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镇江位于江苏省西南部,是省辖地级市,也是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p><p class="ql-block"> 镇江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时称“朱方”,三国时为“京口”,隋统一后改“润州”。从北宋时定名为镇江,一直沿用至今,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p> <p class="ql-block"> 镇江不仅有众多的历史古迹,文化底蕴也极其深厚。白娘子水漫金山,甘露寺刘备招亲,梁红玉击鼓战金兵等脍炙人口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只要踏足这座古老的城市,悠悠古韵便会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 西津渡是镇江古迹最多而又集中的地方,古街古巷,古亭古塔,深邃的历史厚重感,令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西津渡是长江上的一个渡口,位于镇江城西云台山麓,建于六朝时期,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虽然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但至今仍然保存着丰富的历史遗存,是国内绝无仅有的古渡遗址,也是国家四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在三国时,西津渡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西津渡既是长江渡口,又是一处军事要塞。千百年来,这里发生重大战事达数百次之多,是兵家必争之地。</p> <p class="ql-block"> 西津渡傍山临江,奔腾的长江从山脚下流淌。到了清代时期,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致使今天的西津渡,离开长江已有300多米远的距离,留下了大量的古建筑遗存和岁月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在历朝历代,西津渡都有重兵把守。三国时,孙权水师驻军于此,诸葛亮和周瑜定计火烧曹操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南宋时,这里是抗金前线,韩世忠曾带兵大败金军。</p><p class="ql-block"> 如今,西津渡已经失去了军事功能,但却成为了一处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 西津渡自建成以来,一直是沟通南北的交通要冲。不仅服务于军事商旅,也肩负着官差通行与税粮转运的重任。它是通往江北的唯一渡口,更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咽喉要道,其作用举足轻重。</p> <p class="ql-block"> 来到云台山角下,只见一座古戏台,飞檐翘角,造型美观,戏台上方悬一匾额,上书尚清两字。</p><p class="ql-block"> 这座古戏台,经历了朝代的一次次更迭,但演出却一直没有中断。这充分说明古时的西津渡,是相当的繁华。即便到了今天,演出也没有停止,每周六周日的下午,各种剧目的演出,仍然在继续。</p> <p class="ql-block"> 沿着登山的台阶上行,很快就进入了西津渡古街。只见一卷古色古香的青砖拱门,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拱门上书共渡慈航四个大字,墙壁上斑驳的痕迹,仿佛是凝固的岁月,尽显古朴沧桑。</p> <p class="ql-block"> 从很远处就能看到,一座三层铜鼎挺立在街道的一侧。这段是古街的中心位置,也是西津渡景区的核心区域。</p><p class="ql-block"> 这里不仅古迹多,保存的也最完好,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共有文物保护单位三十八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处。</p> <p class="ql-block"> 在铜鼎的对面,是始建于宋朝的观音洞。公元1859年,清咸丰九年,对该洞重新做了修葺。门上方石额观音洞三个字,由清代秀才五品官员陈任旸书写。</p> <p class="ql-block"> 观音洞是依山而建的溶洞,洞既是寺,寺就是洞,堪称一奇。里面不仅有汉白玉制作的观音雕像,还能从洞里拾阶而上,到达半山腰,俯瞰整个古街全貌。</p> <p class="ql-block"> 在观音洞的东侧,有一个普陀岩,门上石额普陀岩三个大字,是中国著名书法家许宝驯所书。</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观音洞和普陀岩,一直是南来北往过江人,烧香拜佛求平安的心灵栖息地。这座罕见的渡口洞天佛国,不仅见证了西津渡的兴衰,也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古街上,最引人注目的一道景观,是街道正中间的一座石塔,塔基的东西两面,都刻有昭关二字,故称为昭关石塔。</p><p class="ql-block"> 这座塔是我国唯一的一座过街石塔,不管是塔身塔座,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昭关石塔建于元朝至大四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当年元武宗海山皇帝下旨,由元大都白塔寺公匠刘高主持建造。</p><p class="ql-block"> 塔身上半部呈扁鼓形,高4.69米,有十三层圈带状浮雕,象征十三层天。石塔下半部用块石垒起,形成方形的石门,横跨在狭窄的街道上,既托起了塔身,下面又可以行人,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按照佛教的解释,塔就是佛。佛经上也说,从塔下经过即算礼佛。所以,游人从塔下的卷门穿行,就是对佛的顶礼膜拜。</p> <p class="ql-block"> 石塔的旁边是救生会,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一年,是一座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2001年,获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亚太地区优秀遗产保护奖,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救生会顾名思义,就是济渡救生的意思,是带有慈善性质的水上安全救助机构。</p> <p class="ql-block"> 在隋唐以前,长江的镇江段水面,宽达40多里。到了唐代时,还有20多里宽。唐代诗人孟浩然就留下了“江风白浪起,愁煞渡江人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由于天气变化无常,江面总有大风和雾,船翻人亡的事情时有发生。到了宋代时,镇江郡守蔡洸在西津渡创设了救生会,在以后历代的水上救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在救生会不远处,墙壁上刻着一眼看千年五个大字,显得格外的醒目。</p><p class="ql-block"> 我们驻足观看,一个玻璃罩覆盖的挖掘坑,里面展示的是唐代以来,历朝历代的路面遗迹。这些不同时期的道路层叠堆积,保存了千年渡口的历史记忆,让人大开眼界,真是一眼看千年。</p> <p class="ql-block"> 这段登山石阶,一共有53级,被称为五十三坡。从五十三坡拾级而上,寓意着向佛作了五十三次参拜,表达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p> <p class="ql-block"> 在五十三坡上面,有一座原英国领事馆建筑,现为镇江博物馆。它始建于1864年,造型端庄典雅,是英国在中国沿江最早的领事馆之一。虽然经过了一百多年的风雨,至今风采依旧。</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座建筑已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去的时候,恰逢周一闭馆,只能悻悻离开。</p> <p class="ql-block"> 这条古老的巷子,悠长而又神秘,漫步在巷中,就好似穿越了千年风尘,踏入了历史的长河。</p><p class="ql-block"> 脚下的石板路,经过无数行人的轻踏与岁月的洗礼,已经泛起了柔和的光泽。两侧的古墙,斑驳中透着古韵与沉静,让人恍若置身于一场跨时空的浪漫邂逅。</p> <p class="ql-block"> 西津渡的很多古建筑,都是依山而建,很有层次感,应该是与地理位置有关吧。</p><p class="ql-block"> 山角下是滔滔江水,把房屋建在半山腰上,既可观赏山水风光,又方便从渡口出行,这是非常符合当时因势而建的设计要求。</p> <p class="ql-block"> 古街由东向西的四道券门,门额上的石刻,前两句是共渡慈航,同登觉路,系佛家用语,希望渡江人平安顺利,共同走向美好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后两句出自王勃《滕王阁序》中,分别是飞阁流丹和层峦耸翠,引用这两句,主要是赞美周围的建筑与景色。</p> <p class="ql-block"> 著名英藉华人女作家韩素音,周游世界,见多识广,对古建筑颇有研究。</p><p class="ql-block"> 当她来到西津渡时,曾发自内心的赞叹;“漫步在这条古朴典雅的古街道上,仿佛是在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里散步,这里才是镇江旅游的真正金矿”。对西津渡给予了很高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 这个亭子叫待渡亭,在历史上赫赫有名,旁边就是长江渡口,历朝历代的很多名人,曾在这里候船或登岸。李白、孟浩然、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克、波罗,都留有他们的身影和足迹。</p><p class="ql-block">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也曾在此亭歇息待渡。待渡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山水名城总是离不开文人墨客的赋诗咏赞,西津渡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 公元1068年,宋熙宁元年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上,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一诗,千古传颂。</p><p class="ql-block"> 京口瓜州一水间, </p><p class="ql-block"> 钟山只隔数重山。</p><p class="ql-block"> 春风又绿江南岸,</p><p class="ql-block"> 明月何时照我还。</p> <p class="ql-block"> 距离待渡亭不远处,有唐代诗人张祜的塑像。只见他面目清癯,右臂微抬,好像在眺望着长江。</p><p class="ql-block"> 旁边的石碑上,刻有他留下的著名诗篇《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描绘了他在西津渡夜宿时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站在十字路口,向旁边的古街望去,青砖黛瓦,店铺林立,大红灯笼高高挂起,透溢出浓郁的古风神韵,让人顿生思古之情。</p><p class="ql-block"> 由于是上午九点多钟,店铺还没有开门,街道上也见不到人。但却让我们看到了原汁原味的历史风情和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街道两侧的民居建筑,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中间为石板路。这些沿山势而建的古建筑,保留着原始风貌,历史的韵味特别浓厚。徜徉在其中,乐趣无穷。</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蜿蜒曲折的栈道上,时不时的驻足倾听,这座千年古渡的呐喊。西津渡的深邃历史,见证了朝代的更迭,文化的交融,社会的变迁。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思考与遐想。</p> <p class="ql-block"> 小码头古街,全长一千米,街道两边鳞次栉比的两层小楼,大多是明清时期的遗迹。砖木结构,雕花栏杆,朱红色花阁窗棂,给人一种穿越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整条街上,各种店铺达150多家,足见这条街道的繁华。每当夜幕降临时,这里更是灯火辉煌,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 在登山的路上,有两座西津渡著名的亭子,一座叫作沉萧亭,另一座叫作夕晖亭,是观景的最佳处。既能看到云台山的美丽景色,还可以欣赏山下的古老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斑驳的洒在古朴的亭子上,为这静谧的空间,添上了几分温暖与惬意。</p><p class="ql-block"> 五位旅友坐在亭子里小憩,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她们望向远方的目光,既有对诗意的追求,也有对眼前美景的无限眷恋。</p> <p class="ql-block"> 倚靠石栏而立,微风轻轻拂过脸庞,望着动人心魄的古建筑画面。这一刻,内心在唯美的景致中,受到了最深沉的触动,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只留下千年古渡之美,在心里慢慢的流淌。</p> <p class="ql-block"> 西津渡的一房一屋一店铺,隐藏着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一洞一塔一街景,延续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船一渡一码头,积累着千年的历史,演绎出精彩的故事与传说。</p><p class="ql-block"> 这一切,正如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老先生所赞誉,西津渡是中国的一座古渡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站在栈道的最高处,眺望脚下的世界,所有的疲惫和烦恼,顿时烟消云散。</p><p class="ql-block"> 远处山峦层叠,云雾缭绕。西津渡古街,古色古香。此时心中涌起的感慨,不仅是对自然风光的赞叹,更有对古人修建西津渡口的智慧与勇气,深深的钦佩和敬意。</p> <p class="ql-block"> 山坡上一片幽邃翠绿的竹林,绊住了前行的脚步。空气中竹子特有的清新与芬芳,渗进了每一次的呼吸,仿佛能洗涤心灵的尘埃。</p><p class="ql-block"> 竹叶在风中轻轻的摇曳,发出沙沙的响声,好像森林深处的精灵在低语。依偎在竹林的怀抱里,心情是无比的愉悦。</p> <p class="ql-block"> 登上云台山顶,辉煌的云台阁映入眼帘。这是一座仿古建筑风格的楼阁,建筑形式具有宋、元时期的特征。</p><p class="ql-block"> 云台阁是镇江古建筑历史上体量最大的建筑之一,总建筑面积达1800平方米,楼高四层,总高度32米,是镇江的最高处,也是一座地标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游云台阁》</p><p class="ql-block"> 年过古稀老同学,</p><p class="ql-block"> 欢聚镇江云台阁。</p><p class="ql-block"> 远眺长江波浪涌,</p><p class="ql-block"> 近观古塔行礼佛。</p><p class="ql-block"> 携手相伴游江南,</p><p class="ql-block"> 只为今生不白活。</p><p class="ql-block"> 心怀梦想走天下,</p><p class="ql-block"> 生活多彩增福泽。</p> <p class="ql-block"> 从云台山下来,大家团团的围坐在一起,再一次细细品味着西津渡的悠悠古韵。</p><p class="ql-block"> 曾经停靠的船只,匆匆而过的商旅,还有无数的悲欢离合,都化作了这条街上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成为历史的积淀,构成了西津渡的独有魅力。让游人真正领略了历史的厚重,感受到岁月的静好。</p> <p class="ql-block"> 谢谢您的来访阅读,您的点赞关注或留言,就是对我的最大鼓励和支持,深表谢意!</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