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行维也纳,仗着持有奥地利联邦博物馆年卡,光阿尔贝蒂娜就去了四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次2024年12月23日,看了三个特展:夏加尔、戴恩和盖尼(美篇《维也纳博物馆巡礼》系列之(四)、(五)和(六));</p><p class="ql-block">第二次2024年12月31日,看了一个特展:罗伯特·隆戈(Robert Longo,1953-);</p><p class="ql-block">第三次2025年1月3日,是去看最挤人的博物馆常设展《从莫奈到毕加索》;</p><p class="ql-block">第四次2025年1月7日回德国波鸿前一天,为了再看一遍罗伯特·隆戈的特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次进馆看一个特展,实在是因为太震撼。</p><p class="ql-block">他以原始的黑白像片为基础,用碳笔大尺寸还原,逼真详实地描绘了战争、心理、自然力、社会形态、人物纪念等多种题材,且更具深度;唯一可惜的是,因为碳笔画,所以所有作品皆以玻璃框罩保护,却因此也使观赏者遇到欣赏障碍,摄影更因为反光而难以成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星辰,2025.01.13 於波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翻译一下这份说明:</p><p class="ql-block">美国艺术家罗伯特·隆戈以其巨型超现实主义意象画面而闻名:强大而动态的木炭画以其精湛的技巧和令人惊叹的视觉力量吸引我们。隆戈选择的主题能够捕捉最紧张时刻的戏剧性情景,艺术家关注自然、政治和历史中权力的表现。</p><p class="ql-block">他从每天海量的图像中挑选出那些在他眼中不容遗忘的部分,他的目的是关注记录我们这个时代的相关图像,挑选最能代表事件的图片,并借助绘画实现不同的注意力模式。通过分离和减少他的主题,来达到放大它们的视觉冲击力。通过放大拍摄对象、使用裁剪后的特写视图以及加强灯光来增强戏剧性的明暗对比,我们发现自己面前的是巨大的、难以抗拒的戏剧图像。这些是基于图像制作的画面。罗伯特·隆戈通过完全放慢创作速度来应对图像风暴:新闻照片形式的快照变成了艺术家长达一年的绘画。</p><p class="ql-block">光影效果增强了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的深度。它们使主题显得既真实又虚幻。擦进纸上的深黑色木炭吞噬了所有的光线。无论哪里有亮点打破漆黑,艺术家都会刮掉或擦掉木炭,直到空白的白纸为画作带来光芒。通过这种方式,利用木炭的黑色和纸张的耀眼白色,隆戈成功地表现了光彩、明亮的光芒、透明度和细致入微的物质纹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战争灾难!</p><p class="ql-block">《现在每个人》(Now Everybody,For R. W. Fassbinder,1982),是隆戈战争题材作品之一,是这位艺术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作品:他将不同的元素和技术组合在一起创作,这幅炭画的作用就像电影中的背景,展示了黎巴嫩内战时期拍摄的贝鲁特街景,展示了该城市灾难性破坏的规模。隆戈在画像的前面放置了一个真人大小的雕塑,雕像是一个因受伤或死亡而即将倒下的人,由于他穿着日常服装,因此背景场景并不具体,因此无法与任何特定的战争联系起来。它可能发生在世界任何地方,并可能关系到我们中的每一个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第二次观展所拍摄的效果,那天人少,灯光也还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幅大型炭笔画,再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由于战争而使用的最残酷最强大同时也造成最大灾难的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扔在日本长崎(Nagasaki)那颗原子弹的蘑菇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一幅在展馆现场拍摄,展馆内布置的灯光在玻璃面上的反光,使观展者的观赏效果大打折扣,摄影者也很难成像;这种状态,几乎涉及每一幅作品。</p><p class="ql-block">这张像片是拍摄纸质画册,可以作下比较。作品题为《无题(长崎 B)》(Untitled (Nagasaki, B), 2003),作品尺寸 2.44米×1.83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展厅里的另一幅,《无题(尤利西斯)》(Ohne Titel (Ulysses),2009);《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出版于1922年的长篇小说,根据荷马史诗《奥德赛》中所著希腊英雄奥德修斯的流浪经历,他让读者参与到主人公穿越都柏林的流浪之中。</p><p class="ql-block">奥德修斯便是尤利西斯,特洛伊战争中凭借“木马计”攻克城池;此后又经十年流浪历经艰险返回家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何来理解这幅画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两架战争中使用的战斗机。</p><p class="ql-block">这架是苏-27,《无题(俄罗斯战斗机苏-27)》(Ohne Titel (Russisches Jagdflugzeug SU-27),2014)。</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架法国战斗机,《无题(幻影 F1 CR)》(Ohne Titel (Mirage F1 CR),2013)。</p><p class="ql-block">两架都属三代机,而现在已发展到五代六代;战争推动科技,科技也支持战争,无止无境,直至人类的尽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幅极震撼人心的巨幅炭画,她的眼睛直视你的眼睛!《无题(心痛,芭芭拉的眼睛)》(Ohne Titel (Herzeleide, Barbaras Augen),2012)。</p><p class="ql-block">她是谁?芭芭拉是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我第二次观展时所摄的一幅,专拍芭芭拉的眼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芭芭拉是德国著名女歌手和女演员芭芭拉·苏科瓦(Barbara Sukowa,1950-), 她也是罗伯特·隆戈曾经的妻子(1994-2018)。</p><p class="ql-block">他们在2018年低调离婚,2022年,隆戈在好莱坞与现在的妻子、好莱坞女制片人索菲·查希尼安(Sophie Chahinian,1969-)结婚。</p><p class="ql-block">写到这,心也隐隐作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芭芭拉眼睛的对面,是这张像片,噢,不,是这幅炭笔画:《无题(为玛莎•阿米尼抗议;伊朗大使馆,布鲁塞尔;2022年9月23日)》(Ohne Titel (Protest für Mahsa Amini; Iranische Botschaft, Brüssel; 23. September 2022),2024)。</p><p class="ql-block">玛莎·阿米尼(1999-2022),伊朗女孩,生前因其希贾布(一种头巾)佩戴方式未符合政府规范,被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执法部队下属的指导巡逻队(道德警察)逮捕。警方称,阿米尼在警察局因突发心衰而倒地,在昏迷两天后身亡。但目击者称她生前遭到殴打,头部撞到警车一侧。从她的脑部扫描结果看出,她的头部出现骨折、出血以及脑水肿等症状。</p><p class="ql-block">阿米尼的死亡在伊朗全国引发一系列大规模抗议活动,並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包括联合国难民署发布声明要求关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对妇女的迫害。多国领导人、国际组织和名人对此事发表评论,谴责伊朗道德警察对待妇女的方式,并表示声援示威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幅《无题(白虎)》(Ohne Titel (Weißer Tiger),2011)的玻璃面反光不那么强烈,画面下方虎嘴处有反光的“壁脚线”。</p><p class="ql-block">这幅白虎(头)的尺寸是2.40米*1.78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展馆拍摄这幅巨作很难,画面很宽很大,3.56米*7.14米。我第一次观展时人实在太多,你找不到机会拍摄;第二次还是因为反光,远近都不合适,还是拿画册上的。</p><p class="ql-block">《无题(大海上的筏子)》(Ohne Titel (Floß auf dem Meer),2016-2017),是隆戈记录2015年难民潮中的一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第二次观展时拍摄的局部,后来发现虚了。</p><p class="ql-block">2015年难民潮,有多少人在地中海上用这样的气垫筏漂泊逃难?多少人葬身鱼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他画的海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和白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15年2月14日和15日,一个巴勒斯坦裔丹麦年轻人(1992-2015)在哥本哈根发动恐怖袭击,恐怖袭击地点是文化场所和犹太教堂,致两人死亡。</p><p class="ql-block">极端主义,恐怖袭击,解决不了民族纠纷;隆戈的《无题(哥本哈根,2015年2月14日)》(Ohne Titel (Kopenhagen, 14. Februar 2015),2017),记录了第一次恐袭,那玻璃窗上的枪眼那么触目惊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不知道这幅画的字母缩写C.D.F. 是什么意思?客户数据信息源 Customer Data Feed?更新数据源 Change Data Feed?或者其他各种英语组合缩写?</p><p class="ql-block">《无题(冰山为C.D.F.)》(Ohne Titel (Eisberg für C.D.F.),2015/16),应该涉及的是环境保护中全球气候变暖的话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隆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了一组《城里人》(MEN IN THE CITIES),是他的标志性系列画作,恰如其分地表达了那个年代纽约的状况。金融繁荣、房地产热潮和雅皮士文化(Yuppie-Kultur)主宰着这个城市,犯罪率上升、毒品问题和社会不平等现象也同样严重。这些人物身着城市制服和黑色电影服,以极端、动态的姿势出现在白色背景下空旷的空间,每个人都孤立、静止在激烈运动和物理扭曲的时刻。隆戈以此说明他们个人在集体的结构中所经历的内心冲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无题(艾里克)》(Ohne Titel (Eric),1981,也译“艾瑞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无题(辛迪)》(Ohne Titel (Cindy),1981)</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无题(弗朗克)》(Ohne Titel (Frank),1981,也译“弗兰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幅巨型炭笔画,放在最后压轴:《无题(光之大教堂)》(Ohne Titel (Kathedrale des Lichts),2008/09)。</p><p class="ql-block">光之教堂不够,得光之人间,得光之世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艺术家,我觉得在道义上有责任保存我们共同所面对的反乌托邦的(非理想非理性的)社会现实画面,并希望有一天某些事情会发生改变。</p><p class="ql-block">— 罗伯特·隆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