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昌州 佛韵大足——大足石刻博物馆小记

锋星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内,属艺术类石刻艺术专题博物馆。博物馆藏品主要包括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等“五山”石窟为代表的野外石窟寺遗存。</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建筑设计借鉴了大足石刻建筑图像的元素,集中体现了唐风宋韵的独特建筑风格。</p> 艺术涅槃—大足石刻展 <p class="ql-block">进门即见序厅滚动播放的环幕</p> 传承 西佛东渐 <p class="ql-block">玉佛头像。唐</p> <p class="ql-block">一佛二菩萨造像碑。隋</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像</p> 圆融——大足和弦 <p class="ql-block">在大足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时间跨度从公元9世纪到13世纪。这些石刻,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并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p><p class="ql-block">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p> <p class="ql-block">青釉盘。明</p> <p class="ql-block">青花瓷枕。清</p> <p class="ql-block">【天才杰作——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石窟为代表的大足石刻,论其规模之大,造诣之精,题材之广,都堪称是天才的艺术杰作,代表着公元九世纪之后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罗汉头像(清),俗神头像(明),侍女头像(宋),玉坐佛像(清)</p> <p class="ql-block">均为观音立像(隋)。</p> <p class="ql-block">水月观音像(宋)</p> <p class="ql-block">罗汉头像(清),观音头像(唐)</p> <p class="ql-block">【和会圆融——承载儒释道三教思想的文化宝库】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密宗,中国的道教和孔子儒家在大足石刻造像中三教合一,首次形成了影响很大的三教和睦相处的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p>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时代——充满世俗情趣的宗教艺术典范】大足石刻以其简炼的写实手法,在表现上突破了一些宗教雕塑的旧日程式,有了创造性的发展;造型生动圆润,刻法流畅明快,有含蓄之美,开创了中国石窟艺术的一个新时代——大足石刻时代。——中国当代著名雕塑家刘开渠</p> <p class="ql-block">【至善之境——荡涤人心的芝术殿堂】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宗教信仰兼收并蓄的现象在大足石刻这一特殊的艺术遗产中得到了具体而形象的表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p><p class="ql-block">这个地方反映了中国丰富的历史,这个地方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新加坡总理吴作栋</p> <p class="ql-block">仕官像(明末清初),阿弥陀佛像(明),阿弥陀佛像(明)</p> 流响——大足记忆 <p class="ql-block">【艺海拾贝——散落于山野中的石雕瑰宝】遍布于山野中的雕像,繁星点点,映亮了大足的每一个角落。</p><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时间犹如锋利的斫斧,把有些原本在峭崖上、寺宇中的宝藏,变成了博物馆里的收藏。</p><p class="ql-block">它们已经残缺,但不失其美。将它们展示出来,可以让我们走进历史的星空,拾取被时光冲淡的华彩。</p> <p class="ql-block">击鼓童子像(宋)</p> <p class="ql-block">残像、道教造像(清)</p> <p class="ql-block">孔子像(清末民初),神像(清),神像(清)</p> <p class="ql-block">白象(宋)</p> <p class="ql-block">佛像残足,北齐(550—577年)</p> <p class="ql-block">毗卢佛头像(南宋),柳本尊像(南宋),菩萨头像(唐),官吏像(明)</p> <p class="ql-block">观音坐像(南宋)</p> <p class="ql-block">罗汉头像(清),释迦佛头像(南宋),菩萨头像(明),</p> <p class="ql-block">菩萨头像(明),男侍头像(清)</p> <p class="ql-block">侍女头像(宋),罗汉头像(明),罗汉头像(宋),天王头像(宋)</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像,南宋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真武大帝像(明)</p> <p class="ql-block">石香炉,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p> <p class="ql-block">佛头像(明),罗汉头像(宋),头像(清),菩萨头像(明)</p>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是全人类的财富。历史沧桑,却无情地烙印在它们原本光鲜的身躯上,如烟岁月,有识之士竭心尽力留住它们姣美的容颜。盛世今朝,浓墨重彩书写大足石刻保护的时代华章:加固除险,复位其奇唆的身姿;髹漆贴金,重塑其华彩的丽表;风化救治,还原其昔日的风采;深入研究,探索其救治的良方;科学管理,构筑其安全的屏障……</p> 重生——盛世金光 <p class="ql-block">八百多年前,在铁石撞击的电光石火中,她将千手的传奇展现给了我们。八百多年后,在风雨滤蚀的沧桑巨变中,她将千眼的疮痰留给了我们。延续她的生命,传承她的价值,使命交给了我们。勘察、研究、探讨……国内外的保护专家汇集在她的面前。测绘、调查、试验……一场始无前例的修复行动井然进行。整整八年,人们用智慧、毅力和汗水,终于让这尊昔日容颜破烂的千手观音“金光再现”,成为了一个新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千手观音主尊面部模型修复试验效果</p> <p class="ql-block">千手观音脱落手指</p> 宝藏——五洲共仰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一座曾经尘封在历史记忆里的宝藏。攀藤扪萝,寻幽探壑;拭迹辨文,金石椎拓,先贤用双手叩响了这座宝藏的大门。百年研究,代代薪传;名家云聚,孜孜以求,学人用智慧掘出了这座宝藏的光辉。皇皇国粹,煜煜奇珍;千年沉寂,六载申道,人们用执着铸就了这座宝藏的桂冠。四海同尊,五洲共仰,今天的大足石刻,正书写着文明相承、举世共享的时代华章。</p> 天明检点人间事——泸县宋代世俗石刻艺术展 <p class="ql-block">公元1235年,蒙古铁骑挥师南下,意由人关取蜀而定江南。泸州又称“宋城”,南边关中心城,微宗定其为“西南要会”。“锁钥滇黔”道破了泸州在战略纵深点的凝聚程度。得泸州否关乎宋蒙之战的结局。动荡不安的蜀中百姓,纷纷修筑生基以期彼岸生活能回归安宁与平静。</p><p class="ql-block">即便在生于忧患的社会背景下,瓦子勾栏、游宴歌舞“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仍是宋人的小目标。文化重心逐渐下移,士人修养境界领引着大众生活,无处不现的四般闲事,演绎着“风雅处处是寻常”的生活意趣。</p><p class="ql-block">活跃于地下世界的石刻图像,也抛弃了汉以来羽化登仙的幻想,转而以侍从、乐伎、武士与神兽相伴左右,将人世间的乐事和期待一一点检,共享昼夜的轮回交替。千百年后,这些出自幽暗墓穴的石刻画卷,似乎还留存着生活的温度,述说着他们对生活、对生命的忧思与祈愿。</p> 庭院深深深几许 <p class="ql-block">宋代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的转折期,也是文化发展的极盛时期。透过石刻图像,我们至今仍可以体会到宋人意趣丰富的生活。不论是文人雅士还是乡绅富民,其庭院住宅、家居物件、衣着装饰、休闲娱乐无一不在凸显着宋人雅俗兼备的生活美学特色。他们既追求文人高雅的艺术感知,也关注着市井热闹的烟火日常,终成宋城之风。</p> <p class="ql-block">南宋高浮雕持镜女侍石刻,南宋高浮雕持盒女侍石刻,南宋高浮雕二女侍从启帘石刻,南宋高浮雕人物石刻</p> <p class="ql-block">南宋高浮雕仙禽女侍石刻,南宋高浮雕男侍添香石刻,南宋高浮雕男侍石刻,南宋浅浮雕瑞鹿石刻</p> 莲舟吹联三山去 <p class="ql-block">两宋时期,原王朝始终面临着外部的严峻压力。同时,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促使社会走向世俗化、人文化,关注着人的需求和成长。当飘渺的仙宫被“上帝之鞭”击碎,宋人转而对未来生活开启美好期许。披甲戴盔的神将,气势凶猛的神兽,栩栩如生的祥龟瑞鹿…这些石刻艺术语汇,叙说着宋代人对现世安稳的祈愿和对生与死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天遣神将。泸县宋代墓葬群中,出土了大批的武士像,千年固守承担着镇幕辟邪,保护墓主的职责。这些武士像手持兵器各各不同。在工匠极其写实的雕刻手法中,军戎装备先进的宋武士昂然于眼前。</p> <p class="ql-block">【宋元四川争夺战】</p> <p class="ql-block">前哨之战。公元1227年,蒙占攻灭西夏。同年,蒙古军悍然进攻南宋川陕战区,沔州失陷,四年后,蒙古托雷率军三万再次武力借道,宋消极防御致使蒙古军队长驱深入四川境内,残破城寨一百四十余处。这两次武力借道严重破坏了嘉陵江沿岸的水运交通,极大地影响了四川战区军事后勤的补给,宋廷无奈只能重开陆路运输。然蜀道艰险,陆运民夫往往十死三四,“蜀士富实,无兵革之扰”的局面不再。</p> <p class="ql-block">窝阔台攻宋(1235-—1241)。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秋,蒙古大汗窝阔台以南宋端平入洛背盟为由从两淮、荆襄、四川三路大举南下。端平三年6月,南宋名将曹友闻与其弟曹友万在暴雨中夹击敌军于鸡冠隘,破敌营寨数十,血战一夜后被蒙古援军包围,最终全军战死。至此,阳平关破,四川门户大开。蒙占主力大军随即破阆州直入杀到成都,放火烧城“城中百姓无得免者,火光照百里。”千年古城只落得民无噍类。此后蒙军持续攻破川蜀地区数座城池,直至1241年11月,蒙古窝阔台汗病死,南宋在四川地区的战区局势才得以缓和。</p> <p class="ql-block">最后时刻的四川。襄阳一役后,经过短暂体整,忽必烈开始对南宋发动最后的全面总攻。1276年,临安朝廷投降,中原大部归顺于元,仍在苦苦支撑的神臂城犹如一座孤岛。蒙军摩拳擦掌,计划着最后一次的攻城之战。景炎二年(1277)春,元军旦只儿部自重庆溯江而上,进至神臂城外围。元军步步为营,逐一拔掉宋军各陆路要塞据点,并牢牢控制住江面,神臂城守军被完全困在了山上。到11月,神臂城内弹尽粮绝,又无援军可盼,“食尽,人相食”。祥兴元年(1278)正月,被元军死死围困11个月后,元军终于攻入城内。神臂城守城宋军战士与元军展开了激烈巷战,最后全部壮烈牺牲。《元史》记载,在宋元交替的蒙宋战争中,神臂城锁控长江上游,拱卫重庆,抵御蒙军34年,屏障南宋河山,历经反复争夺多达67次,其间五易其手。神臂城陷落11个月后,南宋王朝,亡。</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一方石刻</p><p class="ql-block">细说工朝千秋岁</p><p class="ql-block">这夜夜歌舞升平晏</p><p class="ql-block">这朝朝韩魏品浓梅</p><p class="ql-block">似人间,比梦间</p><p class="ql-block">曾暖风醺醉了游人面</p><p class="ql-block">曾栏杆拍遍了归人心</p><p class="ql-block">终究水自东流去</p><p class="ql-block">宋城酒今可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