覌“印”解“字”(七中)

兰雪斋后人

下面我们介绍蒙元时期,与“顺州”有关的官印“顺州僧正司印”。<br> 1、金代的“僧正司印”和“都纲司印”<br>目前所知最早“僧政司印”是金代的“景州僧政司印”。此印没有年款和制款(此印为建宇先生藏品):<br> 金代的官方佛教管理机构为在京设“国师”,府设“僧录司”、“僧正司”,郡设“都纲司”,县设“维那”。<br> 笔者多年前,在“盛世收藏”平台上收藏到一批金代官印的原始资料照片,现在这些照片在网络上已经难觅踪影了,可以说这些官印的照片也极为珍稀,如同王刚先生所讲“见过也是拥有”,这些照片也成为笔者的珍藏。<br> 其中有一方金代贞祐二年“观州僧纲司印”,其边长45毫米,属于较小的官印:<br> 这里就应了“无巧不成书”那句话,这方“观州僧纲司印”和那方“景州僧正司印”,有着历史渊源的巧合。<br> 金初,永静军升为景州。金卫绍王大安年间(1209-1212)更名观州,属河北东路。<br> 实际这两方佛教管理机构的官印,是一个地方的,“景州僧正司印”是“大安年”之前铸造,正值金朝鼎盛时期,官印硕大,边长近60毫米,远远超出“观州都纲司印”的边长45毫米。<br> 以上说明“僧正司”是“都纲司”的上级管理衙门,而且到了贞祐二年,在蒙古大军的进攻面前,金朝国力下降,两方官印才有如此变化。<br> 这是真正的金代“僧纲司印”。<br> 下面是两方官印印文的比较图:<br> 作为比较,下面是明代“都纲之印”: 吉林省博物馆还收藏有一方“都纲司印”,为传世品: 此印边长48毫米,不算很大,制款为“行尚书省铸造”,年款为“葵已年月日”。<br> 此印奇怪的有两点,其一,印柄有一小孔,应该是栓绳用于随身携带,应该是经常使用,其二,没有采用金代正朔,既金代年号纪年法,而是采用“干支纪年法”,“葵已年”,对应金代正朔,为金“天兴二年”,为元太宗窝阔台五年。<br> 在《集古官印考证》一书中登载一方“景州之印”的拓片:<br> 这又是一方采用“干支纪年法”的官印。<br> 根据《元代银锭干支纪年时间考》一文:<br>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历太宗、 定宗、宪宗等一直到1259年,只有国号,没有年号。蒙古国时期纪年用十二兽和干支纪 年。南宋赵珙《蒙鞑备录》中记述蒙古“国号、年号:……去年春,珙每见其所行文字, 犹曰大朝,又称年号曰兔儿年、龙儿年。自去年方改曰庚辰年,今曰辛巳年是也。”……,为太祖十五年,公元1220年。从庚辰起,蒙古文献开始采用干支纪年,兼或十二兽名纪年。<br>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统。从此,蒙古国有了自己的年号,称元以后开始采用年号纪年。<br> 根据专家的研究,此种采用“干支纪年法”印,并非金代官印,而是投降蒙古軍的地方割据军阀自行铸造的,他们并非不采用正朔,只是没有采用金朝的正朔,如上面的“都纲司印”, “葵已年”是金代“天兴二年”,是金朝覆灭的前一年。<br> 采用蒙古帝国的正朔“葵已年”,既“元太宗窝阔台五年”。<br> 又如这方“景州之印”,其“乙未年三月”,金朝已经在“乙未年正月”灭亡,为“元太宗窝阔台六年”,此地早在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五年前,既金代兴定三年为蒙古军占领,太祖十六年,任命汉族降将张琳为沧、景、滨、棣等州行都元帅。<br>因此,在蒙古军占领景州之后,就将“观州”重新改名为“景州”。<br> 实际上,金元鼎际之时,“观州”这个名称只是使用十年。<br> 下面是这两方“景州”印的文字比较:<br> 下面是东北出土的窖藏钱币选出的篆书“景德钱”,我们主要了解这两枚钱币中的“景”字篆书写法: 下面作为比较,我们引入古代书法家的篆刻“景”字和电脑九叠篆的“景”字: 覌“印”解“字”,通过比较这些古代玺印中的文字,感受中国文字之美和它的“博大精深”,同时了解它们的变化规律,破解它们变化的奥秘!<br> 而且这些官印背后,有着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