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军旅小说《岛魂》(30)

海礁摄影

<p class="ql-block">丁玉明 著2004年9月白山出版社出版</p> <p class="ql-block"> 第八章 深秋之夜</p> <p class="ql-block"> 30</p> <p class="ql-block">  月盈月亏,潮起潮落。当年的“红哨兵”关小屿现在已经是青龙岛守备区的一名炮兵连长了。这是1982年的秋天。</p><p class="ql-block"> 3年前,当关小屿从炮兵学院海防系毕业时,学院要留他当教员,院长朱丑娃一个劲地向关小屿打保票:影响不了你的进步,两年之后就让你在射击教研室挑大梁。关小屿却大言不惭地对他的院长伯伯说,在老山前线代了3个月的连长,我才知道什么叫“连长、连长,半个皇上”。当官就得带兵打仗,像您和我爸爸当年那样,大刀片一挥——同志们跟我上!那才叫过瘾,当个教书匠多没劲。朱丑娃无可奈何地给关得海打电话说,“这小崽子和你年轻的时候一个吊样。” </p><p class="ql-block"> 在关小屿的身上确实能看到关得海的影子。他不仅在长相上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只是个子要比父亲高一些,眼眉长得清秀一些,而且在带兵上也继承了父亲的作风:对己严、待兵亲、用兵狠,确有那么一种“大刀片一挥——跟我上”的气魄。然而与父亲不同的是,关小屿与他的同辈军人们一样,身上沐浴着新时代的曙光,充满了开拓进取的无穷力量,他不甘默默无闻地守成父辈们打下的江山,更想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从他的身上既能让人触摸到涌流在将门虎子身躯中的那种阳刚之脉,又能让人品味出当代军人那种新颖的儒雅才气。他一再推崇的用知识育人建连等一些比较前卫的带兵观念和用兵之道,很得上级的赞赏和战士们的认可。当连长两年半,把炮兵一连带得呱呱叫,不仅彻底甩掉了落后连队的帽子,而且还成为全要塞区的训练尖子,去年被军区评为“基础训练先进连”。于是,关得海给朱丑娃打电话说,“看来小屿还真是块带兵的料。”朱丑娃却说,“我看这小崽子带兵和你年轻时用的不是一个道。”</p><p class="ql-block"> 现在关小屿正顶着秋天的骄阳蹲在一门火炮的后面,随着火炮身管横向移动,不断地在对讲机里喊道:“速度再快一点、再快一点。”远方海面上一艘小冲锋舟按照他的指令不断变换着速度。过了一会儿,指挥排长走过来说:“连长,到点该收操了。”关小屿抬起头瞅瞅托在青龙山顶上的太阳,一张黑瘦瘦的脸上显出一些倦意:“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好,上午测试就到这,收操回营房。”</p><p class="ql-block"> 关小屿正在组织测试的是刚刚配发到部队试用的“对海上运动目标射击指挥系统”。这是我军炮兵首次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射击指挥领域的第一代电子装备,关小屿在炮院上学时,就曾参与了这套系统的研制工作。系统发到连队后,关小屿在组织连队训练时,便很快发现该系统的程序设计过于依赖算式决策,而排斥了指挥员指挥素质参数变量。他试图从封闭的程序包中打开一个“接口”,以便能随机输入指挥员的技战术参数,使程序更加完善。关小屿整整熬了一个夏天,总算是见到了一缕曙光——“接口”打开了。现在,部队已经转入协同训练阶段,他又整天泡在阵地上搞实际应用测试,争取在年底能用这套系统参加守备区的实兵实弹演习。</p><p class="ql-block"> 关小屿回到营房,刚进连部,许珊珊的电话就打来了:</p><p class="ql-block"> “小屿,告诉你个好消息……”</p><p class="ql-block"> “中午吃油条?”没等许珊珊把话说完,关小屿这边口水就流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就知道吃。”许珊珊娇柔地说,“礁礁毕业了,分配在青龙岛海军水警区医院,今天就上岛。我想给妹妹接个风,正好明天是星期天,中午咱‘青龙帮’都到我这来聚聚。你这个‘青龙帮’老大可得来哟。”</p><p class="ql-block"> 许珊珊所说的“青龙帮”,是指关小屿、鲁飞他们这群海岛军人们的后代。因为他们从小都是在青龙岛长大,现在又都在青龙岛陆海空军部队中服役,平时大家相互来往又很密切,所以就有人戏谑他们称“青龙帮”。</p><p class="ql-block"> 关小屿说:“知道了,明天我去。”</p><p class="ql-block"> 电话那头,许珊珊的口气更缠绵了:“中午吃啥?”</p><p class="ql-block"> “高梁米呗。”</p><p class="ql-block"> “礼拜六不是吃二米饭吗。”</p><p class="ql-block"> “上午搞系统测试训练,体力消耗大,我让炊事班早晨提前吃了。”</p><p class="ql-block"> “还挺会过日子的,不过你也要把自己照顾好,看你一天到晚累得黑瘦黑瘦的。”许珊珊心痛地说, “好吧,中午少吃点,一会儿让小文书过来一趟。”</p><p class="ql-block"> 关小屿嘿嘿一笑:“我闻到了油条味。”</p><p class="ql-block"> “你这个馋猫。”许珊珊笑嘻嘻地撂下了电话。</p><p class="ql-block"> 许珊珊当年跟着爸爸许百羊回到老家后,又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地上了几年学。到了73年春天,也就是关小屿当兵的那一年,关得海可是费了不少劲,总算把许珊珊的一身军装混上了。又过了几年,部队刮起了“后门兵”的风,妹妹许礁礁轻松地也穿上了海军服装。在“青龙帮”中,许珊珊算是“大姐大”了,兵龄长,年龄和关小屿同岁,现在是守备区医院的化验员。</p><p class="ql-block"> 吃完午饭,文书李永生捧个纸包走进连部:“连长,许化验员对您挺够意思啊。”说完,狡黠地笑了笑。</p><p class="ql-block"> 关小屿白了李永生一眼:“你小子别一天到晚不想正事,我可告诉你,再有几个月就要考试了,到时候考不上军校,哭鼻子抹泪,我可不搭理你。”</p><p class="ql-block"> 李永生现在是第二个年头的兵,准备明年报考炮兵学院,可是文化底子不太厚实,天天晚上拉着连长关小屿给他吃“小灶”。听连长这么一说,他马上老实了:“好、好,连长你先把许化验员给的‘小灶’吃了,一会儿再给我吃‘小灶’。”</p><p class="ql-block"> 守备区医院和炮一连就一墙之隔。医院女兵多、吃得少,伙食自然就好,馋得连队的男兵们把脖子抻得老长,鼻子噘得老高,吃不着闻闻味、看看小女兵,心里也挺舒服。关小屿却不用抻脖子噘鼻子的,医院做好吃的,许珊珊总会偷偷地搞出一点送过来。</p><p class="ql-block"> 纸包里果真是5根油条和一条小干鱼。关小屿午饭是留着肚子的,这点东西三下五除二一会儿就消灭掉了。收拾桌子时,从纸包夹层中掉出一块手绢,中间还夹着张纸条,上面是珊珊的笔迹:“明天聚会,把这块手绢带上。你的那块就留着当擦炮布吧。”小屿自忖道:“珊珊心真够细了。”</p><p class="ql-block">许珊珊正值怀春的年龄,心里深深地爱着关小屿。她那扇春风荡漾的心扉正向他敞开,痴痴地等待着关小屿那支丘比特之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是日下午,要塞区司令员关得海站在一条登陆艇的甲板上,烈烈的秋阳照出他两鬓的些许白发,风衣在海风的吹拂下大幅度地向后扬起,他的思绪还沉浸在刚刚结束的军区精简整编的会议之中。</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次吹风会。会议传达了中央军委关于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草案,主持军委工作的邓小平同志再一次强调部队不“消肿”不行。会议决定按照精兵、合成、平战结合、提高效能的原则,对部分单位实施撤降并转。中央军委的这项决策是关得海企盼已久的。一年前,他在北京军事学院上学时,参加了那次著名的华北大演习。从这次自建国以来最具有现代战争特点的军事演习中,他清楚地看到目前中国军队无论在编制体制上还是在武器装备和作战理论上都与现代战争要求相差甚远。他想起了20年前的那个“海豹头”,甚至跑到总参科研所去问人家,回答是美国人20年前就开始使用的“海豹头”,目前我们刚从国外引进了一批装备到了重点部队,自己的产品尚在研制之中。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之要害是人多钱少。我国的军费开支不及美军的两个百分点,而人数却是美军的两倍,有限的军费让无限膨胀的机构和臃肿的编制占没了,制约了武器装备的改善,严重地影响了军队的质量建设。他清醒地意识到,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到来,必将引发军队编制体制的变革,要想改变中国军队目前之状况,必须尽快搭上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快车,首先对军队的编制体制实施改革,而且是非动一番大“手术”不可。但是,他没想到邓小平的决心下得这么快,这让他看到了中国军队加速质量建设的希望之光。他更没想到这一次的“消肿”实际上是两年后裁军100万的一个前奏曲。</p><p class="ql-block"> 关得海为中国军队在精兵之路上迈出的实质性的第一步感到欣慰,同时他深知这一步将会是步履艰难的一步。要塞区整编的大盘子已定,由军级单位降格为守备师,各守备区整编为守备团,几十个连队和上百个小单位要撤消,局部防务要进行调整。这是要塞区组建以来变动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次编制调整,几乎每名干部战士都面临着进、退、去、留的选择,每个军人家庭的实际利益都要受到冲击,这将是一次艰难而又痛苦的抉择,就如同经济体制改革必将会给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带来阵阵剧痛一样。然而这一步迈不出去,军队将永远停滞不前,也就永远没有出路。会议期间,军区首长找他和要塞区政委鲁鸣谈话:“这次编制调整,警备区仍保持兵团级的架子,你们俩年龄都不算大,暂不做调整,作为后备干部先‘挂起来’。为了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整编期间部队的稳定,还暂时兼任整编后的守备师师长、政委,组织整编及各项善后工作。”关得海对个人仕途甚是满足,48岁就是副军职,在要塞区司令员这个正军职的位置上已经干满了3个年头,这次整编他又占了年龄的优势,作为后备干部储备起来。他从心底里感谢组织上对他的信任和重用,因此愈加感到肩上的担子沉重,大量艰苦细致的准备工作必须在正式简编命令下达之前做好,时间仅有3个月。</p><p class="ql-block"> 登陆艇到了大山岛,关得海看太阳还挂得老高,就没有直接回家,先到机关办公楼转了转。他独自在办公楼院内的“O”字形甬道上一圈又一圈地走着,心绪很乱。他忘不了当军区司令员在宣布要塞区降为正师级单位那一瞬间,他的心“咯噔”一下,如同刀绞一般,现在还阵阵作痛,同时他看到坐在主席台上的老司令员薛夫脸上的肌肉也在快速地抽搐着。在会前各单位的表态发言中,大家都说中央军委精简整编这一刀砍得好,可是这一刀真的砍到自己的头上,每个人的心都会流血……</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里,已是掌灯时分。</p><p class="ql-block">在饭桌上,二儿子关小鸥对爸爸从省城带回来的礼物显然不满意,把嘴巴噘得老高:“爸爸,老是给我买书,什么时候能给我买一台计算机啊。”</p><p class="ql-block"> “一台计算机得好几万块钱,爸爸买不起呀。”关得海给儿子夹了一条小鱼,“别一口想吃个胖子,先把理论功底打好,特别是要把英语学好。”</p><p class="ql-block"> 巧珠道:“小鸥英语学得不孬,中学的曲老师前几天来咱们家考了一下,说小鸥的英语已经达到大学二年级水平啦。”</p><p class="ql-block"> 关得海高兴地摸着儿子的头说:“那好,只要你肯下功夫,爸爸一定会给你买台计算机。”</p><p class="ql-block"> 吃完晚饭,关得海坐在沙发上,看着轮椅上看书的儿子,心中泛起一阵酸楚。关小鸥自从一岁那年得骨髓炎留下残疾后,又先后做过几次大手术,效果仍不明显,现在已经离不开轮椅了。小鸥高中毕业本来可以考上大学,但由于是残疾人而被拒之门外,小屿为此不知哭过多少回,甚至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后来在爸爸、妈妈和哥哥、姐姐的鼓励下又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他立志自学成才,学来学去竟迷上了计算机,现在他做梦都想爸爸能给他买一台计算机。关得海心里觉得愧疚,是自己把儿子的病给耽搁了,给儿子带来了终身痛苦,儿子上不了大学,也当不了兵,以后恐怕连找对象成家都难,再以后老了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关得海越想越心酸,紧闭双眼仰靠在沙发上。</p><p class="ql-block"> 杨巧珠从橱房里忙完走出来,看见关得海的样子,就心痛地说:“出去开会10多天,回来也不着家跑到机关瞎转悠,赶紧休息吧。”</p><p class="ql-block"> 关得海打了一个哈欠:“还真有点累。不行啦——老喽!”</p><p class="ql-block"> “我看你出去开了一趟会,头发又白了不少。”巧珠向丈夫递去温存的目光,“快洗洗上床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和关得海比起来,巧珠还是要年轻的多,这几年相对平稳地过着老夫少妻的日子,使得她越发丰韵起来。离家10多天的老夫,在少妻的渴望中老当益壮了一把。</span></p><p class="ql-block"> 巧珠喃喃地说:“你是老了,都快当爷爷了。”</p><p class="ql-block"> 关得海懒沓沓地说:“老——怎么啦?当爷爷也不是当和尚。”</p><p class="ql-block"> 巧珠又说:“小屿跟珊珊不知道怎么样了。人家是一片诚心,小屿就是不往心里去,不知他咋想的。”</p><p class="ql-block"> 关得海眼睛也不睁:“你可别管闲事,让孩子们自己做主。”</p><p class="ql-block"> 巧珠又叨唠:“珊珊上午还给我打电话,说今天礁礁上岛,明天孩子们要往一快聚聚……”</p><p class="ql-block"> 关得海已经打起呼噜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