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的话题

乔也

<p class="ql-block">生死的话题</p><p class="ql-block">李兴发</p><p class="ql-block"> 生与死,是自然问题,亦是哲学命题。</p><p class="ql-block">在自然界,凡生命体,有生即有死,有死即有生,是自然之事。然而,从哲学上看,生与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一体的两面,相互依存。对生与死的不相看法,便形成不同的认知观。</p><p class="ql-block">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死生同一”的哲学思想,认为无论是夭折的婴儿或是长寿的彭祖,其寿数天虽差地远,但生与死并无本质的区别,在世间的表现形式并无不同。其超越世俗的价值判断,便是后世所谓的“一死生、齐彭殇”。</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重生,凡有生诞,预示将添丁加口,家族便会喜庆一番。古代,孩子出生,如是男孩,家长还会悬桑弧蓬矢于门,寄望孩子志在四方。之后,凡生日,必有集庆。殊不知,在过去那个年代,由于医术的落后,孩子的生日或许便是母亲的难日。庆生,亦有对母亲生育的纪念意义。</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重生,更重死。对于人之逝,孔子强调“祭之以礼”。古代的葬礼可谓繁复,从国君到庶民,各有等差,其等级规制之严之繁,让今人咋舌!</p><p class="ql-block"> 古代的帝王,登基之后便着手修建自己的陵寝,历数十年而不息,至死而后已。因之,古代的王陵往往都规模宏大。比如陕西的秦始皇陵,虽然尚未开堀,其规模在现今所知帝王陵墓中恐怕是最大的。便是已被开发展示的秦兵马俑,便可称天下之最!继之近现代,仍有效仿。比如我们所见的安阳袁世凯陵,规模仍是不小。沿至当代,某些领袖人物的陵、堂,其规模之宏大壮丽,直追古代王陵。</p><p class="ql-block"> 颇为讽刺的是,历代帝王陵寝大都为盗墓者所光顾、损毁,保存完好而存留至今者寥寥。民国初期东陵大盗孙殿英堀慈喜墓更成为历史笑柄!即使未被破坏的帝陵,如有发现,现当代学者为用于研究,亦进行有计划地发堀、保护。设如秦始皇陵,迟早也是会发堀的。</p><p class="ql-block"> 历朝历代,政权更迭,你方唱罢我登场,后继政权往往会追究前朝,前朝的权柄掌握者被堀墓乃至鞭尸之事时有发生。更何况,不少政权,并非拥有民族的、党派的、民众团体的共有价值观,因之,一旦政权颠复,原掌权者无论生前如何权倾朝野,风流无限,身后下场亦其可悲!更有不少因政治歧见而清算前任政敌,辱其塑像、毁其陵墓,其影响所及,为万方侧目!这方面,古今中外成例多矣!反到不如普通百姓,身后虽只土坟一捧,素碑一方,但不必担心有人挂记。</p><p class="ql-block"> 不过,当代人物周恩来是聪明人,虽然身为宰相级官员,但身后却抛洒骨灰而不留陵墓,是何等的大智啊!然,不明智之人继继、多多!</p><p class="ql-block"> 人之生死,是亘古不异的自然观。人之生不用多说了,无论家族还是本人,无不期望有一个好的事业,好的前程。然物极必反,物壮则老,人亦如是。《黄帝内经》有“女七七、男八八”之说,过了此限,则走向生命之秋,之后将以何种形式谢世是早晚的事。这是自然规律,死自然不可讳言。</p><p class="ql-block"> 既然如此,对待生死倒不如达观一点。设如庄子,妻子死后,他并没有表现出悲哀,反而是“鼓盆而歌”。他认为死亡是自然的变化,是生命循环的一部分,就像四季更替一样,因此没有必要过度悲伤。</p><p class="ql-block"> 不过,对于生死,不同的人,为民族、为国家、为理想、为科学、为信仰等等,便有不同的价值追求,形成不同的生死观:“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孔圣人的生死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生死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是林则徐的生死观;“虽千万人、吾往矣”是谭嗣同的生死观;“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是共产党人夏明翰的生死观……</p><p class="ql-block"> 古人对生死有鸿毛、泰山之说,是追求鸿毛之轻还是泰山之重?身后将是留芳百代还是遗臭万年?这便是不同的人的价值追求。正是这种价值追求,使不少古圣今贤志士仁人成就惊天地、泣鬼神的辉煌功业!即便以生命为代价,亦在所不惜,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如此之死,死得其所!</p><p class="ql-block"> 每当读史至此,总会为先烈的慷慨赴死震憾不已。</p><p class="ql-block"> 人之生老病死是寻常之事,然不知生,焉知死?即便知死,又焉能将就自我?很多人为病痛折磨而生不如死,然而作为当事者,却不能自将自就,自我把握,而任由后人、他人操持,这是一个人伦、人道的悲剧!目前,世界上有少数国家立法安乐死,是现代社会进步的表现。然而,大多数国家仍将安乐死视为禁区。因之,无数的危重病人仍需在痛不欲生中受尽煎熬,而不能从容地、安然地、有尊严地逝去。何等可悲!于是,便有不少因不堪忍受病痛折磨而轻生的事发生。</p><p class="ql-block"> 前些时候逝去的台湾作家琼瑶,似乎为人们树立了又一个把握自我生命的榜样,她的轻生成为“我的生命我作主”的新范例。</p><p class="ql-block"> 当然,作为普通人,无论信奉唯物论之“人死如灯灭”,还是信奉宿命论之生命轮回,在“死”的问题上是同一的,并无二致。从这一点来看,无论贵贱,上天是公正的。作为普通百姓,大都只求平平淡淡的人生,勿望轰轰烈烈的壮举,一生一世,从母腹中来,归黄土而去,重回天地,混于尘埃,岂有“流芳”“遗臭”之说?对寻常人来说,平凡生,寂寞死,当是常态。真到了谢世的那一天,虽当事人不事张扬,但对后人来说,恐难免俗!</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