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通鉴·快乐悟管理—-第一章(3)

强行者有志

<p class="ql-block">【时代解读】战国末期,战火连年、七雄争霸,曾经偏僻封闭、积贫积弱的秦国,经商鞅变法后,国家实力和军队战力得到了迅猛提升,很快就迈进了七雄争霸的角斗场。但是,远离中原文化的秦国,又经常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尤其在与齐、楚、赵等强国的对抗中,优势并不明显,也让雄心勃勃的秦昭襄王难以施展争霸的梦想,更让权力基础不稳的秦昭襄王倍感被架空、被掣肘的政治无奈。</p><p class="ql-block">这时候,无妄之灾而深陷窘境的范睢,其才华、其言辞、其经历,都瞬间打动了出使魏国的秦国使节王稽,被藏在出使的马车里前往了秦国,并被推荐给了胸怀强国梦想的秦昭襄王。范雎,字叔,魏国芮城(今山西芮城)人,虽然出生贫寒,但是自幼聪慧,而且胸怀大志。早年,范雎投身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下,期望能借此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然而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有一次,范雎跟随须贾出使齐国,凭借不卑不亢的辩论,展现出远超须贾的才华与智慧,不仅赢得齐襄王的极度赏识和单独会见,还被赏赐了金银财宝和美酒佳肴,但也几乎给其带来了灭顶之灾。由于须贾心胸狭隘,嫉妒成性,面对范雎在齐国享受的超级待遇,极其不满,甚至认为范雎是通过出卖魏国机密才换来了如此多的好处。返回魏国后,须贾向国相魏齐告发了范雎的所谓背叛行径,魏齐听信了须贾的谗言,立即派人逮捕了范雎,范雎也被打得遍体鳞伤,肋骨被打断,牙齿被打掉,奄奄一息。生死攸关之际,范雎凭借着顽强的求生欲望和过人的智慧,佯装死去,逃过一劫,从此隐姓埋名,改名张禄,开始了逃亡生涯。俗话说,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秦王好人才,使臣兼猎头。不久,担任秦国谒者的王稽奉命出使魏国,化名张禄的范睢闻讯后,立即通过好友郑安平深夜前去求见,而欣赏其才华的王稽,索性直接把其偷偷带回了秦国。</p><p class="ql-block">当时,秦国政治高层并不喜欢游说列国的那些说客,包括实际掌握权力的穰侯魏冉,也包括权力根基并未稳固的秦昭襄王,能言善辩的范雎只能委身最简陋的客栈里,吃着最低劣的粗食。期间,范雎在全面分析秦国政治形态后,果断上书类似政治傀儡的秦昭襄王,认为穰侯、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等权贵,由于获得太后垂青的原因,私家财富早已远超了王室,同时以古代的贤明君王暗喻秦昭襄王,最终促成了秦昭襄王决定亲自见一见范雎,验一验其才华的成色。</p><p class="ql-block">有一天,接到秦昭襄王亲自接见邀请的范睢,在前往接见的离宫途中,或许提前打探了秦昭襄王行进的路线,索性假装不识道路,故意走进了皇宫的巷道。这时候,恰好遇到秦昭襄王乘坐着轿舆途经这里,服侍的宦官发现陌生的范睢违背礼仪、影响通行,就大声地驱离,说:“大王来了!”范睢反倒故意质问说:“秦国哪里有什么大王,秦国只有太后和穰侯罢了!”所谓“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如果你没有特点,必然就会泯然众人;如果你棱角分明,就很容易被发现。唯唯诺诺显示不出有本事,反而诤谏直言才显得与众不同!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就是“疏不间亲”。范雎之所以果断把掌握实际政权、存在亲密血缘的穰侯魏冉作为第一波攻击目标,乍看有些利令智昏,好像为了博取重用机会而不惜以卵击石,其实也正是范雎的聪明之处,就是发现了英武刚毅的君主和气焰熏天的权臣势难两存的相砍规律,而故意危言耸听。当然,这招是险招,不到万不得已不用、不了解领导不用、没有万分把握不用,否则就是和领导抬杠作死。</p><p class="ql-block">闻听这样挑拨离间的不敬话语,按照人之常情,尤其在推崇礼仪、注重亲情的战国时期,范睢即便才华出众、即便能言善辩,也绝不会给任何人留下好印象,但却直接命中了秦昭襄王的内心死结,太后和穰侯管天管地管空气,一直牢牢控制着秦国的国家大权,也让被架空的年轻帝王倍感不爽。我们也可以分析秦昭襄王的纠结心理,其实一直打算早点收回权力,但是环视左右,哪有能说话的人?外来的范睢瞬间点透了心思,也让秦昭襄王反倒萌生偶遇知音的感觉,也就立即阻止了他们的争吵和驱赶,走出轿舆,斥退左右,郑重地向范雎道歉说:“先生,有什么指教我的?”范雎嗯嗯两声,没有回答,秦昭襄王再次追问,范雎还是嗯嗯两声,第三次依旧如此。其实,这样的似答未答,也是对秦昭襄王的试探,探秦昭襄王对最高权力是否渴望?试探是否具备足够的权力敏感度?试探对政治现状是否满意?见状,秦昭襄王再次向范雎施礼,说:“先生难道不愿赐教我吗?”显然,试探的结果非常理想,秦昭襄王不但渴望掌握政权,而且胸怀强国梦想,所以范雎选择以秦昭襄王的个人利益作为切入点,而不是秦国的利益,说:“我哪里敢!我是个流亡在外的人,与大王也没什么交往,准备向您劝谏的,又都是打算纠正您失误的大事,甚至关系到您的骨肉亲人,我即使愿意永生愚忠,但终究不知道大王的真正想法,所以面对大王的三次询问,才会不敢正面回答。我深知,今天在您面前提出的建议,明天就有被处死的危险,但我终究不敢回避这些问题。死,是人人都无法免除的,如果我的死能对秦国有所裨益,就是我最大的愿望。我最担心的就是,一旦我被处死,就会导致那些贤良人才都闭口不言,裹足不前,不再愿意投奔秦国了。”其实,国力迅速增强的秦国并不缺少人才,唯一缺少的是帮助秦昭襄王固权收权的人才,范雎的策略恰好能帮助秦昭襄王实现掌权的目标。闻听,秦昭襄王再次跪拜说:“先生,您这是什么话?今天,我能遇到先生,是上天认为我愚笨,为了保存秦国的祖业宗庙,而把您赏赐给我的。无论事情大小,上至太后,下至大臣,希望您都能一一指教,不要再怀疑我的真情实意了!”现实生活中,不管处于什么层级,每一个领导都存在个人利益,而且很多时候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并不重合,个人利益绝大多数情况高于组织利益。进入领导者的视野、获得领导者的重用,前提就是优先满足其个人利益,而自古佞臣大都是通过这样的渠道赢得信任、索取权力的。闻听,范睢立即跪拜,秦昭襄王也急忙回拜。</p><p class="ql-block">这时候,不再犹豫的范睢方才胸有成竹地说:“以秦国的强大,士卒的勇猛,对付其它诸侯国就像用韩卢那样的猛犬追击跛脚的兔子。然而,秦国坐守关外长达十五年,不敢出兵攻打崤山以东的诸侯国,这是穰侯魏冉替秦国谋划不忠心的缘故,但也显露出大王您在方针政策方面出现了失误。”秦昭襄王闻听,再次跪拜说:“我想知道究竟出现了什么错误?”但是,范睢发现很多左右随从都在侧耳偷听,不敢太多提及内政,而是首先谈论国际形势,来试探秦昭襄王的态度如何和境界高低,说:“穰侯跨越韩国、魏国,攻打遥远的齐国刚、寿两地,并非最好的谋划。当年,齐王南攻楚国,打败军队、斩杀将军,一举开辟了超过千里的土地,最后反倒一尺一寸的领土都未实际获得,难道是他不想占有这些土地吗?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地理形势无法占有罢了。后来,南边国家发现齐国因征战而疲劳,便纷纷起兵攻打齐国,一举打败了齐军,差点让齐国走向覆灭。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局,就是因为齐国攻打楚国,反倒让好处落到了韩、魏两国手里。现在,大王不如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获得一寸的土地就是大王您的一寸土地,获得一尺的土地就是大王您的一尺土地。魏国、韩国,地处中原,占据着天下最重要的地方。大王如果打算称霸诸侯,就必须接近中原的土地而控制天下的枢纽,威逼楚国、赵国,一旦楚国强大就趁机收复赵国,一旦赵国强大则趁势收附楚国,一旦楚国、赵国归附了您,齐国就会深陷惊慌失措。只要齐国能够归附,韩国、魏国便是秦国的掌中之物。”也就是著名的“远交近攻”战略,面对其他六国的联合抵抗,秦国应先与远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稳住它们,而把军事打击的重点放在韩国、赵国等周边邻国,目的就是为了避免秦国在对外扩张时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同时也能逐步削弱周边国家的力量,为秦国的统一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闻听,秦昭襄王非常高兴,立即任命范睢为客卿,经常共同商议军国大事。</p><p class="ql-block">“远交近攻”战略提出后,秦国首先明确了“交”与“攻”的对象。在“交”的对象选择层面,秦国倾向于结盟实力较强、地位重要的国家,建立密切联系,稳定外交阵脚,譬如通过派遣使者、赠送礼物、联姻等方式,与楚国建立了世代联姻,与齐国保持了和平相处,继而形成“强强联合”态势。同时,为了分化瓦解其他诸侯联盟,利用诸侯国间的矛盾和纷争,挑拨离间,使它们相互猜忌、离心离德,具备了逐步蚕食其他弱小国家的外部环境。在“攻”的对象选择层面,秦国则优先选择土地相邻、实力较弱的韩国、魏国,他们地处中原枢纽之地,战略地位突出,一旦夺取,就可以威慑其他诸侯国,同时扩充秦国的领土和资源。譬如秦国在攻打赵国的过程中,首先通过外交手段稳定其他国家的关系,然后集中兵力猛攻赵国,经过一系列的战斗和围攻,一举攻占了都城邯郸,俘虏了赵王迁,不仅极大削弱了赵国的实力,也有效震慑了其他诸侯列国,逐渐占据了中原地区的战略要地,形成了对其他诸侯国的包围之势。</p><p class="ql-block">通过实施“远交近攻”战略,秦国不但巩固了秦国夺取的土地,破坏了六国的合纵联盟,而且加快了统一步伐。历经四十多年的持续实施,秦国远交齐楚,首先打败了韩国、魏国,然后从两翼进兵,打败了赵国、燕国,一举统一了北方;随后,打败了楚国,平定了南方地区,最终占领了齐国,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远交近攻”的战略也得以成功实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