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rong> 华楼山南天门“聚乐处”刻石</strong></h3></br><h3>如果把历史上在崂山题刻并留名的文人墨客综合做一个排序或者纵向比较的话,在科举之路上最为突出的应该是明代山东提学邹善:“一门四代七进士”,并且他的父亲是探花,祖父和两个儿子、两个侄子以及邹善本人都是进士。</h3></br><h3>明代常科共举行了89次,录取的进士约为25000名。每年约281人。可见进士的含金量,从某方面讲要比现在的博士学位都要“金贵”,起步大约是“县团级”七品干部,是现在考公上岸的大多公务员奋斗一生都难以达到的高度。</h3></br><h3> <h3> <strong> 华楼山刻石“仙岩”</strong></h3></br><h3>这些进士们的“寒窗苦读”的事迹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锥刺股、头悬梁、凿壁借光、孙康映雪、车胤囊萤等不一而足。“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有人说“八股文”的种种弊端,如果你读了明代赵秉忠的状元卷子,如果你读一读晦涩难懂的举子们的“考公”辅导教材,或许会改变你的认知。</h3></br><h3>古代科举,一人得中,乃是举整个宗族之力才能办到的事情,寒门出贵子,家境贫寒的状元郎大都是戏剧中的故事。邹家在江西安福县久负盛名。邹善(1521~1600),字继甫,号颖泉,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其父邹守益,明正德六年(1511)参加朝廷会试,受到主考官,理学创始人的王守仁的赏识,将他取为第一名,参加殿试以后,又被取为第三名,名声大震,被授为翰林院编修。因此,邹守益拜王守仁为师,成为理学继承人。</h3></br><h3> <h3> <strong> 仰口诗刻</strong></h3></br><h3>邹善是邹守益三子,自幼聪明好学,历任刑部主事、山东督学、太常寺卿等职。邹善提学山东的时间,《明史》无载,据《明世宗实录·卷五百六十三》记载: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月,“郎中邹善为山东副使,提调学校”。接到任命后,邹善并没有感到任务艰难,而是喜出望外,感觉到自己肩负的传播王学的使命即将实现。提学是省里最高学官,亦称为“学政、学台”。主要负责整饬士习学风、提调整理地方学校、考核儒学教官、选拔生员、录送乡试、考核、起送岁贡等方面,其中并无直接教导地方生员之责。</h3></br><h3>1568年农历10月15日邹善游览崂山并留下游记《游劳山记》。通篇游记记述了邹善一行三十余人从大泽山到平度再到即墨,由即墨到鹤山,然后到现今的仰口游览区细细游览了仙人桥、白云洞、眠龙石等景点,寻找邱长春炼药处。在狮子峰晚上赏月、晨起观日,幕天席地“再酌复歌”,留下“明明厓”等石刻,和即墨县令杨方升商榷后把“老君洞”更名为“犹龙洞”。</h3></br><h3> <h3> <strong>题刻“明明崖”,1982年修复,草书,字径50厘米。</strong></h3></br><h3>次日,一行人骑马坐轿一路山行50里来到华楼山,一路不吝笔墨对崂山极尽赞美之词,并有“海之奇,尽上苑,山之奇、尽华楼。”的精辟评语。一般文化不高的山友登崂山都心旷神怡大卫赞叹曰:“真美!”而有学问的大才子如邹善则是一路走来一路诗歌,回去又写了几首诗和一篇游记。</h3></br><h3>邹善在太平宫作“明崖赋”曰:“闲玩明明崖,日月递来往,沧波渺无涯,空明绝尘想。”</h3></br><h3>又作《眠龙石》诗曰:“奇石寄海滨,时有潜龙卧。鲸波几许深,马鬃一滴大。”1982年青岛市王蕴华书于太平宫眠龙石下方,字径20厘米。诗中的 “马鬃”为海中“马儿岛”,登狮子峰可望见。诗末的“大”子读为哆。</h3></br><h3> <h3> <strong>题刻“山海奇观”。1982年修复,字径40厘米。</strong></h3></br><h3>在游记末,他放歌曰:“到此浑如尘外人,不须炼药问长春。千峰离却人如旧,不负千峰负此身。</h3></br><h3>又歌曰:“观日崖头奇更奇,万缘何处总无知。欲求别后真消息,常似狮崖对日时。”</h3></br><h3>他作诗《登劳山》曰:“千岩万壑境萧疏,几日寻幽得自如。</h3></br><h3>叠石遥连沧海色,华楼高接太清居。仙人洞悟阳生候,玉女盆迎日照初。试问同游蓬岛侣、可能此地即吾庐?”</h3></br><h3>在华楼山邹善将“接官亭”易名“迎仙岘”。赋曰:“相逢俨列仙,人吏谢凡缘,传呼仙子避,绝倒石崖巅。”</h3></br><h3>游览完华楼山,他越过白沙河(当时还没有崂山水库),游览黄石洞、黄石宫,感慨伐树者的愚蠢。</h3></br><h3>次年,也就是隆庆三年(1569年),邹善游览了泰山并留下多处石刻和诗词歌赋,并提出振兴山东的儒学事业,提倡尊师重道的风习。他是江右王门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在提学山东期间,以“变齐变鲁”为使命,创建书院,讲学其中,致力于传播王学,改变齐鲁士风,促进了王学在山东的传播。为政山东期间,邹善的王学思想除继承其父邹守益之学说外,又有新的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邹善隆庆五年(1571)离开山东调往湖广。</h3></br><h3> <p class="ql-block">1979年邓公崂山之行后,崂山旅游活动开始恢复,文物古迹、古代石刻等修复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邹善的诸多崂山刻石因为410多年的风雨而剥蚀不清,从而导致了几处复刻、修复和油漆后的刻石工作仓促,失去了原有的神韵,令人叹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近有崂山石刻爱好者在崂山仰口等处发现了邹善的几处刻石,保存完好,颇具文物价值和书法欣赏价值,功莫大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