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元年:杨志洵在泾县知县任上的故事

茂林吴家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光绪元年:杨志洵在泾县知县任上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高密的悠悠岁月里,杨志洵,这位出身名门的雅士,字少泉,自幼便在书香的熏陶下成长。他喜爱学习,对知识的渴望如同春日的幼苗,蓬勃而热烈。家中长辈的言传身教,让他将“孝”字深深刻入心底。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杨志洵出生,到1837年(道光十七年) ,十七岁的他便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县学,成为了县学里的佼佼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家中三代同堂,居住在太学之中,杨志洵与兄弟相互扶持,与堂兄弟感情深厚。他持家有道,勤俭节约却不失温情,将家中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父亲离世时,他悲痛万分,以最诚挚的孝心,严格依照礼仪规范办理丧葬祭祀之事,其孝行在乡里传为佳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855年(咸丰五年),三十五岁的杨志洵在乡试中中举,迈出了仕途的重要一步。此前,他以附贡生的身份等待候选官职,期间曾暂代利津教谕一职。在任上,他工作勤勉,对待士子关怀备至,用独特的方法教导他们,深受士子们的敬爱。此后八年,他多次前往京城参加会试,虽屡试不中,但他的学识和毅力却在一次次的磨砺中愈发深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无奈之下,他改任知县,被分配到安徽等待补缺。在那官场风气不正的年代,许多人靠钻营谋求职位,而杨志洵却坚守着自己的原则,默默排队等候了十年之久。这十年间,他生活清苦,却从未有过一丝抱怨,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初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终于,在1875年(光绪元年)四月,他迎来了补任泾县知县的机会。泾县,这座位于皖南群山之中的大县,此前遭受太平军的侵扰,城池破败,百姓流离失所。杨志洵到任后,没有丝毫犹豫,立即投身到恢复民生的工作中。他四处奔走,招抚流亡的百姓,给他们提供住所和生活物资,让他们重新安定下来。在他的努力下,泾县的民生渐渐恢复生机,曾经荒芜的田野再次泛起了绿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治理泾县并非一帆风顺。前任官员治理手段急躁,引发了不少事端,导致外来百姓和本地居民之间矛盾重重。杨志洵深知,只有以温和的方式进行教化引导,才能让大家和睦相处。他常常深入百姓之中,倾听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问题。对于那些矛盾纠纷,他总是耐心调解,让双方都心服口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县里有个祸害乡里已久的恶霸,上级官府多次通缉都未能将其抓获。杨志洵上任不到一个月,便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将这个恶霸成功擒获。消息传出,全县百姓欢呼雀跃,对他称赞不已,称他为“神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泾县的大户人家众多,他们常常喜欢挑官员的毛病。杨志洵始终秉持着廉洁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都认真负责。尽管那些大户并不心悦诚服,但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以仁爱宽厚为本处理政务。每次处理官府公文,他都会反复推敲其中的情理,确保每一个决定都公正合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皖南地区的百姓迷信鬼神,尤其对风水之说深信不疑。杨志洵遇到涉及山地的纠纷时,总是亲自到现场,召集双方当事人,耐心地进行开导劝解。他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向百姓们讲解道理,让他们渐渐明白,生活的幸福并非取决于风水,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善良。在他的努力下,百姓们的思想逐渐开化,那些因风水而起的纠纷也越来越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杨志洵深知办学是施行仁政的根本所在。他积极倡导修缮文庙和书院,为学子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他还订立了考核士子的办法,鼓励他们努力学习,追求上进。在他的影响下,泾县的学风日益兴盛,越来越多的学子投身于知识的海洋,为泾县的未来注入了新的活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官场的评价标准复杂且有时并不公正。不知是出于何种缘由,亦或是官场的某些势力在背后作祟,竟有人以“才识庸闇,信听差役,玩懈捕务”这样的理由,向上面呈递了对他不利的评价。最终,杨志洵被朝廷下令革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他还没离开泾县的时候,百姓们纷纷前来申诉。当得知他即将离任时,百姓们的眼中充满了不舍和担忧,他们说:“只有您这位像慈父慈母一样的好官能为我们主持公道呀,您要是走了可怎么办呢。”杨志洵的心中满是感动,他知道,自己在泾县的努力没有白费,百姓们对他的认可和爱戴,是他最大的收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回到家乡后,杨志洵的生活更加俭朴节约。他对待乡里人依旧礼貌有加,有人来借贷,他总是毫不犹豫地答应。遇到有义举的事,他总是带头去做,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身边的人。别人偿还债务后,他便把债券烧掉,他的善良和宽容让人们对他敬佩不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894年(光绪二十年),距离杨志洵最初进入县学已经过去了六十年。按照重游泮水的习俗,众多新入学的学生在学宫祭祀先圣,杨志洵全程参与。看着那些充满朝气的学子,他的心中感慨万千,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模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又过了六年,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杨志洵因病在家中去世。去世前两个月,他从容地告诫几个儿子说:“我这一生没什么别的长处,只相信自己能真诚恳切地对待别人,别人也自然会受到感化。”他的话语,如同他的一生,朴实而又充满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杨志洵生于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去世,享年八十三岁。他的一生,是为百姓谋福祉的一生,是坚守正义和善良的一生。尽管他在泾县的仕途以被革职告终,但他为泾县所做的一切,都深深烙印在泾县百姓的心中,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光芒,被人们永远铭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