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法人生经历

墨汉吉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前言</span></p><h5> </h5><p class="ql-block">相信有更多习书者的经历比我的求艺之旅更坚辛、更睿智、更寂寞、更精彩。唯他们不以言传、默默不闻地为寻觅书法真谛,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着,自愧不如那些真正的执着者和追梦者。只是在习书的近三十年中,做了一些自已喜欢做而又想做的事情,又都是在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的状态中进行着,故一句话两句话都很难说得清楚,也很难说得齐臻完美。不过,话说回来,用毕生精力去完成自已所喜爱的意愿,去磨砺与修养自已的人生,实足也是一件难得的、有益的事情,姑且不论结果与否,其过程应该是愉悦地,康健的,自赞精神是可嘉的。然而,初心既定,一路修行三十年,之后用短短的几段文字和寥寥的几张图片来加以表述,是微不足道的。换句话说,岂能记全自已学书的整个心迹,所以,个中的酸甜苦辣,个中的喜怒哀乐,能让相同经历的微友身同感受,未经历的微友产生联想,这才是作者想要看到的结果。</p> <h5><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一、幼承祖训</span></h5><p class="ql-block">孩童时,每逢寒暑假,我几乎都会去老家湖北鄂州杨叶的古塘村潘家桥湾。那里位处长江南岸,风景优美,水秀地灵,我可以与村里的小伙伴一起玩耍、放牛、游泳、捉鱼、爬树、拾麦等。</p> <h5><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祖父遗墨</span></h5><p class="ql-block">并且我还可以聆听祖父潘伯梁这位生于民国的“私塾先生”说文解字,我最感兴趣的是看他磨墨洗砚,写毛笔字。祖父的楷书颇有颜柳之味,令我羨慕与钦佩,也让我对书法学习产生了兴趣。他在古稀之年用楷书抄录的《百家姓》和《中国历史三字经》两本小册子,我珍藏至今,这两本小册子是我习书的最初范本。</p> <p class="ql-block">  二、知青下放</p><p class="ql-block">19岁我高中毕业了,正赶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我感觉自己一夜之间似乎成熟了许多,脑海里经常思考着读书、爱好、理想、志向这些问题,也琢磨着劳动、工作、生活、爱情等现实问题。 </p><p class="ql-block">在这个阶段,我心中埋下了书法梦想的种子,然而,每天面对的是一片田间地头,何时能发书法之芽,心中一片茫然。迷茫之中,农作之余,我找了些书和字帖读一读、练一练。渐渐的,我的字在知青中脱颖而出,两年多的知青生活,我经常为知青点的黑板报、宣传栏、文化室写字,还为村里社府庆典、村民红白喜事写字,但始终未摸到书法之门。</p> <h5><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午间练习</span></h5><p class="ql-block">三、业余修学</p><p class="ql-block"> 22岁我回城进了企业,领导安排我做单位的宣传干事。1983年,28岁的我参加全国高考统考,并由公司推荐,我上了大学。这期间,我尝试过几次给省市书法展览投稿,却没有一次入选,为此,我一度想要放弃书法。</p><p class="ql-block">孔子说:“三十而立”,而我立于何时?经过反思之后,我终于找出了原因,一没师古,二没深攻,醒悟时,这年我已32岁了。</p> <h5><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与上海硬笔书法家联谊会会长沈鸿根先生合影</span></h5><p class="ql-block">1988年,我读完电大回到原单位的第二年,工作岗位调动,我负责财务工作。因此,想练好字只有利用业余时间。是年初夏,我报名参加上海文化生活技艺专修学校函授班,软硬兼修。我白天上班盘数字,晚上回家练字。当时,我毛笔主要临习“二王”的字帖,硬笔主要学习函授班班主任沈鸿根先生的《钢笔字快写》简易教材。半年后,在名师的教诲和鼓励下,我顺利结业了,同时获得第二届“文明杯”写字大赛学员作品一等奖。我的几幅作品分别发表在当时的《写字》《写字之友》等报刊杂志上。此时,我暗自庆幸自己的路子终于走对了,同时,我又告诫自己,不能骄傲,若想在学书之路上走得更远,必须谦虚谨慎,加强练习,不断提高。于是,1992年,我又进修,通过学习和系统训练,对中国书法史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四、人生转折</span></p><p class="ql-block">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2年6月,因为一场车祸,我的腰椎骨折,两个月卧床不起,一年内都靠拐杖支撑行走,那种痛苦难以用语言表达。在家疗养期间,日子清闲,无所事事,寂寥困乏,为了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书法成为我的寄托,我开始学习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每天午休前练习一刻钟,半年读完黄自元的《欧体结构九十二法》。次年我开始临习《颜勤礼碑》,学习初期一本邓散木先生的《怎样临帖》不离身。工具书虽然好使,但我总觉得自己如此闭门造车还是不行,得走出去看看外面的天地,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p> <h5><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与湖北省书协副主席金伯兴先生合影</span></h5><p class="ql-block">待到身体痊愈后,我先后拜访了金伯兴、樊稼生等一批年长的书法前辈,结识夏奇星、程良曜、毛羽等一批黄石的中青年书家,在他们的帮助和影响下,我的书法终于上了一个台阶。</p> <p class="ql-block">五、步入正道</p><p class="ql-block">1994年我加入湖北省书协,并与书友发起成立黄石市硬协,我任副主席兼秘书长。1995年我加入中国硬协,与众多良师益友零距离的接触与交往,增长了见识。我还组织策划“名人名言明信片”展。1996年我组织会员参加“弘扬湖北精神”全国硬笔书法大赛,1997年出席黄石市第三次文代会。</p><p class="ql-block">我的作品连续四届入选省展。一次偶然的机会,金伯兴先生看过我的省展作品后,对我小楷题跋表示欣赏。不久,陈新亚先生来黄石参观会员作品展时,对我的字也给予了中肯的建议,希望我的楷书多加入一些汉隶和魏碑进去。名家的鼓励和批评使我胜读十年书,从那时起,我就一门心思地沉下心来练习小楷。</p> <h5><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我的黄石书斋 </span></h5><p class="ql-block">1992开始少儿书法教学,之后在黄石市中小曾任书法课三年,1997年我创办“墨苗书法培训班”,以书养书,支撑着自己,贴济着家庭。</p><p class="ql-block">2003年,我供职的单位濒临倒闭,我便内退在家,月生活费仅百余元,生活捉襟见肘,窘迫不堪,这是我人生的低谷期。好在我有书法专长,可写字遣闲,以翰墨度日。基于楷书中加入汉隶这种思路,我开始学习汉隶,旁涉明清。没有宣纸,我就去废品站论斤两买回旧报纸练习,起早摸黑,先后临习《石门颂》《史晨碑》《曹全碑》《好大王碑》和《黄庭经》等。几年如一日,我不仅学会了隶书,而且,再写起楷书来也娴熟多了。后来我边临边创,应赛入展,艰难地挺过这道坎。</p> <h5><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2005年在深圳华夏艺术中心书法任教</span></h5><p class="ql-block">六、南漂鹏城</p><p class="ql-block">我的生活刚刚步入正轨,200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脑梗病,再次将我的生命推向生与死的边缘。那时的我刚迁居深圳不久,正在两家深圳艺术培训机构任教,由于病扰,不得不辞去聘职,中断教学,涉外的书艺活动也全部告停。这次害病不仅严重地摧残着我的身体,而且经济损失也不算小,更痛心的是,我不得不放弃刚刚起步的书法教学事业。重创之下,当时的我抑郁、困惑、焦虑、心悸不已,命运多舛,自信受挫,颜面扫地,真的绝望了。心灰意冷的我愤然将多年来创作的几十幅作品付之一炬,把心爱的笔、墨、纸、砚等文具全部处理掉,想一了百了算了。可心中还有牵挂,上有老下有小,既失责又未尽孝道,又负亲人的呵护与重托,甚至会背弃了自己曾在父亲临终时承诺要将书法深入学习。</p> <p class="ql-block">在生与死的考验中,我的精神防线临近崩溃。转念一想,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经过激烈的思想挣扎后,我最终还是选择了继续活下来,在近两年的休整期里,用自己疲惫的身躯和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恢复健康,走过人生最艰难的岁月,终于迎来了我的书法艺术新生。</p> <h5><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学练于书斋</span></h5><p class="ql-block">七、乐于其中</p><p class="ql-block">2009年我以饱满的精神面貌重返深圳书坛。2010年至2019年这十年,我一直居住深圳,生活相对稳定,学习条件充分,环境有所改善,是我书法的着力耕耘期,也是我书法走向成熟的收获期。在此期间,不仅作品在全国多次入展并获奖,而且,在个展、举展、教学、活动、文论、诗歌诸多字外功夫方面笃实下了一番工夫,卓有成效。</p> <p class="ql-block">在书法创作上,坚持小楷与隶书融合,旁习今草,三体并进,软硬兼施,作品先后于2009年2012年入围《书法报》年度佳作海选;2012年被中国书画500强之百佳人物;2013、2014连续两年入选深圳年度书法作品展(小楷),2014年6月深圳文联举办吉墨轩晖——潘汉平等三人正书作品展,散见于《中国钢笔书法》《书法报》《东方水墨》、《诗词报》等报刊杂志。2015年出版《书法百家——潘汉平书法欣赏》作品集。其中,毛笔小楷获得书法报2012年度海选铜奖,隶书入展第二届全国隶书艺术之千人千邮展,草书入围“中国瘗鹤铭奖”全国书法大赛,硬笔隶书入展第三届全国硬笔书法家作品大展,楷书获首届中国网络楷书小品展(名家提名),草书获中国第四届汉字书写节硬笔书法大展三等奖。</p> <h5><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作者编著的《当代中国百名硬笔书法家作品赏折》经典版定制书封页</span></h5><p class="ql-block"> 在这十年中,我加强文学修练与书法理论学习,创作文字稿百万多字,公开发表在30万字左右,被授予“中国现代文学之星”和美篇“荣誉作家”称号。其中,《耕云种月、我写我心——经典书风中国硬笔书法主题展作品创作手记》《阅帖浅见》《中国硬笔隶书现状调查与简析》发表于《中国钢笔书法》核心期刊;《历代隶书撷精》书法论文连载于《中国硬笔书法》杂志2009年第一、二期;《书法笃学五字说》见刊于《书教》2019年第五期,《当代中国百名硬笔书法家作品赏析》书法评论专著和《我的书法小品与手记》个人书法专著经典版定制美篇书付梓面向社会与读者。</p> <h5><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2013年3月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学  </span></h5><p class="ql-block">多年来,本人长期致力于书法创作与书法教学,2013曾赴深圳职业信息技术学院讲座教学相长,培育书法新才数百人,本人被评为“优秀书法指导老师”多次,桃李芬芳,我感到很欣慰很满足。1995、2003年《黄石日报》曾有我学书事迹与教书育人的报道;2016年7月15日《书法报•硬笔书法》硬笔人生栏目题为“选择了书法远方,注定要跋山涉水”和中国硬笔书法网“汉隶朝夕临,平生最好书——潘汉平专访”人物专访栏目曾有本人艺术人生推介。</p> <h5><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深圳人才公园</span></h5><p class="ql-block">近年来,热衷于新媒体网络书法传播事业。因为,我2010年曾在中国硬笔书法论坛开设“墨汉在线”和任中国硬笔书法网论坛总版主网络技术与经历,所以,于2017年底发起中国篆刻•硬笔书法家微信群且担任群主,在中国书法网的大力支持下,两年多来以此群为主办单位成功策划组织多起全国性硬笔书法网展,诸如“群联竞书——中国硬笔书法作品网展;群英荟萃、翰墨情深——纪念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全国硬笔书法微展和中国篆刻•硬笔书法群群发作品展等展,主编书法图书10多本。2019年4月册立吉墨斋工作室顺利搭建起网络书印交流公众平台。</p> <p class="ql-block">尽管取得一些成绩,但我仍然坚持临帖,强化字外功夫,希望还能有所作为。书法不仅强有力的支撑着我的精神层面,而且大大地改变了我的生活窘况,给我和我的家人带来了快乐与期望,还赢得了一定的荣誉。所以,现在我越来越喜欢书法,越来越需要书法了,没有它,我会寂寥空虚,离开它,我的后半生将会淡然乏味。现在的我惟有不断地追求与悟创,才能激活自身的潜力,发挥余热,与时俱进,在探索书法真谛的过程中坚忍不拔,再创佳绩。</p> 八、书法作品选刋 <h3>毛笔韩愈文二则</h3> <h3>毛笔韩愈《杂说四》</h3> <h3>毛笔自作一台几本联</h3> <h3>硬笔王勃《滕王阁序》</h3> <h3>硬笔毛泽东词二首</h3> <h3>硬笔草书古诗选</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此文题为《选择了书法的远方,注定要跋山涉水》原载于2016年7月15日《书法报·硬笔书法》硬笔人生专栏(略有修改)</span></p> <p class="ql-block">有亲朋好友,同道师友微信留言评议,现摘录如下:</p><p class="ql-block">书法家朱宇华:</p><p class="ql-block">潘老师行文真挚质朴,可钦可感。没想到您在书法求索道路中经历过这么多坎坷。向您致敬。犹记当年与您初识,交往,向您请教的往事,恍如昨日,感慨良多。祝愿您的书法之路越走越好!身体多保重。</p><p class="ql-block">书画家陈建华:催人泪下的学书人生……可敬,可歌,祝你健康快乐!</p><p class="ql-block">著名书画家、好友程良耀:</p><p class="ql-block">很少将这长的文字看完,你这个上下读完了,许多感慨!!</p><p class="ql-block">书法家,《磁湖》主编石安邦:</p><p class="ql-block">写人生过往,抒笔墨情怀。好文章!</p><p class="ql-block">书法家吴永斌:</p><p class="ql-block">94年黃石的硬筆書法活動,小弟有幸与潘兄結識,記得當时還有中醫院的鄭葆青也寫得一手,大氣雄渾的硬筆字。但我當时年紀小,不敢與你等交流,衹是一旁默默欣賞。04年學校整體搬遷至黃石後,參加黃石書法活動越來越多,常想起潘兄,但衹是得知你在外的隻言片語。今從此文獲知潘兄的境遇,終於多了些了解,深為潘兄的命運坎坷、藝事起伏而唏噓,更為潘兄的執著、藝術成就而感動!汉平兄,好样的!是条汉子!没想到你在外遭遇这多坎坷,都被你一一征服。佩服!佩服!</p><p class="ql-block">音乐家欧阳敏:</p><p class="ql-block">真是个艺术大家!学习了,不容易呀!拨开云雾见天日!大家的艺术道路都是这样艰辛的!愿潘大师的字写得非常漂亮!自成一体,极具个性!欣赏了</p><p class="ql-block">老同学刘建新:</p><p class="ql-block">写的朴实,通恰易懂。内容翔实,流畅淋沥。非常好。</p><p class="ql-block">老同学吴慧:</p><p class="ql-block">班长,你真是叫历经风雨见彩虹!</p><p class="ql-block">兄弟老五:</p><p class="ql-block">功夫不负有心人!二哥对书艺的执着追求和不折不饶的奋斗精神确实令人钦佩!</p><p class="ql-block">诗人、朋友金松桃:</p><p class="ql-block">一书笃志思贤圣,五味杂陈忘寂寥。汉平兄在追求书法之路上,虽经历曲折且饱受磨砺,但取得的丰硕成果,令人羡慕!祝你快乐每一天,保重身体为第一要务!而后才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p><p class="ql-block">乐韵培训中心(燕子):</p><p class="ql-block">经历风雨,才能遇见彩虹。祝愿潘老师幸福安康!桃李满天下!</p><p class="ql-block">微友莲籽:</p><p class="ql-block">潘老师:好文采!好书法!而且更多的是被您的坚强与执着而感动,祝福您健康、平安、快乐到永远!</p><p class="ql-block">诗人陈万斌</p><p class="ql-block">赠黄石籍书法家潘二</p><p class="ql-block">西塞山前老瓦房,</p><p class="ql-block">堪师白鹭写飞翔。</p><p class="ql-block">能将撇捺心无住,</p><p class="ql-block">便灭刚柔意主张。</p><p class="ql-block">先寄孤怀碑帖事,</p><p class="ql-block">终除累劫死生忙。</p><p class="ql-block">谁人配解兰亭序,</p><p class="ql-block">笔塚无言一梦长。</p><p class="ql-block">陈万斌5月30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