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山军营往事(29)——接兵轶事

张保国

<p class="ql-block">    每年的十月份左右,部队就要派出一批干部和战士到所划定的地区,协助地方武装部门或征兵办公室做好年度的征兵工作,然后办理好新兵交接手续将新兵安全的带到部队 。能够参加部队一年一度的接兵工作,也成了许多干部战士梦寐以求的差事。是因为参加接兵可以利用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暂时的离开部队紧张而繁重的工作,到外面去走一走看一看,放松一下自己,从而得到喘息的机会。我在部队期间曾有幸参加过两次接兵工作,这两次接兵的经历都让我记忆尤新。</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是1973年底到江西全南县接兵,那次接兵整个赣南地区组成一个新兵团,负责三南(龙南、定南。全南)地区的征兵工作,我被安排在全南县,负责全南几个公社的接兵任务。全南以前称为虔南,因地处虔州(赣州)之南而得名,1957年才改为全南,这里地处江西最南端,名副其实的江西南大门,这是个小县,人口很少,全南当时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自然条件差比较贫困,赣南的山与福建省的山大不一样,在福建省境内的山都有很厚的植被,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森林覆盖着,而出了闽北进入赣南后就看不到什么大面积的植被了,一座座看似不高的山上只是生长着一些不知名的草,树木非常稀少,所以感觉是一片光秃的山,全南一带也是如此。我当时想这里的人怎么不种树呢?时过多年现在才明白,原来我国的稀土大多出在这一带,是名副其实的稀土王国,地下满是宝藏,地上却寸草难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    我被安排住在县招待所,征兵办安排了一个姓陈的干部协助我,估计他比我年纪稍大一点点,我叫他老陈,他性情温和,对我十分的友善,我们俩也很说的来。为了工作方便,县里还为我安排了一辆自行车,我们俩就天天骑着车子往乡下跑。老陈是一个骑车的老手,由于我在部队就很少骑车,骑车技术非常差,每次都小心翼翼的跟在他的车后,那天天气很冷,我们要去一个公社,路上遇到一条小河沟,小河沟上有一座用一块木板搭的窄窄的小桥,他在我前面一溜烟就从桥上骑过去了,本来我想下来推着车过桥,但看到他骑过去了,怕丢面子,也就硬着头皮颤颤巍巍地骑上桥,真是越怕越出事,结果车子马上就要过桥时,我的身体失去平衡,大冷的天,连车带人冲到冰河里,好在小河沟的水不深,只是把鞋子和裤子都弄湿了。老陈马上跑过来帮我把车子拉上来并连声跟我道歉,后来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他都是下车来陪我一起推车走。</p><p class="ql-block">    我对全南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人都很朴实,热情好客,尽管他们不富有,但对客人他们啥都舍得,会把最好的东西拿来招待客人,我和老陈经常去做家访,总是得到他们的热情接待,他们会请我们喝金樱子酒,喝擂茶,这都是全南的特产。金樱酒以深山珍果金樱子为原料用糯米和一些名贵药材用传统工艺制作而成,用当地烧制的一种瓷瓶装着,外观就很漂亮,酒的度数不高还非常好喝,我对金樱子酒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知道全南现在还产这种酒没有?擂茶也是客家人特制的一种饮品,他们家家都会制作擂茶,用茶叶与大米,芝麻,花生还有其他一些什么干果类的东西混合擂制而成,喝起来也非常的爽口,也是我第一次喝这种茶,后来也喝过湖南的擂茶,味道大同小异。</p><p class="ql-block">    全南有座很有名的钨矿,叫大吉山钨矿,有一次,老陈带我去一个公社,途中经过一座矿山,老陈跟我介绍说这是大吉山钨矿,我那时还是第一次知道有这种矿,为了安全我们没有下井去看,矿上的一个干部随手在车上拣了一块拳头大小的乌黑乌黑沉掂掂的东西送给我,说这就是钨矿石,第一次看见这东西,我好喜欢,把它带到部队,后来由于在部队的几次搬家,最后也不知弄到哪去了,感到很可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还有一次在全南吃饭时我发现了一个好东西,从来没有见过,就是用铜皮做成的小小的酒杯一样的东西,双层铜皮上钻了一些小孔,倒上一些酒精,点燃就可以煮东西吃,非常方便,他们说叫酒精炉,我说这个东西不错,在部队可以自己煮点东西吃。在我带新兵离开全南时,老陈送了一个酒精炉给我,我带回到部队,团修理所夏家国是我们江陵的老乡,他心灵手巧,很快就仿制出来了一个,后来逐渐地在虎山推广开来,而且后来是花样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全,样子也是越做越漂亮。</p> <p class="ql-block">    1977年底,我在团100炮连担任副指导员,连队刚从师紫泥农场完成秋收回到虎山,我就又一次受领了接兵的任务,但任新兵连连长,这一次接兵任务是到福建宁德地区的福安县。福安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紧靠大海,境内有一条赛江直通大海,江上有两个公社隔江相望,犹如一根藤上的两颗西瓜,一个是甘棠公社另一个是赛岐镇,我和团通讯连的小钟主要负责这两个公社以及周边的接兵任务。我们俩住在甘棠公社招待所,每天基本上就在这两个公社范围内跑来跑去,周边山上还有个畲族村,征兵办的同志偶尔也会带我们上山进入畲族村,有一次在山上遇到下雪,下山的路都被雪给封了,我们索性就在那畲族村住了几天,碰巧他们有一个对歌会,第一次参观了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在山上对歌的场面,将畲族山乡的民风习俗好好领略了一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甘棠镇上有一个青年小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小伙子一心想当兵,不断和我们套近乎,有事没事就往招待所跑,他说他太崇拜解放军了,恳请我们将他带到部队。他还主动为我们当向导,带我们到各村各寨,做征兵工作的义务宣传员,他天资聪慧,长得也挺不错,而且小提琴拉得非常好,有时也把我们请到他家里去听他拉小提琴,拉得最多的是《黄河大合唱》《新疆之春》,我也有心把他带到部队培养一下,但最终还是因为家庭成份问题没有通过政审关,非常可惜。</p> <p class="ql-block">    我们住的招待所对面是甘棠公社的广播室,里面住着一对年轻夫妇,有一个小孩,女的是广播员,男的是电工,专门负责公社的电路维修,他夫妻俩为人善良,对我们两个当兵的非常关心,偶尔做了点好吃的还请我们到他家里吃顿饭。有一天,天气很凉了我还只穿着一件单军装,他妻子看到后对我说,你去买一斤毛线来我帮你织一件毛衣吧,我太高兴了,当即就在镇上称了一斤军绿色的毛线,交给她,她用了大概一个多星期的时间为我赶织了一件毛衣,我非常感动,也非常珍惜,这件毛衣陪了我很多年,后来我身体发福,老婆将它改织成了一件毛背心,又穿了一些年。</p><p class="ql-block">    征兵中的家访是必不可少的,兵员基本定下来后,我们就要到许多新兵家庭进行家访,热情的新兵家里往往也都会准备一些礼物送我们,但都被我们婉言谢绝了,记得我只收过二两一小盒的铁观音茶叶,还是家长硬塞到我包里的,盛情难却就收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