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诗‖《遣兴》(袁枚)

与诗同行 传承经典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遣 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袁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p> <p class="ql-block"><b>译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只要肯下功夫,就能做出好诗。这种创作是没有老师的,凭借的只是瞬间的灵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夕阳、花草这样的普通景色,都会因为灵感触发下的灵活运用而成为绝妙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b>创作背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首诗作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表达作者关于写诗的一些见解。此时袁枚已年逾古稀,这些见解可以代表袁枚关于诗歌创作的观点。</p> <p class="ql-block"><b>诗词赏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句“但肯寻诗便有诗”,只要想写诗就有可写的内容,而且可以写成诗。写诗是诗人的创作,是诗人的主观活动,只要有深厚的积累,就可以找到写诗的素材,山川草木、鸟兽虫鱼、人间百态、生活琐事……都可入诗。《论语•述而篇》中有这样一段话:“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说:仁离我远吗?我想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这仁就到来了。“但肯寻诗便有诗”和孔子的这段话有相似之处,强调了诗人在创作时的主观能动性,为诗人创作指明了方向。同时,批评那些写不出诗的人是因为不肯“寻诗”。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次句“灵犀一点是吾师”,灵感是诗歌创作的触发点,既是引起创作冲动的火花,也是促使诗歌诞生的动力。“灵犀”,犀牛头上有一个长角贯通上下,叫通天犀,感应灵敏,所以称“灵犀”。李商隐《无题》诗中有这样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此后“灵犀”就用来比喻心领神会,感情共鸣。“灵犀一点是吾师”指出了诗歌创作中灵感的意义,是袁枚诗歌创作的经验和体会。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四句“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是对前两句的具体解说。“夕阳”“芳草”等“寻常物”是“寻诗”所得之物;“解用”的“解”就是“灵犀一点”;“多为绝妙词”就是“有诗”。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袁枚的这首《遣兴》写出了诗歌创作中的积累、思考、灵感、成诗的过程,其中“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强调诗歌创作中诗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感的作用,是袁枚诗歌创作的切身体会,也是文人创作的共同感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