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敦煌》 敦煌艺术大展欣赏 珍贵篇

谢欣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伴随着2024年第35届上海旅游文化节的开幕,<span style="font-size:18px;">《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开始对公众开放,本次展览由敦煌研究院和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主办,于2024年9月20日至2025年1月5日在中华艺术宫展出。展览分四大主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丝路·敦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石窟·净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遇见·藏经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坚守·传承</span></p><p class="ql-block">重点介绍了敦煌的地理位置、丝绸之路、莫高窟石窟的形成,特别是藏经洞的发现及所藏文物的历史背景、现状,最后是敦煌研究院对莫高窟文化的维护、传承,是对中华文明的精彩演绎与生动诠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本次大展汇集了敦煌研究院馆藏展品共计168件,涵盖莫高窟六大经典洞窟的复制窟,众多的珍贵文物和壁画彩绘临本,其中有六件是上海首展,还有六件“藏经洞遗书”原件及其复制品。让观展者“在上海、看敦煌”,全方位的详细了解古代敦煌的艺术魅力及文化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br></p> 六件在上海首次展出的展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 敦煌研究院馆藏中体积最大的《北凉石塔》,国家一级文物。上海首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左侧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正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右侧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凉石塔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北凉 敦煌研究院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高94厘米 直径44厘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清雍正年间发现于敦煌党河淤泥中,为北凉时期造石塔。残高96厘米,底径48厘米, 顶部残缺, 绕周雕八个龛, 内浮雕七坐佛及一交脚弥勒菩萨, 现尚存五龛较完整, 龛际之间刻供养人。塔身圆柱上分刻汉文《增壹阿含经·结禁品》和婆罗迷文《缘起经》, 残存11行。残石上半为佛像, 像下存有婆罗迷字一段, 汉文两段。婆罗迷字凡十一行。印度戈哈里(V.V.Gokhale)据向氏拓本, 考定为《缘起经》残文, 约刻于五世纪中叶, 当北魏太平真君前后。婆罗迷字下方汉文残存九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目前发现的北凉石塔有十多座,唯此座是体积最大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 2. 见证敦煌文化包容互鉴的莫高窟六字真言碑,国家一级文物。上海首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六字真言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元代 敦煌研究院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长81厘米 宽58厘米 厚5厘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元顺帝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五月十五日僧守朗立。碑的内容由三部分构成:一、四臂观音像;二、六种文字的六字真言;三、与此功德活动有关的人员题名。碑身的上额自右而左阴刻"莫高窟"三字,碑身中央刻四臂观音像,观音像上方刻有两层不同文字,每层各六字,其中上层为梵文,下层为藏文;观音像之左边自上而下刻有两种文字,内为西夏文、外为汉文;观音像右边内为八思巴文、外为蒙文。此六种语言中汉文字为“唵、嘛、呢、叭、咪、吽”六字,其余五种文字皆与汉文同义,即六字真言。汉文六字真言的外侧刻有功德主速来蛮西宁王及妃子屈术、太子等题名。另一侧蒙文六字真言右边有立碑纪年、立碑僧守朗等人题名。观音像下部刻有沙洲路及河渠司提领、大使、百户、僧人、长老等题名。此外 背身最外缘两侧,左右分别刻有二比丘尼名及石匠名。此碑共刻有82人名字,均译成汉文写成,其中有蒙古、汉、党项、回鹘等族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3. 证实记录莫高窟开凿时间的《圣历碑》(真迹)上海首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圣历碑(李君莫高窟佛龛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唐武周圣历元年 敦煌研究院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长82厘米 宽75厘米 厚20厘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武周圣历碑(公元698年)沙门寥廓立于莫高窟第332窟。1921年被沙俄白军折断,敦煌研究院现存该碑下半残石,边沿多毁,两面镌字,碑阴字全毁。北京大学图书馆及敦煌研究院存碑阳拓片,敦煌市博物馆存碑阴残拓两纸。此碑最早见于清代徐松著《西域水道记》卷3 其后,张维《陇右金石录补》、罗振玉《西陲石刻录》等亦录其文。碑主李义,字克让,武周时任左玉钤卫效谷府校尉,即《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及《唐宗子陇西李氏再修功德记》碑主之先祖。碑身文字除记录李氏家谱外,还概述了莫高窟营建史:“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 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遂架空凿岩,造窟一龛。次有法良禅师,从东届此,又于僔师窟侧,更即营造。伽蓝之起,滥觞于二僧。”此后继者有法良、东阳王、建平公等 ,武周圣历时已建龛千余。莫高窟第156窟《莫高窟记》叙乐僔、法良造窟事即依据此碑,可见该碑是研究敦煌历史及莫高窟营建史的重要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4. 入选国家宝藏的《归义军衙府酒破历》三段之一上海首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归义军衙府破历(真品、三段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宋代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此写卷正面为《金刚经注疏》,废弃后在背面抄写《酒账》。《归义军衙府酒破历》简称《酒账》,记录了归义军衙府的公费用酒支出。包括北宋乾二年(公元964年)四月九日至十月十六日,共213笔支出。其中"五月"、"六月"用朱笔书写,在纸张的接缝处,钤长方形朱文印,印文“归义军节度使新铸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归义军衙府酒破历原件共有三段:一段流落日本,后被捐献回国;还有一段现仍存于法国国家图书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酒账》用酒名目繁多 涉及敦煌归义军时期的政治、经济、外交、民俗、手工业生产等。记录了波斯、印度、中国的物产以及归义军政治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外交活动用酒;画匠、打窟人、写匠、灰匠、泥匠、石匠、木匠、弓匠、皮匠等各行各业用酒;以及寒食座设、赛马毬、劝孝、助葬等民俗活动用酒。归义军衙门为了内政外交的需要,设立了专门用于接待的衙署宴设司、柴场寺。文献中有关甘州、西州、伊州、于阗使者的用酒,说明常有使者来往或居留敦煌。其中“修甘州文字孔目官”和“修于阗文字孔目官”中的孔目官指通晓各种民族文字的翻译人员,是归义军时期与周边通使,贸易往来频繁的例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5. 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上海首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魏太和十一年刺绣佛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北魏 敦煌研究院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长49.4厘米 宽29.5厘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件刺绣说法图属寺院供奉物,残损严重,从保存部分可以辩认出一身着红色袈裟结跏趺坐在莲座上佛的下部。佛左侧残存侍立的菩萨下半身,立于莲花之上。佛与菩萨之间,填充以忍冬等植物纹样。刺绣最下方为供养人和发愿文,发愿文居中,供养人分列左右。左侧立一供养比丘尼和四身女供养人,右侧应为供养比丘和男供养人,但残损严重,只能辨认出其中二人。发愿文置矩形框内,高约11厘米,宽约16厘米,从右至左14行共150余字。发愿文中有“__ __十一年四月八日直懃广阳王慧安造”等字样,据考证,文中的广阳王为第二代广阳王元嘉,法名慧安他于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在洛阳制作了此件刺绣,并通过僧人带到敦煌供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刺绣花边原本可能位于刺绣说法图的某侧,图案由联珠串成的龟背纹和园环套叠而成,圆环被相邻的两个六边形分成四段,用不同色彩的丝线绣出。圆环内部也被划出分为四个区域,相对的两个较大区域填镜像对称的忍冬纹,两个小区域内各填一片卷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6. 国家文物保护项目《藏经洞》数字回归成果最大规模全球首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本次艺术大展的第三部分:遇见·藏经洞——专题介绍了藏经洞的发现、地理位置,包括大量文物珍品的现状及被掠夺后的去向。藏经洞:莫高窟第17窟,1900年道士王园箓发现了藏经洞,并修建了窟外建筑三层楼。同时也造成了大量藏经洞内文物珍品流失海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藏经洞的具体位置。藏经洞的面积不大,被发现时里面堆满了各种文字的古代写本及绢画、纸本画、麻布画等等,据说这些文物差不多有七万余件。写本年代最早为东晋时期, 最晚为十一世纪初北宋年间。其文化内涵, 涉及中国、印度、波斯、希腊等古代世界的四大文明, 以及佛教、道教、儒教、景教、袄教、摩尼教六大宗教, 为研究中国及丝绸之路沿线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巨大内容丰富的珍贵资料, 是研究古代东西方文明相互影响、汇流的重要依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藏经洞复制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洪辩告身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洪辩告身碑》为唐代碑刻,是洪辩高僧圆寂后其弟子及族人所立,碑高149厘米,宽66厘米。碑文分三段,上段刻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敕河西都僧统洪辩及沙州释门义学都法师悟真告身;中段刻唐宣宗敕封诏书;下段刻唐宣宗所赐信物名牒。据斯坦因、伯希和记录,此碑原嵌在藏经洞西壁,后王圆箓将其移出立于第16窟甬道,1965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清查洞窟时又将其恢复原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习字纸 唐代(618~907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长40厘米 宽29厘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是一张古人习字残纸,被发现时包裹着洪辩骨灰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09年,罗振玉等中国学者奔走呼吁, 督促清学部保护藏经洞文物。藏经洞文献得以运京,途中何彦升、李盛铎等人监守自盗,使文物劫余复遭劫。最终有一万多件文物运往学部京师图书馆(即现在的中国国家图书馆)。</span></p><p class="ql-block"><br></p> 六件价值珍贵的“藏经洞遗书”原件及其复制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藏经洞遗书中的6个世界或中国之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 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有明确纪年的雕版印刷品《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上右与下左相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唐代(868年) 英国国家图书馆藏S.P.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经文的主要内容为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与其弟子须菩提之间的谈话,讨论世界一切皆空的佛理。敦煌文献中存有近两千个卷号,在莫高窟第112、154、236、240、359等窟也发现《金刚经》内容的经变画。说明《金刚经》的信仰在古代敦煌十分流行。《金刚经》雕印正是为了满足人们供奉、诵读的需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此卷长达五米。卷首刻绘祗树给孤独园说法图,主题是释迦牟尼向四众弟子宣说佛法。卷末题记“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珩为二亲敬造普施”,可知王珩出资雕印刻经的目的主要为父母祈福消灾。经卷首尾完整,图文刻画精美,文字古拙遒劲、刀法洗练,唐楷风格浓郁。卷子墨色均匀,印刷清晰,是现存最早标有明确纪年的雕版印刷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 世界上现存古代星图中年代最早、星数最多的《全天星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全天星图(部分截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唐代(618~907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英国国家图书馆藏 S. 3326</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全天星图》又称《敦煌星图甲本》,此卷前面部分为《气象杂占》,后为《解梦及电经一卷》,星图居中,总长330厘米。星图中关于恒星的画法采用了三国时以色分类的画法,把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石申、甘德、巫咸三家的星分别表示:甘德的星用黑点表示,石申和巫咸的星有橙黄色点加黑圆圈表示。星图对赤道区域的星和对北极附近的星采用两种不同的画法,赤道区域用圆柱投影的方法,从十二月开始,按照每月太阳的位置分12段画出,中间夹有说明文字;北极附近以天际为中心,将球面投影于平面,这种方法类似于国外的麦卡托圆筒投影法。麦卡托是荷兰数学家兼地理学家,他在1568年刊印了第一幅《麦卡托投影航海图》。敦煌《全天星图》的发现,证明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使用圆柱投影的时间要比麦卡托早八百年。经学者研究认为《全天星图》绘于初唐时期,全图共绘出1359颗星,包括了当时北半球肉眼所能见到的大部分恒星。欧洲各国在望远镜发明以前,始终没有超过1022颗星的星图。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在当时的条件下何以能观测到如此多的星,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3. 现知最早的纸质抄本历日《太平真君十一年、十二年历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太平真君十一年至十二年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魏(450~451年)敦煌研究院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十二年(451)历日为北魏历书,是现知最早的纸质抄本历日。历日分两年抄写在《国语》的背面。在太平真君十二年日历中,2月18日和8月16日各注“月食”,是两次对月食的预报记录,为迄今出土的汉简历谱和敦煌吐鲁番历日所仅见,是中国最早的月食预报资料。经我国紫金山天文台天文学家研究数据证实,月食预报记载完全准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4.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围棋论著《棋经一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围棋论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棋经一卷》 北周(557~581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英国国家图书馆藏 S. 557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棋经一卷》,作者不详,卷首约残5行,实存159行,2400余字,内容由棋经和三篇附录组成。棋经共七篇,第一篇篇名已佚,其余为:《诱证篇第二》《势用篇第三》《象名篇第四》《释圈势篇第五》《棋制篇第六》《部轶篇第七》。附录三篇为:《棋病法》《棋法》和梁武帝萧衍的《棋评要略》。《棋经一卷》总结了围棋行棋的最基本规律和法则,从中看到若干久已失传的古代弈棋制度和棋法,提供了若干新的原理原则和战略战术,对围棋棋艺有总结和开创之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学者研究认为敦煌的《棋经一卷》成书于北周时期,比此前人们认为最早的棋经(北宋张拟的《棋经十三篇》)早将近五百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围棋理论著作。藏经洞发现的《棋经一卷》是我国围棋界的重大发现,它的发现使得中国围棋发展史有很多地方需要重新写,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围棋的历史,尤其对深入研究唐代以前我国围棋发展史有着重要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5. 我国最早的由国家颁布具有药典性质的药学著作《新修本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新修本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唐代(618~907年)法国国家图书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此卷是《新修本草》的卷十残卷,以朱墨杂书的形式写成,是目前最接近唐代《新修本草》原貌的写本。《新修本草》是由唐代苏敬等人编撰完成,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由朝廷颁布的药典著作。《新修本草》原书分为药解、图经、本草三部分,共54卷。本草部分记载了药物的性味特点、产地、采集要点,治疗功效等。图经部分根据药物的实际形态描绘出图样,药解是对药物的文字说明。书中共收载了 844种药物,还对原有的药物加了按语,对药物理论等做了详细补充。书中还记载了用白锡、银箔、水银调配成补牙用的填充剂, 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补牙文献记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新修本草》是我国最早的由国家颁布具有药典性质的医学著作,它比欧洲最早的《佛罗伦萨药典》(1498年出版)早839年,比1935年颁布的世界医学史上有名的《纽伦堡药典》早876年,比俄国第一部国家药典(1778年颁行)早1119年,故有世界第一部药典之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6. 中国最早的水利法典《开元水部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最早的水利法典《开元水部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唐代(618~907年)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开元水部式》为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修订。内容是关于水资源管理的规定,少部分条款是涉及全国道路桥梁、渡津以及各地河道运输、海上运输管理的规定。唐朝统治者采用了多种法律手段调整社会关系,律、令、格、式是唐朝的主要法律形式。其中,式是有关封建国家各级政权组织或各类机关活动的规则,以及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公文程式的细致规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水部式》是唐朝的一项独立行政法规,其名称来源于唐朝中央机构中管理水资源的部门——水部。这件文书是迄今所知由中央政府作为法律正式颁布的第一部水利法典,对研究唐朝水利制度及法律制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字内容摘自《何以敦煌》大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