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一篇章:追溯历史</p><p class="ql-block">复踏中国解放历程</p> <p class="ql-block">第二篇章:聚焦特写</p><p class="ql-block">不忘长征苦,重温长征路</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笔下的长征</p> <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启了长征,从那时起,人类历史上绘制了一幅绚丽而壮丽的画卷,毛泽东在征途中凝视着起伏的山峦,忧虑于革命的艰辛,在复杂的心情中,他创作了《十六字令三首》:</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这三首小令展现了湘江之战后红军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仿佛这座山的巍峨和陡峭,实际上则传递了毛泽东宽广的胸怀、远大的理想和卓越的人格。</p><p class="ql-block"> 在这三首诗中,毛泽东通过“快马加鞭、惊回首、奔腾急、天欲坠”等简练的词句,生动地描绘了战斗的紧迫局势;而随后,他又以“万马战犹酣”“赖以拄其间”等表达,深刻展现了红军将士昂扬的斗志和不屈的革命精神。</p> <p class="ql-block"> 1935年1月7日,红军成功占领遵义城。1月15日至17日,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确认了毛泽东的正确路线。2月28日,毛泽东指挥一三军团再次攻占娄山关,歼灭了贵州军阀王家烈的两个师,取得了长征以来的首个重大胜利。当天,毛泽东随中央纵队抵达娄山关,目光远眺,红军自长征以来所遭遇的种种艰难险阻历历在目。心中激动的毛泽东难以平息澎湃的情绪,便创作了这首《忆秦娥·娄山关》:</p> <p class="ql-block"> 这首词描绘了红军在娄山关的战斗场景以及胜利后的感受,采用简练的笔触,将两天的作战经历浓缩为简短的句子。通过激烈的西风、悲鸣的雁声、急促的马蹄声和哀伤的号角声,生动地展现了战斗的残酷。同时,描绘波涛起伏的苍山和如血般鲜红的夕阳,生动地比喻了红军战士在血战中英勇牺牲的壮烈景象。特别是一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深刻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理性思考,展示了党和红军在经历了艰辛与挫折、跨越生死关头的关键时刻后,开启了新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 1935年9月27日,红军抵达甘肃通渭榜罗镇,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正式决定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设在陕北,计划通过巩固和发展陕北革命根据地,将其作为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9月28日,毛泽东在通渭县文庙街小学召开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排以上干部会议上讲话时,现场即兴朗诵了在翻越终年积雪的岷山后,心中酝酿的诗作《七律·长征》:</p> <p class="ql-block"> 这首律诗是毛泽东在长征时期创作的唯一作品,定稿时间为1935年10月。有研究表明,它实际上是在9月20日于哈达铺的义和昌药铺写成的。毛泽东通过精炼的诗句和生动的比喻,将25000里的山水连结在一起,回顾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艰辛,赞美了红军长征的伟大成就。《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长征时期创作的诗歌巅峰之作,它不仅记录了长征的伟大历程,也颂扬了中国共产党及红军的崇高革命精神。美国作家斯诺在其著作《西行漫记》中引用了这首诗,使其成为最早与国际读者分享的毛泽东诗词作品。</p> <p class="ql-block"> 1935年10月,当红军完成长征的最后阶段,快要抵达陕北时,毛泽东站在岷山的巅峰,眺望着青海一带浩瀚的昆仑山脉,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他所看到的是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心中却思索着全人类的未来,因此他写下了《念奴娇·昆仑》这首词:</p> <p class="ql-block"> 诗中提到的“昆仑”,实际上是毛泽东对旧中国的隐喻。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整个国家弥漫着一股悲凉的气氛,仿佛“飞起玉龙三百万”,</p><p class="ql-block"> “搅得周天寒彻。”而统治者的欲望犹如泛滥的黄河,令无数百姓如同淤泥中挣扎的鱼虾。这样的“千秋功罪”,又有“谁能来评说”?又有谁能够站出来说一句公正的话呢?</p><p class="ql-block"> 既然没有他人出手,那就由我们来行动。我作为共产党的一员,必将彻底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施加的精神枷锁,并且实现“部分送往欧洲,部分赠予美国,剩余归还给东方国家”。让全球共同感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让那些捣乱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p> <p class="ql-block"> 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带领红军在六盘山的青石嘴战胜了试图拦截他们的敌军,随后于当天下午成功翻越了六盘山。当他们登上主峰,面对西部的蓝天白云和清新的秋季气息,凝视着南飞的大雁,毛泽东不禁抒发心中情感,创作了著名的词作《清平乐·六盘山》:</p> <p class="ql-block"> 在上半部分,毛泽东通过清爽的秋景引入充满活力的青春气息,以豪迈的气概表达“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传达了再大的挑战和再远的路程,都无法阻挡我红军将士的坚定信念。在下半部分,“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则体现了我英勇的红军必胜的信心,今天紧握手中武器,终有一天,必将消灭国民党的反动势力,赢得最终的胜利。伟人所展现出的乐观情怀、坚定信念和远大志向在文字中熠熠生辉,读后让人感到无比振奋。</p> <p class="ql-block"> 1935年10月19日,中央委员会和红军抗日先遣队即将完成长征抵达吴起镇之际,蒋介石派遣了五个骑兵团紧随其后。为了阻止敌军进入陕北革命根据地,彭德怀指挥先遣队在吴起镇附近展开了一场被称为“切尾巴”的战斗。在这次战斗中,他们成功歼灭了敌方一个骑兵团,取得了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后的首次重大胜利。为此,毛泽东特别创作了一首诗送给彭德怀,名为《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p> <p class="ql-block"> 这首诗高度赞扬了彭德怀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塑造了彭德怀勇猛无畏、威风凛凛的形象。同时,也展现了毛泽东对军事的深刻理解和对将领的深厚情谊。然而,当彭德怀看到毛泽东为他创作的这首诗时,立即提笔将最后一句“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不自傲于个人功劳,关心士兵,体现了一位无产阶级将领的宽广胸怀。</p> <p class="ql-block">一个特殊的见证者:埃德加·斯诺与《红星照耀中国》</p> <p class="ql-block">第三篇章:践行篇</p><p class="ql-block">用行动回报先烈</p> <p class="ql-block">剪纸作品</p> <p class="ql-block">主题手抄报:</p><p class="ql-block">主题一:好书推荐(名著篇)</p> <p class="ql-block">主题手抄报:</p><p class="ql-block">主题二:漫漫长征路(情节篇)</p> <p class="ql-block">主题手抄报:</p><p class="ql-block">主题三:鲜花献给您(人物篇)</p> <p class="ql-block">一首小诗:英雄赞歌</p> <p class="ql-block"> 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全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动力。青少年应了解峥嵘岁月,从小培养脚踏实地、勇往直前、从我做起的良好习惯,并且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