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山东青州,地处山东半岛中部,现在是山东潍坊市下辖县级市。总面积1500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0万。小县市、大文化,来了、看过才知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青州,是《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古九州之一"海岱惟青州"。大体指起自渤海以南、泰山以北,涉及河北、山东半岛的一片区域。从夏商至明清,青州曾多是山东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宋代文豪苏辙有诗赞青州 :面山负海古诸侯,信美东方第一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青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它拥有丰富的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和秀丽山川。包括,闪亮的文博名院《青州博物馆》;古雅俊美的仿古名苑《龙兴寺》,范公亭公园里的《三贤祠·清照园》;风光秀丽的《云门山风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青州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全国唯一县级综合性博物馆。青州博物馆新馆2023年5月建成开放,占地面积近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0多平方米,呈汉唐风格,彰显国家级大博物馆的恢弘和雍容的独特气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青州市博物馆现有藏品44000多套,有珍贵文物3000多套。博物馆内镇馆重要藏品有,战国玉人、香山汉墓陪葬坑出土彩绘陶俑、东汉“宜子孙”玉璧、北魏至北宋佛教造像、北齐临淮王像碑、明万历二十六年赵秉忠殿试卷等。总之,青州博物馆里的国家级宝贝不少,值得稀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古龙山文化陶鬶,用于盛水或温酒,是国家一级文物。这种陶器盛行于新石器时期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阶段。青州博物馆收藏的这款陶鬶高 41厘米,为夹砂红陶,通体施白衣,具有斜长流、长粗颈和绳索状把手等特征,不仅实用性强,还具有美学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商代铜戈(前475年一前221年),国家一级文物,1965年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发掘出土。这种古代兵器,装在木柄上双刃带尖,是古商殷直至秦代战争中的主要兵器,上刻有铭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战国金环首,国家一级文物,高5.6厘米宽5.4厘米,是古代青铜兵器的环首部分。2004年西辛战国古墓(青州西辛村)出土。这只金环首整体为卷曲成环的异兽形象,兽头长有锥状犄角,狭长的耳朵,极度夸张勾喙状鹰嘴,耳后有卷曲状纹饰,身上刻有细细的绒毛。该异兽形象与草原文化流行的神兽格里芬颇为相似,有专家认为这件金环首带有强烈的草原文化即斯基泰艺术风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战国时期齐国八个裸体小玉人,国家一级文物,1996年青州东水渠村出土。这些玉人色为青黄,晶莹细腻,玉人面部丰腴,身体肥胖,女性发丝清晰可数,男性头戴平顶型发饰,男女生殖器刻画明显。据考证,这些玉人为祭祀用具,用于祈祷神灵求多子传宗接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小玉人出土的故事更是精彩脍人。据说1976年当地一村民梦到自家菜地被偷,第二天去挖土、围篱护地,结果几铲子下去挖出两个土陶罐。农人以为挖到金银财宝,打开陶罐一看,里面只有八个土不㕸叽的小玉人。东西拿回家,陶罐让老婆放鸡蛋,小玉人扔窗台上任孩子玩耍。后来孩子把小玉人带到学校玩,被老师看到,老师觉得那小玉人雕刻刀法特别,就请来自己在青州博物馆工作的同学来看看。老师的同学有"文物"意识,就把这个小玉人带回馆里请专家再看。结果,不看则已,一看竟是国家级文物宝贝。后来当地文物部门一众专家到这个农民家的菜地实地考察,发现这块菜地距原齐国都城临淄皇城仅10公里距离。所以文物专家大胆推测,此次用这组小玉人祭祀的可能是齐国皇室,大致时间为“田氏代齐” (公元前386年)那个阶段。推测,是姜氏族人祈求神灵为皇室续添子孙、传宗接代,目的是最终恢复姜氏齐国。这是这组小玉人文物的代表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汉代兽形铜水滴,国家一级文物,1973年青州小郇庄遗址出土。水滴长16厘米、通高6厘米,重787克,用于研墨滴水的器皿。它口衔一耳杯,蒜头鼻子,双眼注视前方,大嘴、双耳、双角、双须,形同正在爬行的一小兽。它能够通过特定的结构控制水的流量,既方便磨墨又宜于把玩。其铸造工艺精细,造型奇特,是一件颇具匠心的工艺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西汉彩绘骑马陶俑阵列(前206年一前141年)国家一级文物,2006年香山汉墓(青州市谭坊镇)陪葬坑出土。当时香山古墓陪葬坑出土了一千多件彩绘陶俑、陶车、陶马,体现了墓主生前地位尊贵。汉代陶俑特色在于,相比较周朝陶俑的朴茁、春秋时陶俑的简洁、秦时陶俑的写实等风格,其造型更优美,动作更灵动滑稽可爱,其制作材质和雕刻水平更是达到新的高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东汉陶骆驼俑,国家一级文物,1996年青州地区出土。陶骆驼俑展示了东汉时期的高超制陶技艺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战国时期齐国的建筑材料云纹壁砖,是国家一级文物,是在淄博齐国故城遗址附近发现的。这些古墙砖地砖反映了战国时期齐国建筑技术的发展水平,对于研究战国时期齐国的建筑历史和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西汉跽坐胡俑 ,国家一级文物,1980年在青州瀑水涧发现。该石胡俑高3米,头戴尖帽,帽边饰穿璧纹,面部较长,眉间突出,神目高鼻,两腮略残,下巴尖窄,身着紧身袖衫,双手交手胸前呈跽坐式姿态。这个胡俑头部雕刻细致神态逼真,为西汉时代圆雕艺术的精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东汉“宜子孙”玉璧,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博物馆镇馆宝贝之一。它1982年出土于青州马家冢子东汉墓,玉璧上刻有“宜子孙”三字,寓意子孙兴旺。这件玉璧采用新疆和阗墨玉雕琢而成,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最大、质地最优、艺术性最高的一件玉璧。它内区有精美蒲纹和乳丁,外区蟠蛎纹环绕,中央的“宜子孙”字样彰显着它的独特与珍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东汉'千秋万岁'铭文地砖,是国家一级文物,1996年在青州龙兴寺遗址发现。这块地砖保存状况良好,字迹清晰可见,地砖上还刻有“千秋万岁”的字样,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也展示了东汉时期的制砖工艺水平,是研究东汉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唐朝双鹊月宫盘龙镜,国家二级文物,1981年在青州东坝西建德村出土。这面镜子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价值。它的形状为八出葵花形,圆钮,钮左右各有一只喜鹊展翅飞翔,口衔长绶带,指向钮上方的月宫。这面镜子不仅展示了唐代高超的铸造工艺,还反映了古人对月亮和自然的崇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明代赵秉忠状元卷,是国家一级文物,由其后人于1983年捐献给国家,是博物馆镇馆宝贝之一。赵秉忠状元卷是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这份试卷是他在殿试中亲自书写,未经誊抄。它由三层宣纸制成,共19折册,通篇2460字,字迹工整,无一笔误,堪比现代印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赵秉忠状元卷是赵秉忠在25岁时所写。他在中状元后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忤魏忠贤罢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赵秉忠状元卷的价值体现在几方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历史价值:它是中国近1300年科举考试历史上目前国内外仅见的明代之前状元卷真迹,填补了我国宫廷档案空白,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和明史的重要文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书法艺术价值:状元卷全文共2460个字,用馆阁体小楷写成,字迹工整娟秀,无一笔误,堪为楷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化价值:状元卷不仅展示了赵秉忠的才华和学识,还反映了当时科举考试的严格要求和考生的备考情况,对于研究明清时期的科举文化具有重要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明代铜鎏金凤冠,国家一级文物,1971年青州郑母镇出土。该凤冠是由民间捐赠,是镇馆宝贝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这件凤冠展示了明代皇室贵族的奢华和凤冠制作工艺的精湛,是研究明代服饰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青州曾作为齐鲁境内的佛教中心,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佛教传入汉地最早的地区之一。这里曾拥有多种佛教宗派,并留下了大量的珍贵遗迹。1996年出土的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博物馆的镇馆宝贝之一。造像时间跨度从北魏到北宋,共600余尊佛像,佛像的雕刻技艺相当高超,集圆雕、浮雕、高浮雕、透雕、线刻、贴金、彩绘等多种技法于一身,显示出雍容华贵的艺术效果。该发现被列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在当时轰动国内惊艳世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著名的"青州微笑",是指1996年在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的佛教造像中所展现的微笑表情。这些造像大多面含微笑、静谧慈悲,被誉为“永恒的微笑”,感染着每一个有缘谋面的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震憾惊艳世界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和“青州的微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北齐贴金彩绘菩萨立像,约公元550一577年建造。菩萨头戴透雕花蔓冠,面相清秀,身饰披帛,颈佩项圈,身前身后挂璎珞,着红色长裙,裙带上布有九组浮雕图案,具北朝佛像风格,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珍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北齐贴金彩绘石雕佛立像。北齐造像与北魏造像厚重的服饰不同,北齐所有造像的服饰都轻薄贴体,显露出健康优美的身段。这些佛像或是采用凸棱的方式刻出衣纹,好像打湿的衣衫紧贴身体;或是身上没有任何皱褶,肌肤的轮廓充分显现着人体的优美,这很可能就是文献中记载过的“曹衣出水”的样式。牛津大学副校长、英国学术院院士罗森女爵士称这一发现是“改写东方美术史的重大发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北齐贴金彩绘圆雕思维菩萨像,1996年龙兴寺遗址窖藏出土,通高90厘米,石灰石质。菩萨面相圆润,贴金花冠上施红彩,镶金边绿彩宝缯垂直耳下,袒上身,颈佩项圈,着红色披帛,下身着束腰长裙,半跏趺坐于束腰座上,左手下垂扶膝,右手上举支颐,座下雕刻一飞龙,口吐莲叶莲蕾,左脚踩莲蕾上。该造像彩绘与雕塑完美结合,造像极富美感和动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北魏晚期(东魏)的贴金彩绘背屏式佛菩萨三尊像。自东魏开始,山东样式的风格开始逐渐显现,大背屏的组雕造像极富特色,秀骨清像变幻出曼妙的曲线,背屏上方有飞天及宝塔,而下部则有双龙盘旋腾飞,是青州之地曾受南方文化主导的重要例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唐朝龛式佛弟子菩萨五尊像,1996年青州市龙兴寺遗址窖藏出土。造像高114厘米花岗岩质。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主尊磨光肉髻,长颈,有蚕节纹,宽肩,隆胸,倚坐于方形台座,双足各踏一朵仰莲上。二胁侍面相方圆,颌下丰满,长目微垂,高鼻,嘴角内敛,袒上身,佩项圈,下着贴体红色长裙,跣足立于莲台上。二弟子面相方圆,服饰贴体,亦跣足立于莲台上。五尊像背后有龛式背屏,上部中间有一单层佛塔,两侧饰飞天,下侧小龛内雕刻供养人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明代十一面千手观音铜立像,国家二级文物。通高165厘米,铜质,重达一顿。观音十一面四十二手,面分五层,四十二手左右对称分布,中央主臂合十,其下两手施禅定印。手中刻有法眼,因众生有二十五种生存的环境,四十乘以二十五寓意观音护持众生所到的千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馆藏明代孔子像石刻,画面为孔子像的上半身,像高84厘米,面容栩栩如生。这是明衡王(明代受封于青州地区的皇亲贵族)的孙子新乐王朱载玺于嘉靖三十七年根据唐代吴道子所绘制的孔子像为蓝本,摹刻而成。孔子头戴折冠,中掼长簪,冠有丝带系于颌下,眉目清朗,眼神灼烁,美髯飘逸,富有神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龙兴寺》到此一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青州古城外仿建的古《龙兴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寺内流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青州市范公亭公园。占地面积约300亩,因北宋名臣范仲淹惠政知青州而得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公园内楼台参差,湖水潋滟,花木隐翳,溪流蜿蜒,古木交叉,竹柳翩翩,曲径通幽得趣天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公园东北角万年桥上风景如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万年桥上石雕护栏故事,当时看不懂,回来后做功课,懂了,举二例道来。故事一,朱寿昌找母,是宋朝《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十三则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朱寿昌,安徽天长秦栏镇人。他幼年时生母刘氏因家庭矛盾被迫改嫁,母子分离,五十年未曾相见。尽管仕途顺利,身居高位,但其思母之情与日俱增。宋神宗熙宁初年,朱寿昌听闻生母刘氏可能流落于陕西一带,遂决定辞官寻母。他刺血书写《金刚经》,发誓不见母亲绝不返回。经过千辛万苦,朱寿昌终于在同州(今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找到了已年逾七十的母亲刘氏。母子重逢场景感人至深,后朱寿昌将母亲接回家中悉心供养,孝子精神感动社会,当年的王安石、苏轼等文人墨客都曾以诗文赞美他的孝行。其孝心还感动了宋神宗,诏令他官复原职。朱寿昌找母的故事后世有文章传颂,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道德教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石护栏故事二,杨香打虎。讲述一个孝女的孝行,是宋书《二十四孝》中的第十九则故事。原文:杨香,年十四,随父往田中获粟。父为虎曳去。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持虎颈,虎磨牙而逝。父因得免于害。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离馋口中。故事生动铨释了中国传统的孝道精神和勇敢无畏的品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范公亭公园内的三贤祠。该祠是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青州知府夏一凤重修,是后人追祀历史上三位青州知州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的追思场所。目前该祠被认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范中淹纪念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欧阳修纪念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富弼纪念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清照纪念馆是范公亭公园内又一处历史文化名人景点,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开馆时间为1989年5月。李清照纪念馆,院内主厅三间,坐北朝南,额曰“归来堂”。东、西、南三面为“人杰亭”、“金石斋”与“词廊”。另有花木点缀,使这座中华传统格局的民间建筑,显得格外清淡素雅,古色古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清照在青州与丈夫赵明诚度过了十年平静而充实的生活,这段时期被清照称为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这段时期的生活对李清照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青州期间,李清照与赵明诚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他们节衣缩食,搜集了大量的金石、字画和古籍,这段时期的生活虽然简朴,但充满了文化氛围和学术热情。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详细记述了他们在青州古城收集到的石刻资料和古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清照在青州还创作了大量诗词,其中不少描绘了她在青州的悠闲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喜欢这首《漱玉词·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恍忽间,像自家闺女晨练归来,青春气息四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郑振锋《中国文学史》中对李清照的评价,深以为是。 "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她的词集凡六卷,她的文集也有七卷;今所传的诗词,不过其中寥寥的一部分而已。然即在那些残余的“劫灰”里,仍可充分的见出她的晶光照人的诗才来。像她那样的词,在意境一方面,在风格一方面,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17年青州市博物馆与青州古城、云门山组成青州古城旅游区晋升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云门山位于青州市城南2.5公里处,海拔421米。它北衔金凤山、南依劈山、东临磨脐山、向西与驼山隔着瀑水涧遥遥相望,在她东北面的平原上,散布着几个低矮平缓的小山丘,青翠碧绿。青州诗人王心鉴有《游青州云门山》诗:闲访云门山,悠然踏龟鳞。移步皆苍翠,招手即白云。勿扰陈抟梦,恍闻范公吟。明月照青州,仙境蜕俗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云门山"寿"字高7.5米,宽3.7米,结构严谨,端庄大方,寓意"寿比南山"。自明朝嘉靖三十九年刻成以来,云门山寿字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拜,成为青州乃至全国的著名景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辞别青州,又到淄博。时间关系,没能好好观光游览这个伟大齐文化的发祥地,但却见识了一回现代淄博的"烧烤"经济文化。其新鲜时尚,过目、过口、过耳而被激发出来的震憾喜乐却也难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难忘一:淄博烧烤是由政府指导,市府八大局(财政局、农业局、机械局、林业局、水利局、文化局,教育局、卫生局)积极倡导推进,政府、民间、个体户共同参与的全员烧烤工程。这种经济组织和管理模式,是淄博最早独创、原创,很新鲜很震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难忘二:淄博烧烤,全民用力,地方经济组织有序有力且特别有效。据了解,该烧烤经济既有政府宏观指导,如成立烧烤协会,协调全市相关资源,又有民间组织参与策划,如发布烧烤地图,自上而下举办烧烤节活动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彰显,难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难忘三,淄博烧烤术业有专工有创新。与其他城市烧烤不同,“小串+小饼+小葱”,“一桌一炉一卷饼”的灵魂吃法,是淄博烧烤独有的地方品食方式,走出了淄博自身差异化饮食特色路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淄博烧烤将淄博打造成一座颇具烟火气息,更载百姓希骥的生动经济不夜之城,挺佩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淄博烧烤归来,我也想说一句:淄博烧烤北京老头老太也喜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感谢观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