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两周之内,二进国博观古代中国第五部分:三国两晋南北朝。秦汉大统一后的再次大纷争,看展前地下一层的大屏幕中国地图正是十六国时期,四分五裂,而后是隋唐统一版图。这个时代平民亡苦,寄托物外,宗教始兴。同时也是乱世出英雄,干戈四起,文物透露出各地域文化的差异特色的快速形成与进一步发展。书法、塑像、砖雕表现出与前朝不同的风骨。域外各族入华,在血腥的政权斗争同时,也刺激着包容汉文化又一次自我丰富与革新。看到诗歌与史书中的情形依旧会心神激荡,竹林七贤的林泉高歌,相传钟繇的金石之刻,蜀地的贫苦,东吴的富庶,鲜卑入汉…充满魅力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石窟壁画</p><p class="ql-block">(等比例数字化3D打印复制)</p><p class="ql-block">西秦(公元385-431年)</p><p class="ql-block">甘肃永靖炳灵寺第169窟</p><p class="ql-block">炳灵寺石窟是黄河上游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佛教石窟寺之一。该石窟始创于公元4世纪初,后经西秦、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清等各代不断开凿和营建,至19世纪末,逐渐发展成为融汇东西、汉藏,绵亘千年的佛教艺术宝库。第169窟位于炳灵寺下寺北段距坝面高40米的悬崖峭壁上,是我国石窟中最早的洞窟之一。其中,窟内保存有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的墨书题记,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石窟造像题记。</p> <p class="ql-block">陶武士俑、陶牛车十六国(公元304年—439年)</p><p class="ql-block">1953年陕西西安草场坡出土</p><p class="ql-block">武士俑和牛车是该墓葬随葬品的一部分。武士头带盔、身穿铠甲,战马全身披具装,合称为甲骑具装。甲骑具装是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盛行的骑兵装备,标志着中国古代骑兵发展到重装骑兵阶段。重装骑兵军队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在建立北魏、统一北方、南北对峙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陶骑马武士俑</p><p class="ql-block">北朝(公元386年-581年)</p><p class="ql-block">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骑马武士俑</p><p class="ql-block">北朝 (公元386年-581年)</p><p class="ql-block">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骑马武士俑</p><p class="ql-block">北朝(公元386年-581年)</p><p class="ql-block">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马</p><p class="ql-block">北朝(公元386年—581年)</p><p class="ql-block">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p><p class="ql-block">马在游牧民族中具有特殊地位,北朝墓葬的陶马较为普遍。此陶马比例准确,雕塑细腻,生动表现出马匹矫健有力的雄姿。</p> <p class="ql-block">朋友送我的这件仿北朝时期的陶马,非常喜欢。今天终于在国博见到了真品,使我对这件马的艺术造型有了新的认知,涨知识了。</p> <p class="ql-block">陶俑</p><p class="ql-block">北朝(公元386年-581年)</p><p class="ql-block">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女俑</p><p class="ql-block">三国·蜀(公元 221年一263年)</p><p class="ql-block">1981年四川忠县涂井出土</p><p class="ql-block">女俑的两手分持簸箕和工具,头上簪花,身穿交领、右衽窄袖袍,右手佩戴串珠。</p><p class="ql-block">刘备建蜀,自称为汉室正统,服饰上保留了东汉传统的袍服。女子袍服的袖口有宽、窄之分,宽袖袍服是中上层贵族妇女的服饰,窄袖袍服为下层平民或侍女穿着。簪花亦为汉代遗风,多为年轻女子的装扮。</p> <p class="ql-block">陶男俑</p><p class="ql-block">三国·蜀(公元221年一263年)</p><p class="ql-block">1981年四川忠县涂井出土</p> <p class="ql-block">鲜卑服陶武士俑</p><p class="ql-block">北朝(公元386年—581年)</p><p class="ql-block">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牛车</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年—577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山西太原圹坡出土</p><p class="ql-block">牛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俑群的中心,是当时盛行乘坐牛车之风的反映。汉代的牛车多为地位较低之人乘坐或用来运载货物,魏晋至盛唐时期,牛车因行驶缓慢平稳、车厢宽大舒适而成为主要出行工具。</p> <p class="ql-block">弹琵琶陶俑</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年—577年)</p><p class="ql-block">1973年山西寿阳厍(shè) 狄回洛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陶俑所弹琵琶为丝类弹拨乐器,能以少许之音引发丰富的音乐变化。中国古代的琵琶类乐器有四弦琵琶(曲项)、五弦琵琶(直项) 和阮咸(也称秦琵琶)三种,其中阮咸是原产于中国的琵琶,四弦琵琶和五弦琵琶则由域外传入。</p> <p class="ql-block">陶俑</p><p class="ql-block">西晋 (公元265年-316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湖南长沙金盆岭出土。</p><p class="ql-block">禅修图壁画(摹绘品)据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魏壁画藜绘敦煌研究院邵宏江摹绘修抑者坐于椅子上,表明北朝晚期这种高足坐具已在中国使用。</p> <p class="ql-block">陶男俑</p><p class="ql-block">三国·蜀 (公元221年-263年)</p><p class="ql-block">1981年四川忠县涂井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女俑</p><p class="ql-block">十六国(公元304年—439年)</p><p class="ql-block">1953年陕西西安草场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瓷女俑</p><p class="ql-block">西晋(公元265年-316年)</p><p class="ql-block">1964年江苏南京板桥镇出土</p> <p class="ql-block">汉服双环髻陶女俑</p><p class="ql-block">北朝(公元386年-581年)</p><p class="ql-block">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p> <p class="ql-block">帔帛束裙陶女俑(左)</p><p class="ql-block">北朝 (公元386年-581年)</p><p class="ql-block">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基群出土</p><p class="ql-block">笼冠女官陶俑(右)</p><p class="ql-block">北朝(公元386年-581年)</p><p class="ql-block">1948年河北能县封氏慈群出去</p> <p class="ql-block">陶女俑</p><p class="ql-block">东晋(公元317-420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江苏南京出土</p><p class="ql-block">女俑头戴巾,上身穿窄袖襦,下穿及地长裙。由服装式样及袖手站立的姿态看,其身份可能是家内的侍女。</p><p class="ql-block">三国两晋南北朝女性的一般服装主要有袍、襦、袄、衫、兩裆、抱腰、帔、裙及袴褶等。日常服装是上身穿襦、衫,下身穿裙。目前所见的陶俑衣袖以大袖居多,但从事杂役的女仆则多穿窄袖。从事户外劳动女性的裙子一般较短,在家内活动的女性的裙子则较长。</p> <p class="ql-block">陶文官俑</p><p class="ql-block">西魏(公元535年—556年)</p><p class="ql-block">1977年陕西汉中出土</p><p class="ql-block">陶文官俑身穿交领宽袖短上衣,下着桶形裙裤。此俑出土地点位于南北交接地带,服饰风格也呈现出南北文化并存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陶骆驼</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年—577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山西太原圹坡出土</p><p class="ql-block">骆驼背上驮有鞍架,铺有长毯,毯上有货袋,表现了骆驼用以载物的用途。雕塑者以写实的风格塑造出骆驼的健壮体魄和怡然自得的神情,是北朝雕塑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俑</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年—534年)</p><p class="ql-block">1965年河南洛阳元巶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积极推行“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元巶墓多数陶俑身穿汉族服装。</p> <p class="ql-block">陶镇墓兽</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年—534年)</p><p class="ql-block">1965年河南洛阳元巶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镇墓兽是守护或镇守墓葬的特殊陶俑,一般成对出现,包括人首兽身和兽首兽身两种形式。该镇墓兽为兽首兽身形象,其脊背上有竖起的鬃毛,象征着灵兽的属性,而张嘴吐舌的夸张形象起到驱邪镇恶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黄釉乐舞图瓷扁壶</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年—577年)</p><p class="ql-block">1971年河南安阳出土</p><p class="ql-block">扁壶的两面模印五位西域人乐舞场面:中间一人,脚踩莲花座,表演胡腾舞。左边二乐人吹笛、击掌,右边二乐人弹五弦琵琶、击钹。胡腾舞原为中亚塔什干地区的民间舞蹈,唐代盛行,以旋转、踏跳、腾跃为特色,以琵琶和横笛为主要伴奏乐器。</p> <p class="ql-block">青瓷香薰</p><p class="ql-block">西晋 (公元265年—316年)</p><p class="ql-block">1953年江苏宜兴周氏墓群出土</p><p class="ql-block">香薰是薰炉的一种形式。战国时期,我国就已使用薰炉进行熏香,汉代则流行青铜和陶制的薰炉。三国时期,瓷薰炉出现,多呈罐形或盆形,器腹部有几排小圆孔,以便空气流入和香气流出。在熏香时,将香料、香丸直接置于薰炉内点燃,香气从炉上的镂孔中飘出,使室内香气扑鼻。</p><p class="ql-block">香薰既用于祭祀通神,也用以焚香洁室或熏衣染被。特别是东晋南朝时期,贵族士大夫盛行“黑衣剃面,傅粉施朱”的生活方式,瓷质薰炉成为日常用品,稀有的香料更成为士大夫竞奢斗富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青瓷莲花尊</p><p class="ql-block">北朝 (公元386年—581年)</p><p class="ql-block">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p><p class="ql-block">莲花尊以仰覆莲花为主题纹,辅以宝相花、团龙、兽面等纹饰,运用了模制堆贴、镶嵌、刻划等装饰技法。莲花尊的装饰繁缛,釉层凝厚,是北方青瓷精品。</p> <p class="ql-block">银壶</p><p class="ql-block">公元3世纪</p><p class="ql-block">青海大通出土</p><p class="ql-block">银壶出土于卢水胡首领墓葬,由整块银片切割、捶揲而成。银壶制作于今新疆地区,其制作工艺与装饰纹样具有域外特色,显示出丝绸之路人员、贸易往来对器物风格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青瓷魂瓶</p><p class="ql-block">西晋 (公元265年—316年)</p><p class="ql-block">魂瓶是三国和两晋时期独特的随葬明器。此魂瓶通体施青釉,装饰有楼阁、各式人物和动物,采用了堆塑、雕贴、模印等装饰手法。魂瓶上堆塑的仙人、瑞兽体现了当时本土的“升仙思想”,佛像则受到早期佛教文化的影响,亭台楼阁展示了江南建筑特色。魂瓶装饰多样、造型繁复、是魏晋时期瓷器工艺技术改进和创新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陶羊圈、陶羊、陶鸭笼,陶鸭</p><p class="ql-block">三国·蜀《公元222年一200年)</p><p class="ql-block">1958江苏南京</p> <p class="ql-block">青瓷熊灯</p><p class="ql-block">三国·吴 甘露元年(公元265年)</p><p class="ql-block">1958年江苏南京清凉山出土</p><p class="ql-block">熊灯由钵形盘、熊形柱和圆盘三部分组成,圆盘底面刻“甘露元年五月造”铭文。三国两晋时期,随着制瓷业的发展,瓷灯成为灯具的主要品种,造型多为别致的动物。该瓷灯的熊坐在底盘上,头顶灯盘,双臂护在头两侧,有着熊特有的憨态,身体刻划细线纹以代表鬃毛,是极具意趣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青瓷印花唾壶</p><p class="ql-block">南朝(公元420年—589年)</p><p class="ql-block">1954年湖南长沙出土</p><p class="ql-block">唾壶的口部至腹下部施淡黄色釉,釉面有细碎的开片。肩部印有莲瓣纹,腹部印莲花纹和直条纹。</p><p class="ql-block">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瓷器制作进入到成熟阶段,拍、印、雕、堆等装饰技法应用于瓷器制作。唾壶采用了印花装饰技法,使用印模在尚未干透的瓷胎上印出花纹,简洁的纹饰与典雅的造型再现了六朝瓷器实用与美观融为一体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青瓷羊形烛台</p><p class="ql-block">东晋(公元317年—420年)</p><p class="ql-block">1976年江苏镇江出土</p><p class="ql-block">瓷羊身上有几处深褐色斑点,这是两晋南朝时期瓷器出现的点彩装饰技法。一般先将褐彩涂绘在瓷器的胎体上,然后罩上青釉,再入窑高温一次烧成。点彩的面积不是很大,有的是在器物的口沿、肩和器盖盖面上加数点褐彩;有的是在器物的肩腹部用褐色点彩组成各种图案;还有的是在动物的重点部位点缀褐色斑点。这种装饰技法打破了青釉单一的色调,使瓷器的色彩更显加活泼。褐色点彩是我国釉下彩瓷的初期形式,为后来的釉下彩瓷发展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青瓷羊形烛台</p><p class="ql-block">三国·吴(公元222年一280年)</p><p class="ql-block">1958年江苏南京清凉山出土</p><p class="ql-block">瓷羊身躯肥壮,呈跪姿。头顶有一圆形插孔,昂首张口,羊角卷曲。全身施釉,釉色莹润。有学者认为此器是插蜡烛用的烛台,也有学者认为是盛水器。</p><p class="ql-block">此烛台釉色匀净,胎釉结合紧密,表现出较高的瓷器烧造水平。三国时期,制瓷工艺在坯料选用、成型工艺、釉料配制、施釉方法等方面都有改进,使得青瓷器在产量、种类和质量上都比东汉时期有明显提高。</p> <p class="ql-block">元羽墓志</p><p class="ql-block">北魏 景明二年 (公元501年)</p><p class="ql-block">1918年河南洛阳出土</p><p class="ql-block">慕志志文共13行,177字,首题“待中司徒公广陵王墓誌铭”,记述了元羽的生平。元羽是孝文帝之弟,支持改革。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之一是改变少数民族姓氏和籍贯,此墓志显示北魏皇族的姓氏由“拓拔”改为汉族的“元”姓,籍贯改为中原的“河南”郡。</p> <p class="ql-block">独孤信墓志</p><p class="ql-block">北周元年(公元557年)</p><p class="ql-block">1953年陕西咸阳出土</p><p class="ql-block">墓志盖已佚,志文共16行,220字,首题“周故柱国大将军雍州刺史河内戾公墓誌”,记述了独孤信的姓名、籍贯、家世谱系、卒年,葬日、葬地及夫人和3个儿子的名字。独孤信是北朝将领,出身于鲜卑化的匈奴贵族之家。北魏末年,他参与“六镇起义”,追随宇文泰建立西魏王朝,并成为西魏“六柱国”(西魏实际统治者宇文泰改革军事体制,推行“府兵制”,设8位柱国大将军,其中6人分领全国军队)之一。独孤信死于西魏、北周改朝换代之际的政治斗争,墓志内容简略,与他高贵的身份很不相称。</p> <p class="ql-block">“河内太守”青铜虎符</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年-534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内蒙古土默特旗美岱村出土</p><p class="ql-block">虎符为两半合成的整符,是北魏政权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的凭证。虎符的前胸左右各刻“河内太守”铭文,腹下分刻“铜虎符左”和“铜虎符右”铭文,背铭“皇帝与河内太守铜虎符第三”一行文字中剖为二,只有合符才能通读。</p> <p class="ql-block">青铜勺</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年-534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内蒙古土默特旗美岱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铜鍑(fù)</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年-534年)</p><p class="ql-block">1961年内蒙古土默特旗美岱村出土</p><p class="ql-block">铜復是北方游牧民族普遍使用的炊具。</p> <p class="ql-block">青铜鐎(jiāo)斗</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年-534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内蒙古土默特旗美岱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瓷鐎(jião)斗</p><p class="ql-block">东晋南朝(公元317年-589年)</p><p class="ql-block">福建福州出土</p><p class="ql-block">鐎斗是温煮器。</p> <p class="ql-block">青瓷狮形烛台</p><p class="ql-block">三国·吴(公元222年-280年)</p><p class="ql-block">1958年江苏南京清凉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瓷虎子</p><p class="ql-block">三国·吴 赤乌十四年(公元251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江苏南京出土</p><p class="ql-block">虎子的提梁呈背部弓起的奔虎状,腹部刻划有“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铭文。虎子是江浙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常见的随葬器物,其用途有溺器、盛水器等不同说法。瓷器自问世以来,因经久耐用、不怕腐蚀、便于洗涤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日常用品日益瓷化,不仅具有实用性,器型亦精巧生动。</p> <p class="ql-block">青瓷博山熏炉</p><p class="ql-block">南朝(公元420年-589年)</p><p class="ql-block">福建福州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瓷龙柄鸡首壶</p><p class="ql-block">南朝(公元420年-589年)</p><p class="ql-block">浙江黄岩秀岭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瓷魂瓶</p><p class="ql-block">西晋(公元265年-316年)</p><p class="ql-block">魂瓶又称谷仓罐,是随葬用的冥器,流行于三国吴及西晋时期。魂瓶成型工艺十分复杂,采用了贴片、手捏、模印、镂雕等技术。</p> <p class="ql-block">青瓷鸡首壶</p><p class="ql-block">西晋(公元265年-316年)</p><p class="ql-block">江苏镇江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瓷蛙形水盂</p><p class="ql-block">西晋(公元265年-316年)</p><p class="ql-block">江苏镇江出土</p><p class="ql-block">水盂是用于盛水的文房用具。</p> <p class="ql-block">青瓷砚</p><p class="ql-block">西晋(公元265年-316年)</p><p class="ql-block">1953年江苏宜兴周氏墓群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瓷制造业的繁荣:</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青瓷器烧造进入了更成熟阶段,南方青瓷器制造成就尤为突出,在选料、施釉、造型和烧制技术等方面有了显著进步,瓷器产量产区扩大,也能够烧造质量较好的黑瓷器,北朝时期还创制了白瓷器。</p> <p class="ql-block">青瓷双耳罐</p><p class="ql-block">东晋(公元317年-420年)</p><p class="ql-block">安徽芜湖出土</p> <p class="ql-block">黑釉楼阁佛像陶魂瓶</p><p class="ql-block">三国·吴 (公元222年-280年)</p><p class="ql-block">江苏南京出土</p><p class="ql-block">魂瓶分为三层,贴塑有20余尊结跏跌坐的佛像。这是流行于三国孙吴至西晋时期的一种形式独特的随葬明器,多出土于江苏、浙江地区,又称“谷仓罐”或“堆塑罐”。三国、西晋时期,佛像作为纹饰被广泛运用于壶、罐、洗、钵、魂瓶等类器物上,是佛教传入中国初期的表现形式。</p> <p class="ql-block">黑釉鸡首瓷壶</p><p class="ql-block">东晋(公元317年-420年)</p><p class="ql-block">1969年江苏镇江出土</p><p class="ql-block">瓷壶为盛贮器,壶体除靠近底部部位不施釉外,大部分施有深褐色的釉。此壶属黑瓷,是德清窑的代表作品。黑瓷器包括黑色釉和深褐色釉,是在青瓷器制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瓷器品种。东汉中晚期开始出现,东晋时期已经可以烧制颜色纯正的黑瓷器。当时烧造黑瓷器的瓷窑在今浙江德清一带,后人称为德清窑,其产品色黑纯正。</p> <p class="ql-block">青瓷双柄鸡首壶</p><p class="ql-block">南朝 (公元420年-589年)</p><p class="ql-block">1965年江苏镇江出土</p><p class="ql-block">鸡首壶为盛贮器,是东晋南朝典型的瓷器类型之一。江苏南京东晋墓出土的一件鸡首壶底部有“罂主姓黄名齐之”铭文,可知这类器物古代名为“墨”。</p><p class="ql-block">鸡首壶创烧于三国末年,南方地区的越窑首先烧制。早期大部分壶身装饰有鸡首和鸡尾,鸡首无颈且为实心,仅作装饰,不与壶腹相通。东晋以后,鸡首有了颈部,且变成空心,与壶腹相通,鸡尾化作曲柄或龙首曲柄。</p> <p class="ql-block">青瓷五盅盘</p><p class="ql-block">南朝(公元420年-589年)</p><p class="ql-block">福建福州出土</p> <p class="ql-block">指南车(模型)</p><p class="ql-block">根据《三国志》注引《魏略》和《宋史·舆服志》燕肃所传造法制作。</p><p class="ql-block">指南车是三国时马钧创制的。它利用齿轮的传动作用,在车转向时,前辕随之转动,后辕绳索提落,变换齿轮系的组合,使车上木人保持向南的方向。但车轮转向必须是以一个车轮为中心,另一个车轮为半径旋转,才能使木人所指不误。</p> <p class="ql-block">马头鹿角形金步摇</p><p class="ql-block">北朝 (公元386年-581年)</p><p class="ql-block">1981年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出土</p><p class="ql-block">步摇是中国古代重要头饰之一,多用金玉等材料制作,呈树枝形状,制作考究的则在树枝上缀有花鸟禽兽等装饰物。当佩戴者行走时,饰物随着步履的颤动而不停地摇曳,因此得名“步摇”。此步摇是北方游牧民族典型的装饰品,以草原上常见的牛、马、鹿等动物形象作为主题纹饰。</p> <p class="ql-block">牛头鹿角形金步摇</p><p class="ql-block">北朝 (公元386年-581年)</p><p class="ql-block">1981年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出土</p><p class="ql-block">步摇是一种帽饰,在佩戴者行走时一步一摇,故被称为“步摇”。这两件步摇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银(dié xiè)带</p><p class="ql-block">西晋 (公元265年-316年)</p><p class="ql-block">1953年江苏宜兴周氏墓群出土</p><p class="ql-block">西晋时期,腰带逐步演变为由带扣、跨和業幾三部分组成,業鞍是挂物的吊带,系在环上。</p> <p class="ql-block">鸟纹青铜牌</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年-534年)</p><p class="ql-block">1961年内蒙古土默特旗美岱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中外交流</p><p class="ql-block">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进一步通畅,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国内一些城市有不少外国人过往、居住,这些人不仅从事贸易,也带来了外国文化和技术。佛教的广泛传播,成为中国与许多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的纽带。海上交通也获得发展,留下了中国人关于海外国家的重要记录。</p> <p class="ql-block">画像砖(临摹品)</p><p class="ql-block">三国·魏/西晋(公元220年——316年)</p><p class="ql-block">原物1972-1973年甘肃嘉峪关出土</p><p class="ql-block">张朋川摹绘</p> <p class="ql-block">陶院落</p><p class="ql-block">三国·吴 (公元222年-280年)</p><p class="ql-block">1967年湖北鄂州出土</p> <p class="ql-block">“张开( )造”石观音菩萨像</p><p class="ql-block">北魏 永熙三年(公元534年)</p><p class="ql-block">1953年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了2200余件石刻造像,反映了当时这一地区佛教造像的兴盛。</p> <p class="ql-block">“王阿善造”石像</p><p class="ql-block">北魏 隆绪元年(公元527年)</p><p class="ql-block">石像是道教造像。</p><p class="ql-block">道教的早期形式是东汉时期的太平道和五斗米教,起初在民间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和佛教日渐兴起,促使道教发展,形成了对老子的神化,建立了以“太上老君”为核心的神仙理论体系。早期的道教不供奉神像,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仿照佛教制作神像,因而早期道教造像上留有佛教造像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白双(jiě) 造石佛塔</p><p class="ql-block">十六国·北凉(公元401年—439年)</p><p class="ql-block">1969年甘肃酒泉出土</p><p class="ql-block">石塔造于缘禾 (延和) 三年(公元434年),多为礼拜或禅观之用。原有塔座,现仅存塔基、塔身和塔肩三层。底层八角形塔基上雕刻施主的发愿文和佛经,中间圆柱形塔身和上层覆钵形塔肩均雕有佛坐像和菩萨像。这类石佛塔多雕刻于北凉时期,也被称为“北凉石塔”,主要出土于武威、酒泉、敦煌、吐鲁番等地。北凉石塔现存14座,除雕刻佛像和经文外,部分石塔上刻有八卦符号,且石塔发愿文的主要内容是为君王、父母、师长祈福发愿,表明早期佛教是依附和借助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播的。</p> <p class="ql-block">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生活:</p><p class="ql-block">在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间,人口的流动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在饮食、起居、服装等方面互相影响。汉族人以积极的姿态包容、吸取外来生活习俗,各少数民族也热衷于学习汉族的风俗礼仪.社会生活呈现出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兼收并蓄的时代风貌。</p> <p class="ql-block">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可谓是中国历史朝代中最复杂的时期,经历了我们熟知的魏蜀吴三国争霸、东西两晋、十六国、南北朝等等。但是,这个时期也呈现出了丰富的文物遗存变化,草原文化和外来文化悄悄影响着中国,这也是丝绸之路文化的衍生品。</p> <p class="ql-block">2025.01.07</p><p class="ql-block">手机拍摄(文字说明来源于展馆内介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