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岭的记忆

天道酬勤

<p class="ql-block">  周家岭是家乡的一条小山岭,当年岭长约一百多米,岭的这边是离村的村口,约七八十米长,坡度较缓,岭的那边是去邻村、邻乡的方向,约三五十米长,坡度比较大,它与附近的郑家岭相比,似乎是天生的一对栾生兄弟,只是周家岭的路面比郑家岭要宽,人气比郑家岭要旺。</p> <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过去了,新年的冬日,我走在周家岭地段,已经完全没有了方向感,镶嵌在记忆深处的周家岭荡然无存,面对的是一条两辆汽车可以相向而行水泥路,还有岭两边的新楼新房,岭边的门前山也大多区域已被开发,族兄苗龙就住在这里,他办有实业,爱好书法,热心公益,有一定的好口碑。</p> <p class="ql-block">现在只剩下几个面积不大、地势不高的小土墩,路边石壁上镌刻着“善之”两字,有善良或友好之意,也许它体现的是进村的一个符号,替代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的周家岭。“若要富,先修路”,这是大势所趋,所以,周家岭的消失是必然的,但周家岭的往事很难忘却,依然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周家岭是一条重要的拉车通道。当年村里的一部分粮田、山地位于岭的那边,也就是邻村方向,夏收夏种、秋收冬种都需要动用双轮车,邻村往粮站卖公粮,因为路程比较远,也需要运用双轮车,所以,它与郑家岭的最大区别在于周家岭是可以拉双轮车的,郑家岭则因为路小路陡,只能作为步行道,当年生产队去水田、山地劳动,来去要拉重物,都要经过周家岭,周边没有其它可以拉车的通道,足见当年周家岭的地位之重要。</p> <p class="ql-block">如果光凭一人挑或者两人抬,再强壮的劳动力都难以承受,邻村村民卖公粮也同样存在这个难题。曾记得,也正是有了周家岭,给我们学生提供了做好人好事和写文章的直接素材,当我们有时间的时候,会经常等候在岭的两边,帮助过往拉满粮食的双轮车推车,那用劲时的描述,文章结尾的自豪感至今还留在脑海之中。</p> <p class="ql-block">  周家岭有我们的学农基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读书,学校有学工、学农又学军的要求,似乎当年的说法是培养学生成为又红又专的红色事业接班人,而不是手无缚鸡之力、分不清麦子韭菜的书呆子,正因为如此,周家岭通往邻村方向就有我们学校的“大寨田”,有粮田也有山地,这田和山是村里划给学校使用的,在粮田里,我们种过、割过水稻与麦子,在山地里,我们种过并收获过番薯、玉米,也在播种稻麦等农作物之后经常来护理过。</p> <p class="ql-block">曾记得,当年化肥紧张,我们给“大寨田”的粮食作物施肥,都是农家肥、人粪屎,每次护理劳动,男同学多是两人一组抬粪桶、抬稻麦,女同学则是带锄头、镰力等劳动工具,男女各有侧重,当年的校址离“大寨田”比较远,有二三华里路,这五六十斤重的担子,时常让我们男同学累得要命。</p><p class="ql-block">当年我是班里的劳动委员,我是专门负责落实粪桶数量和人员安排等工作,自已总是带头抬,倒不是因为我当劳动委员是读书成绩不好,其实我当年的成绩却是名列前茅的,因为我家离学校近,又是当地人,总不能让外地的同学挑着粪桶来学校,那多不方便,所以,每次劳动我从无怨言,做到出勤也出力。</p> <p class="ql-block">  周家岭曾经桃李芬芳。当年的周家岭,周边是门前山,那是村里的一座果山,春天繁花如景,夏秋硕果累累,令人流连忘返,据说门前山的前身是一个乱坟堆,是村里组织劳动力,清理了乱坟堆,平整成山地,开辟成为水果基地,种有桃子、李子等果树,村里还专门成为一个副业队,负责水果的护理、采摘、出售等农活,因为水果变现快,收入高,我们当年很想成为副业队的一员,但那都是村里统一安排的,不是自己想进就能进的,我们只能望果兴叹。</p> <p class="ql-block">曾记得,每当桃李成熟期,我总是会到母亲那边去要零花钱,有时找个借口,什么铅笔用光了、橡皮弄丢了等等,积蓄一定的零花钱后,便兴冲冲地来到副业队基地买水果,每次都是吃得肚子圆滚滚的,然后再带回学校与几位要好同学分享,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吃上鲜活的桃子、李子也是一种比较难得的享受了。</p> <p class="ql-block">  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周家岭早已今非昔比,当年的往事令我难忘,当今的新貌令我感慨,山岭成车路,穷山变楼房,旧貌换新颜,周家岭的巨变,已经变得我认不出来,而且越变越好,真是东南西北中,处处变化中,周家岭的的变化与繁荣,岂不是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征程中的一个缩影吗?值得惊叹,也值得讴歌。</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