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梅瓶</p> <p class="ql-block">宋朝瓷器,即宋代的瓷器,宋代是传统制瓷工艺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现时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有130个县,占总数的75%。</p><p class="ql-block">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窑大致概括为6个瓷窑系,它们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这些窑系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区使用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帝国时代的政治理念、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的共同性。</p> <p class="ql-block">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因窑址位于宋时河南汝州境内而得名,今河南省汝州市张公巷和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均发现汝窑烧造。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窑是中华传统制瓷著名瓷种之一,中国北宋、南宋、明朝时期皇家主要代表瓷器。</p> <p class="ql-block">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可与商彝周鼎比贵。</p> <p class="ql-block">玉壶春瓶</p> <p class="ql-block">今日所见汝窑产品主要是盘、碗、瓶、洗、盏托等之类,其釉色天青,淡青高雅、深浅不一、釉质莹润、光泽内含,上有细密开片,俗称“蟹爪纹”。曹昭《格古要论》曾形容它说:“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各亦难的。”意思就是说汝器的颜色是淡青色,釉色很滋润,如果薄就更难得了。“蟹爪纹”开片形状也似鱼鳞,裂纹的角度是斜着的,不是直的,斜着就会有折光率,看着很漂亮。汝窑的瓷胎是浅浅的灰色,像烧了香以后落下来的香灰,胎非常薄,一般情况下,胎和底同厚,一般的瓷器都是底厚壁薄。</p> <p class="ql-block">蒜头瓶</p> <p class="ql-block">汝窑的瓷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碗、盘等,从功能上分主要有礼器、,文房器、饮食装饰器等,大都尺寸不大,有“钧汝不过尺,钧汝无大器”之说。汝窑造型以古朴典雅而闻名,多仿自古代青铜器式样及玉器造型,究其原因,主要深受宋代“金石学”兴盛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纸槌瓶</p> <p class="ql-block">汝窑瓷器胎均为灰白色,深浅有别,都与燃烧后的香灰相似,故俗称“香灰胎”这是鉴定汝窑瓷器的要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胆式瓶</p> <p class="ql-block">汝窑瓷釉基本色调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俗称“鸭蛋壳青色”,釉层不厚,随造型的转折变化,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釉面开裂纹片,多为错落有致的极细纹片,俗称为“蝉翼纹”。</p> <p class="ql-block">纸槌瓶</p> <p class="ql-block">汝瓷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 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汝州张公巷汝窑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p> <p class="ql-block">纸槌瓶</p> <p class="ql-block">汝瓷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汝州张公巷汝瓷,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润,手感如玉。有青如天 、面如玉、立星稀的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为了追求瓷器完美无瑕的质感,汝窑瓷器多采用满釉“裹足支烧”的技法,即制作时仅在底部以支钉隔开瓷胎和匣钵,支钉是支烧是所使用的其母,可以防止瓷器在焙烧过程中变形,避免圈足露胎不雅,也让釉尽可能覆盖住整件作品,达到满釉的效果,烧成后釉面接触支钉的部分会留下痕迹。为了美观,汝窑使用的支钉特别考究,因而烧成后器物外底留下的钉痕细小如芝麻粒。从传世和出土的实物看,一般圆形外底留有三或五个支钉痕,椭圆形器物底部则留有六个支钉痕。如现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底部就有六个细小的支钉痕。“芝麻钉”堪称汝窑瓷器的一大特点,也成为汝窑瓷器的鉴定标准。</p> <p class="ql-block">纸槌瓶</p> <p class="ql-block">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说:“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蟹爪纹”是汝窑瓷器釉面裂纹的一种,开片原本是瓷器的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而在焙烧后冷却时所形成,属于釉的一种缺陷,但因其片纹自然天成、生动有趣,后来古人掌握了其中的规律,有意为之,控制开裂纹路的大小和疏密,把缺陷发展成了美,逐渐被视作一种特殊的装饰。每一件汝窑瓷器上的开片都不相同,都是独一无二的。汝窑青瓷釉面开片细密,多呈斜裂状,深浅相互交织叠错,排列有序,开片的形成的纹样主要有蟹爪纹、蝉翼纹、鱼子纹、冰裂纹等,因其自然天成,深受宋人欣赏。此外,汝窑表面釉层中有肉眼可见的稀疏的气泡,清晰疏朗,犹如晨星一般寥寥可数,独具特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