其富有争议的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灵甫死后两年光景,蒋介石就带着他的那些残兵败将逃到了台湾。这其中,包括张灵甫的遗孀——王玉龄。王玉龄守寡的时候不过十九岁。如果按照当下的观念来衡量,无疑王玉龄这个年纪连适婚年龄都不到,本是少女的年纪,却成了孤儿寡母,王玉龄的凄苦可想而知。到了台湾以后,蒋介石为了凝聚人心,对张灵甫这类阵亡将领的遗孀一定的照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蒋介石命人为王玉龄等人发放抚恤金,就这样,王玉龄靠抚恤金过活。但随后不久,新的让王玉龄感到苦恼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王玉龄貌美而且气质优雅,并且还处于单身状态,因此,王玉龄成为许多国民党官僚以及公子哥们所追逐的目标,这让王玉龄很苦恼,但好在王玉龄还能依仗“张灵甫遗孀”这个身份加以周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直到有一天,王玉龄发现自己的追求者一夜间消失了,同时,蒋经国不断来找王玉龄,而且频率不断上升。王玉龄情商不低,逐渐意识到追求者消失和蒋经国来找自己这两者存在渊源——蒋经国对自己动机不纯。虽然王玉龄丧偶,但毕竟作为张灵甫的遗孀,其一举一动影响颇大,并且蒋经国也有家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为太子的蒋经国,是不可能为一个寡妇离婚的,这就意味着,蒋经国想把王玉龄发展成情人。王玉龄是一个知道廉耻的人,对于充当蒋经国情人这种事,她坚决不会同意。为了避免蒋经国继续纠缠甚至逼迫自己,王玉龄只好找到蒋介石那里,将情况委婉告知了蒋介石。蒋介石得知此事以后震怒不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立马命人叫来蒋经国,并对蒋经国进行了一番训斥,警告蒋经国不要做这种“有伤风化”而且“败坏蒋家门风”的事情。蒋经国只好罢手。不过,有的无良官员善于察言观色,当他们发现蒋经国对王玉龄有“不爽心态”以后,为了讨好蒋经国,于是恶意扣押给王玉龄的抚恤金,最终,王玉龄无奈之下,只好在丈夫生前的朋友帮助下,前往美国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晚年的王玉龄举着丈夫张灵甫生前的照片,她在1945年的时候与42岁的张灵甫结婚,时年17年,而当时的张灵甫是74军国军中将军长,婚礼在上海金山饭店举行,因为张灵甫曾经有“杀妻前科”,婚礼一度轰动一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婚后一年多后,王玉龄为张灵甫诞下一儿,不过孩子还没有满月,张灵甫就在孟良崮战役中殒命,之后的王玉龄带着孩子在台湾呆了几年,后来去了美国,在航空公司工作了20余年,退休之后随着儿子回到了上海生活,张灵甫去世时她才19岁,此后终身未再改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1948年,张灵甫的妻子和儿子,一张罕见的留影,张灵甫阵亡以后,由于无法生活,他的王玉玲只好在孙立人等将军的帮助下,奔赴美国,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玉龄是一个非常苦命的女人,她出嫁时不到17岁,守寡时刚刚19岁,此后终身未改嫁,而是自己扶养孩子长大,可以说她这一生都是在孤寡中度过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1973年,45岁的王玉玲从美国首次回国,她挽着69岁邓大姐,两人微笑合影。王玉玲是张灵甫的遗孀,1948年年底去台后,生活很艰难。于是1952年王玉玲卖了房子,带着5岁的儿子来到美国开始新的人生。王玉玲学会了做饭,上午打工,下午读纽约大学的财会专业,经过4年的努力,她大学毕业并考取了美国一家航空公司。很多人因为她当了空姐,其实是做财会工作。王玉玲说,这与我的性格和家教有关,我做不了端盘子的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3年夏天,周总理从一位华人那里得知王玉玲的境况,便邀请她回国看看。王玉玲当时很害怕,不知道回去后会发生什么。直到1973年9月,她才在好友的陪伴下回来。周总理安排人陪同她游览了北京、黄山、张家界。当时周总理已经病了,邓大姐接见了她,还亲切的问她有什么困难。此后,每年王玉玲都会找机会回国看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