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江抗”二团)组建发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及其战斗历程概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上海党组织派员到苏南澄武地区团结、争取、改造地方抗日游击武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北平郊区芦沟桥发动进攻,8月13日又大举进攻上海,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守军在全国军民大力声援支持下,英勇作战,11月12日,上海失陷,日军长驱直入。11月29日、12月1日,常州、江阴相继沦陷。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烧杀淫掠,肆意暴虐,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时,国民党地方政权迅速解体,汉奸应劫而生,广大农村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在民族矛盾骤然突出和极为尖锐的形势下,澄武地区和整个苏南沦陷区一样,出现了游击武装蜂起的局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武装中,有的是曾在大革命时期参加过党或革命斗争活动的人员和爱国青年,如澄东的朱松寿,澄西的梅光迪,武北的承寿根等部。有的是地方实力派人士和部分帮会首领为守土自卫,保家安民而自发组织的武装,有的是以打家劫舍,鱼肉人民为目的的豪绅恶霸,流氓盗匪和散兵游勇拉起来的队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民党为了挽救和争夺在京沪杭地区的根本利益,利用其政治影响和社会基础,乘机收编和并吞了一大批武装,忠义救国军(以下简称“忠救军”),就在这时成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海失陷后不久,上海党组织根据党中央关于“团结抗战”和“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等指示精神,以“华东武装抗日会”(简称“武抗会”)的名义,派员到苏南敌后一些地区团结、争取、改造地方抗日游击武装,开展敌后武装斗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1938年2月起,应梅光迪之请,上海党组织先后派刘钊、郑文道、刘振太(刘史明)、何克希、吕平(李一平)等到江阴西石桥梅光迪部开展工作。7月,为加强领导,根据上海党组织指示,建立了由何克希、吕平,刘振太三人组成的“中共澄锡虞工作委员会”。书记何克希,负责对各抗日武装上层人物的统战工作,并设法同新四军取得联系;委员吕平、刘振太分别负责政治思想工作和军事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海党组织授予梅光迪部“江南抗日游击队”番号,任命梅光迪为司令兼大队长,刘振太为副大队长,同时分别由刘振太、吕平在梅光迪部辖区羌家头、王家头和承寿根部辖区顾村、百丈等地举办“青训班”,为争取改造各地方抗日武装培训骨干。学员主要是上海动员下来的工人、学生、难民收容所人员和澄武地区爱国知识青年和农民。训练内容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有关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等军事知识。这些学员后来很多成为组建“江抗”三路的骨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8年7月,中共澄锡虞工委派张志强到江阴东部开展争取朱松寿部的工作,使朱松寿于8月下旬率所属七个中队和一个排共700余人在周庄邬墩宣布脱离国民党“忠救军”的控制,接受我党一领导。何克希代表中共澄锡虞工委授予该部“苏浙人民抗日自卫军”(简称“民抗”)番号,任命朱松寿为司令,张志强为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民党顽固派对我党领导和影响的人民抗日武装,十分仇视,极力摧残。阮亚丞纠集“忠救军”第五、第十支队和地方武装两千余人,向张家港一带“民抗”阵地进攻。由于“工委”和“民抗”领导缺乏军事指挥经验,加之部队寡不敌众,致遭重大损失。同年10月,武北的承寿根因受封建帮会意识影响,又未能听从“工委”领导的劝告,被国民党江苏省义勇军第一路副司令兼第一纵队司令张少华诱骗至苏北泰兴杀害,部队被缴械。至此,中共澄锡虞工委领导和影响的地方抗日武装活动地区被局限在澄武交界地区,处境十分艰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时,陈毅、张鼎丞分率一、二支队挺进苏南敌后,与粟裕率领的先遣支队汇合,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独立自主地发展抗日游击战争。9月,上海党组织派刘钊把长江以南,苏南东部地区各种武装力量的番号、指挥官等主要领导人的姓名、队伍人数、活动地区、活动规律以及武器配备等情报,经澄西西石桥送到溧阳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陈毅司令员认为这份情报很重要,说:“现在我们有了眼睛,东进有依据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8年10月,陈毅坚决执行中共中央的指示,在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积极部署向苏南东路地区发展的准备工作。派新四军二团参谋长王必成率一营(营长段焕竞)东进澄锡虞地区进行战略侦察。途经武进的塾村里,中共澄锡虞工委闻讯后即与之联系,并将“江南抗日游击队”和“青训班”跟随二团一营越澄锡公路继续东进,在峭岐附近,陈小文率“民抗”余部百余人前来会合,直抵锡北斗山地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必成等在寨门镇会见了当地负责人陈枕白、陈达等,听取了对无锡和苏南东部各地抗日武装及敌人兵力分布、据点设置等情况的汇报,并布置了工作,然后率部西返。二团一营东进澄锡虞地区,时间虽短,但振奋了群众抗日热情和信心,并为尔后“江抗”东进创造了条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期间,中共澄锡虞工委所属三支武装在二团一营带领下,参加了在江阴青阳附近伏击日军汽车和夜袭武进圩塘顽军张来顺部的战斗,初步经受了战斗考验。战斗中,二团一营军需肖雨田不幸牺牲。至此,中共澄锡虞工委领导的这三支武装在二团一营的帮助掩护下,摆脱了“忠救军”和张少华部的东、西夹击,顺利地转移到丹北地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陈毅授予“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番号和开辟武(进)南、锡(无锡)西地区,为“向东作战”创造前进基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陈毅根据中央关于“深入敌后,独立自主地发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指示精神,为冲破国民党对我军活动地域的限制和发展苏南东部地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需要,1938年10月确定中共澄锡虞工委所属武装到茅山整编整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毅说:“梅光迪先做个样子,其余的再一个一个来。”并授予“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番号(简称“江抗”三路),隶属新四军一支队建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任命梅光迪为司令,何克希为副司令,吕平为政治部主任。部队整编为三个连:原“苏浙人民抗日自卫军”一百二十余人编为一连,连长陈小文,原“江南抗日游击队”和周培度部百余人编为二连心连长刘振太,原“青训班”数十人编为三连,连长杨继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加强对“江抗”三路的领导,陈毅派新四军二团干部徐绪奎任参谋长,从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抽调王新、龚鹏佐、包厚昌分任一、二、三连政治指导员。同时在“江抗”三路成立了党的总支委员会,何克希为书记,徐绪奎、吕平、刘振太、王新、龚鹏佐、包厚昌为委员,各连均建立党支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此,“江抗”三路就成为中共新四军一支队党组织直接领导下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走上了新的战斗发展阶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8年11月,“江抗”三路随新四军二团三营,挺进武(进)南,直抵戴溪桥。沿途宣传我党抗日主张,打击日伪势力,在坊前附近消灭了勾结日伪的顽军张少华部“驻武南办事处”数十人枪,生俘“办事处主任”朱力子;在当地抗日武装“江苏省民众义勇军”的配合下,发动群众破击武(进)宜(兴)公路,火烧何留墅大桥;在嘉泽附近打击了常州伪警下乡武装收租活动;12月11日,配合二团特务连粉碎了日军三路合围延陵地区的“扫荡”。嗣后,为适应新的战斗任务需要,在茅山地区,按照我党建军思想、建军原则整训部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是政治训练。主要是进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论持久战》、《论新阶段》和我军宗旨、革命军人纪律、优良传统的教育,提高部队对我党抗日主张、方针、政策和抗战形势、前途的认识,明确革命军队的宗旨,以及我军官兵平等、军民一致、三大民主等优良传统,自觉遵守抗日军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此外,还组织战士学习文化和教唱革命歌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是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和各种政治组织。连队在青年战土中建立发展“武抗”(后改为“民先”)组织,团结和教育青年战士,以充分发挥他们在战斗、训练和巩固部队方面的作用。建立政治战士制度,每排设政治战士一名,在连指导员领导下开展政治思想工作。成立“革命军人委员会”,充分发扬“三大民主”,建立救亡室(后改为俱乐部),开展群众性宣传和文娱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是军事训练。对战士进行射击、投弹、刺杀三大技术训练和班排战术训练,并通过反“扫荡”、袭击日伪军和打击土匪等战斗,在实战中锻炼提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是发扬我军艰苦奋斗的传统,执行新四军统一的军需供给标准,伙食费。每人每天一角五分,其中包括大米一斤半、草三斤、菜一斤、油五钱、盐三钱等。津贴费:连以下每人每月一元。被服装备:每人每年单、棉军衣各一套,棉被(棉花二斤半)或军毯一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9年初,在日军停止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加紧诱降国民党的情况下,国民党顽固派加紧进行反共活动,诬蔑江南新四军积极抗战为“越界活动”、“游而不击”,并限制我军活动范围,妄图实现其“借刀杀人”的阴谋。陈毅坚决执行中央指示,冲破国民党限制,积极部署“向东作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9年1月,陈毅派一支队参谋长胡发坚亲率“江抗”三路从茅山挺进武南、锡西,开辟太滆地区,为“向东作战”创建前进基地,并委胡为“江抗”三路副司令,主持全面工作。他对胡发坚说:“把江抗的任务加重一点,让他们去东路打基础,象丹北的管文蔚那样,我看是可以的,你们此去,是我们冲出茅山的基础,希望你们努力,祝贺你们成功”。他还语重心长地说:“没有武装,我们党就没有发言权,一定要努力发展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时又抽调一批军政干部进一步加强部队政治工作,充实基层的领导。由王赤任政治部副主任,戴传任二连连长,刘振太调三连接替杨继武的连长职务。1月中旬,胡发坚率领“江抗”三路从茅山地区出发,挺进武南、锡西,并在坂上、礼嘉桥、戴溪桥、洛阳、新渎桥、陆枢桥一带活动。2、3月间,在坂上附近王村,痛击前黄下乡骚扰的日军,毙敌九名,战斗中,政治部副主任王赤英勇牺牲。3、4月间,在走马塘打击前黄下乡骚扰的日军,战斗中二连连长戴传光荣牺牲。此期间,“江抗”三路还不断派出侦察人员在京沪铁路沿线打击零星日军。“江抗”三路积极的战斗活动,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扩大了我军影响,鼓舞了人民群众抗战信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抗”三路在挺进武南、锡西期间,发扬了我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的优良传统。部队每到一地,就派出民运工作组,在驻地广泛深入地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壮大抗日民主力量;行动中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扰民,不拉夫,不派款,在人民群众中获得高度赞誉。当地群众积极为我军送情报,救伤员,筹粮秣,从各方面支援、慰劳我军,不少青壮年还自动参军,使部队逐步得到扩大。同时,派出民运科长张志强和唐汉良等同志到洛阳一带开展民运工作,设立“洛阳办事处”,由张志强任主任。主要任务是宣传我党抗日主张,发动群众组织“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等群众抗日团体,还在先进青年中发展“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个别发展党员。并动员青年参军,筹集经费,为部队解决给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部队还创办了随营学校,吸收武进、无锡、江阴一带爱国知识青年参加,学习我党抗战主张、政策和《论持久战》、《论新阶段》等重要文献,为开辟江南敌后抗战局面,培养骨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还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团结争取地方武装和地方开明士绅共同抗日。4月,争取了在马鞍墩一带活动的刘金林部,收编为“独立大队”。任命刘金林为大队长,派华企哲任教导员。在上店一带活动的张庆部也编入“江抗”三路,人员充实到各连,张庆被任命为司令部副官主任。无锡西部的地方武装“十镇联防团”亦表示欢迎我军进入他们防区活动,共同抗日,其中北新桥的徐梅初部与“江抗”三路建立了较好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抗”三路作为东进的先行部队,在武南、锡四的一系列活动,为我军“向东作战”创建了前进基地。但在这个阶段中,亦付出了重大的牺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9年3月15日,原新四军一支队参谋长,“江抗”三路副司令胡发坚,在武南洛阳附近谈家头处理大刀会候人雄部时不幸殉职。胡发坚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锻炼和考验的红军老战士,是我军优秀的指挥员和政治工作者,他的牺牲是我军的重大损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贯彻“向东作战”方针,在以叶飞为首的中共东路工作委员会领导下向苏南东路地区挺进,直抵上海近郊。</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39年2月23日,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到皖南,传达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敦促项英贯彻中央“向敌后发展”的指示,确定了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月,陈毅坚决执行中央方针,部署六团执行“东进”任务:“冲破国民党限制,发展部队,武装自己,筹集经费给养,独立自主地发展人民抗日武装,并相机创建根据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月1日,新四军六团在团长叶飞、副团长吴焜率领下,从茅山地区出发东进,抵达武南戴溪桥一带与“江抗”三路汇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不给国民党顽固派限制我军活动以借口,决定沿用“江南抗日义勇军”番号,成立“江抗”总指挥部,梅光迪任总指挥,叶飞(化名叶琛)、何克希、吴焜任副总指挥,乔信民(化名汪明)任参谋长,刘松清(改名刘清,后又改为刘飞)、吕平分任政治部正、副主任。为了加强党对军队和地方工作的统一领导,成立了中共东路工作委员会,叶飞为书记,林枫、何克希为副书记,张英、吕平等为委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抗”总指挥部下辖第二、第三两路,六团对外称“江抗”二路,吴焜兼任司令,原一、二、三营分别改称为一、二、三支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江抗”三路番号不变,何克希兼任司令,徐绪奎任参谋长,原一、二、三连改编为四支队,支队长徐绪奎兼。原独立大队改称为五支队,支队长刘金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此,“江抗”三路在中共东路工委和“江抗”总指挥部领导、指挥下执行东进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9年5月5日,“江抗”总指挥部率二路、三路一千余人从武南戴溪桥、洛阳一带出发,由横林附近赴京沪铁路,经澄西,穿澄锡公路进入东路地区,于中旬到达无锡梅村一带,在梅村与强学增部汇合,后将该部编为第四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6月,四支队三连连长刘振太奉命调任常熟“民抗”参谋长,胡和贵继任四支队三连连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抗”东进受到了东路人民的热烈欢迎和支持,却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敌视和破坏。为了迅速打开局面,中共东路工委和“江抗”总指挥部确定:以《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宣传群众;以部队遵纪爱民的模范行动影响群众;以积极打击日伪军,独立自主地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来鼓舞群众;贯彻统一战线,教育争取地方武装团结一致抗日,揭露国民党顽固派造谣诬蔑、勾结日伪反共反人民的罪行,坚决回击他们的进攻和破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抗”三路部队认真执行中共东路工委和总指挥部的决定,在“江抗”二路的带领下,在东进中锻炼成长,主要的战斗活动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月下旬,“江抗”三路四支队二连配属“江抗”二路三支队,会同阳澄湖的胡肇汉部队,奔袭苏州葑门外斜塘伪绥靖第一方面军程万军部,经激战,予该部以重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月31日,“忠救军”十支队周振刚部,乘我二路在黄土塘痛击日军之机,扰我后方。6月3日,“江抗”三路协同二路严惩驻于锡北严家桥附近石家浜、东湖塘、北湾里的“忠救军”十支队,歼灭其两个直属大队,另有一个中队于战场起义,共缴获重机枪四挺,轻机枪二十余挺,步枪和手提式机枪等其他武器三百余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着,挥戈向澄东挺进,又遭“忠救军”五支队阮亚丞部在江阴祝塘一带的拦击,“江抗”三路协同二路将其击退,前进到长寿大坝头村又和二路起击退“忠救军”五支队二大队的反扑,毙顽中队长以下数十名,缴获武器弹药一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6月24日晚,为掩护“江抗”二路一支队攻歼京沪铁路浒墅关车站日军,“江抗”三路奉命攻击苏州黄埭伪水警二纵队二大队黄文灿部,歼敌大部,顺利完成掩护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7、8月,“江抗”三路按“江抗”总指挥部的命令,与二路等其他兄弟部队继续向东挺进,经常熟、昆山、太仓、嘉定,越京沪铁路、吴淞江直抵上海近郊青浦,沿途打击了敌伪势力,粉碎了日军的“扫荡”,回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扶植了我党领导的地方抗日武装,鼓舞了人民抗日斗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主要的战斗活动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7月21日,国民党淞沪游击纵队一、二支队邓敬烈部勾结日伪进攻我党领导的嘉定吕炳奎部,“江抗”三路协同“江抗”二路在吕炳奎部的配合下,于嘉定钱门塘以北的杨泰里,石仙家桥一带一举歼灭了该部一、二支队,缴获机枪四十余挺,步枪七百余支,俘邓敬烈及其部属六百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8月3日,嘉定县城和罗店等地日伪军于午后向徐行、柴塘以北“江抗”驻地进攻。“江抗”三路在吕炳奎部配合下,经三小时激战,粉碎了日伪军的进攻,毙日军小队长等廿余人,我伤亡六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8月12日午后,白鹤港、青浦、黄渡等地日军数百人,四路合围“扫荡”观音堂西北草鞋浜一带“江抗”三路驻地,“江抗”三路四、五支队在徐绪奎参谋长指挥下,奋起反击,战斗自午后一时许开始,反复冲杀,激战至傍晚,毙伤敌数十名,顺利突围转移,粉碎了敌人“扫荡”阴谋。战斗中五支队支队长刘金林,教导员华启哲、指导员孟颢等以下指战员二十余人英勇牺牲,四支队三连指导员包厚昌等光荣负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8月20日,“江抗”三路回师苏、常、太途中,占领望仙桥的国民党苏鲁皖游击纵队独立团邓毅部,妄图攻击嘉定吕炳奎部,“江抗”三路在吕炳奎部配合下,一举打垮盘踞望仙桥的邓毅部,毙伤其一部,俘二百余人(内有副官主任一名)缴获轻机枪七挺,步枪二百余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8月底9月初,“江抗”总指挥部鉴于部队有了较大发展,为了加强领导,提高部队战斗力,适应作战指挥的需要,决定采取“以老带新”的办法,部队统一整编为二、三、四、五路(相当于团),“江抗”三路由原“江抗”三路、常熟“民抗”和嘉定吕炳奎部组成。司令何克希(兼)、副司令兼参谋长徐绪奎,政治部主任杨浩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三路四、五支队合并编为三路一支队,代支队长杨戈;常熟“民抗”三个中队改编为三路二支队,支队长刘振太;嘉定吕炳奎部改编为三路三支队,支队长吕炳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抗”东进的抗战业绩,使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大为震惊,国民党第三战区一再诬蔑“江抗”东进为“越界”行动,勒令西撤。同时调遣“忠救军”主力一、二支队由“忠救军”副总指挥杨蔚率领从皖南广德地区出发直窜澄、锡、虞地区,向我进攻。日军则推行“以华制华”策略,特意在京沪铁路上放开缺口,让“忠救军”主力进入澄、锡、虞地区,妄图坐收渔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月,为发展澄东地区,打通苏常太与丹北的联系,“江抗”总指挥部决定由常熟回师锡澄地区。“忠救军”五支队阮亚丞部纠集十支队残部等一千余人,妄图阻我前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月25日凌晨,当我军从常熟周行桥出发,经大义桥进抵江阴顾山南麓宿营时,“忠救军”五、十支队先我占领顾山山头,对我发动突然袭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抗”三路在徐绪奎指挥下,协同“江抗”二路,奋起反击,从顾山南麓后头巷、南成巷、缪巷驻地出击,沿着崎岖山路迂回到西山脚,在强大火力掩护下,向占领山头之敌仰击,抢占了山头,顽军狼狈向西溃退。此战,毙伤顽军数十人,缴获机枪一挺,其它枪支弹药一部分。“江抗”政治部主任刘飞负重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月下旬,“忠救军”一、二支队在杨蔚指挥下,顽固拒绝我联合抗日的谈判建议,向我无锡白丹山、鸿山、鞋山等地“江抗”二路、四路部队进攻。为保障我二路、四路反击战斗的侧翼安全,“江抗”三路根据“江抗”总指挥部的命令,在徐绪奎指挥下,于太平桥一带迂回阻击鸿山之敌,抢占了太平桥九里河一线阵地,与“忠救军”一、二支队反复展开了桥头阵地争夺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战斗自下午起,激战到半夜,我军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给予顽军较大杀伤,缴获一部分武器,胜利完成阻击任务,保障了二、四路侧翼安全。战斗中我代一支队长杨戈、一支队三连连长胡和贵等英勇牺牲。三连副连长李生保,排长徐超等光荣负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0月,“江抗”总指挥部根据上级指示,为执行中央“向北发展”的战略任务,缓和当时与国民党的紧张关系,顾全抗战大局,命令“江抗”全军从锡北经江阴璜塘、马镇一带转移至周庄以西定山湾,待命听候陈毅同志前来传达军分委决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途中,因遭“忠救军”袭击,“江抗”副总指挥吴焜在马镇附近战斗中牺牲。约过三四天,陈毅率一个警卫连来到澄东,召开干部会议,阐明了当时抗战形势和任务,“江抗”奉命停战西撤,途经澄西西石桥时进行了简单的休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抗”三路,在中共东路工委、“江抗”总指挥部领导、指挥和新四军六团带领下,贯彻“向东作战”方针,执行东进任务,对开创苏南东路地区抗日斗争新局面作出了贡献。部队在战斗中得到了锻炼,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装备亦有了很大改善,已经成长为新四军的一支主力部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9年11月,部队全部转移到扬中整编、整训。为“向北发展”作准备,“江抗”经此次整编,除补充一部分人枪给新四军二团外,共编为两个团。以三路为基础,并入四路的独立一支队(原苏州阳澄湖胡肇汉部)编为“江抗”二团(即新二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团长徐绪奎,政委何克希,参谋长廖昌金,政治处主任吕平。团机关设参谋处,政治处,军需处。参谋处有陈剑雄、茅建群等,政治处组织股股长邓曼,宣传股股长谭肇之,民运股股长王新,敌工股股长叶枫,军需处处长黄志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辖三个营,以三路的一、三支队合并编为一营,营长周厚荣,教导员包厚昌,以三路二支队编为二营,营长刘振太;以四路的独立一支队编为三营,营长吴光明,副营长房铭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加强“江抗”二团机关和营连的军政领导,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和皖南军部教导总队调来一批营连干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四、“江抗”二团奉命坚持江南敌后游击战争,掩护“新四军挺进纵队”在扬中整训和挺进苏北,保卫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首脑机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9年12月,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国民党第三战区处心积虑妄图进攻江南新四军,并竭力阻挠新四军“向北发展”。为掩护新四军“挺进纵队”北上,巩固苏南东路地区阵地,坚持江南敌后抗战,“江抗”二团奉命在扬中提前结束整训,返回江南,先由二营四连护送何克希去溧阳水西村,作为陈毅的代表,去同国民党三战区江南指挥部(冷欣、上官云湘)谈判。然后,以营为单位分散活动。团长徐绪奎率一营在江阴、武进一带以安家舍为中心活动,参谋长廖百金、政治处主任吕平率团部和二、三营在丹阳访仙桥一带活动,开展筹款、扩军和地方建党工作。为了迷惑并打击敌人,团部和各营分别打出“江抗”二、三、四、五路的番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武进北部郭塘桥附近,在团长徐绪奎指挥下,一营击溃了数十名日军的骚扰进攻,毙敌十余名,残敌仓惶逃回小新桥据点。还派出便衣侦察人员破袭京沪铁路,炸毁常州至奔牛间连江桥铁路桥,迫使敌铁路运输一度中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江抗”二团积极打击日伪,使江阴、武进等地日伪坐立不安。1940年1月10日,日军千余人,分十三路向“江抗”二团一营驻地安家舍以北绿城湾合围进攻。战斗从拂晓打响,一营在团长徐绪奎、营长周厚荣、教导员包厚昌指挥下,奋起反击,转战于安家舍、石庄、百丈、魏村等地,激战一天,粉碎了敌人的合围,毙伤敌一部,缴获一部分武器弹药。但盘踞在圩塘的顽保九旅张来顺部竟丧心病狂地惨杀我突围的部分零星人员和伤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抗”二团还派出战地服务团团长张志强以中共武北工委的名义和政治处民运股长王新一起率一部分干部,在澄西,武北一带开展工作,并在安家舍成立了办事处,主任王正。在当地创建了“抗日青年团”,王新任总团长。动员组织广大青年参加抗日活动、参军,支援部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三十人的“抗日青年队”武装。同时建立交通站,沟通茅山、丹北和东路的通信联系。还派出干部在奔牛、小新桥等主要港口、河道设卡收税和开展筹款活动,保障部队供给。此外,还收编澄西周培度部五十余人枪为新兵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0年3月5日,国民党三战区顾祝同、冷欣等积极准备进攻溧阳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此前,“江抗”二团奉命先由团部率二、三营抵达溧阳竹篑桥东旺地区,随后,一营由武北安家舍地区经陵口、吕城间,越京沪铁路封锁线,赶回溧阳竹篑桥一带保卫江南指挥部。于导墅桥附近击退了日军拦截,战斗中二连副连长尹世斌英勇牺牲。顽军见我已有准备,未敢进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着部队进行了战备训练,还在安中里一带粉碎了日军的“扫荡”进攻,保卫了江南指挥部的安全。同时还派四连护送谭震林等一批干部去东路。3月底,“江抗”二团奉命返回武进、江阴一带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由奔牛、吕城间过京沪铁路封锁线抵达澄武交界的石庄镇附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月10日左右,因获悉顾祝同、冷欣又准备进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情报,陈毅急电“江抗”二团速回溧阳作好反击顽固派进攻的准备。“江抗”二团接电后,日夜兼程,分别经常州城东门外和奔牛、吕城间过京沪铁路、运河封锁线,穿越丹、金、武地区,到达溧阳宋行里,投入反顽战备活动。由于我有准备,又一次打破了顽固派的进攻阴谋。部队即就地待战整训,准备第二次“东进”,执行建立苏南东路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溧阳整训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上着重进行“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教育,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制造摩擦,反共反人民的罪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还亲自在全团军人大会上作了《建立东路抗日游击根据地任务》的动员报告,使部队进一步认清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提高了部队素质。同时,军政治部还派出宣传科长冯定、干事吴强等来团帮助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适应斗争形势和任务的需要,部队组织上进行了调整和充实。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政治部确定团政治处改为小团建制,取消各股,改设总支书记和组织、青年、宣教、民运、敌工等干事,派庄鹤声任党的总支书记,石甘棠任团特派员,严平为民运干事,谭肇之为宣传干事,李隆为敌工干事(后为叶枫),周中为青年干事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成立干训队,主要抽调连、排干部离职训练。政治处成立服务团(约二十人),由宣传干事谭肇之兼任团长,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团长朱克靖还派方林来任副团长,下设两个分队,分别由葛平、祝德胜为队长。主要任务是做好部队宣传文化工作和群众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时,加强了营的干部配备。一营营长周厚荣,政委邓曼;二营营长符义山,政委江波;三营营长吴光明,政委包厚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军事训练主要结合作战任务进行三大技术和班排连的战术训练。通过整训,为执行第二次东进创造了条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五、“江抗”二团第二次东进及尔后的北上。</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民党顽固派第一次反共高潮失败后,将磨擦中心由华北移向华中,顾祝同、韩德勤等按照蒋介石的密令,企图截断我华北、华中联系,分割包围,聚歼我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0月3月以后,苏南反共风云日紧,磨擦事件激增,在这新的形势下,中央于5月4日指示新四军“主要发展方向是苏南、苏北广大敌人后方直至海边等数十个县,尤其是长江以北地区”。同时还指出:“在江苏境内,应不顾顾祝同、冷欣、韩德勤等反共分子的批评、限制和压迫,西至南京,东至海边,南至杭州,北至徐州,尽可能迅速地、有步骤、有计划地将一切可能控制的区域控制在我们手中,独立自主地扩大军队,建立政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坚决贯彻中央指示,不失时机地部署兵力向苏南东路和苏北发展。为此,江南指挥部决定“江抗”二团再次东进,扩大和巩固苏南东路地区抗日游击根据地,发展抗日武装力量,相机增援苏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并规定,“江抗”二团抵达东路后,归属谭震林指挥,作为江南抗日救国军的主力。同时还指示,东进途中路经武南时,要协助“打开太滆地区局面并为新四军筹集经费”,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0年5月上旬,“江抗”二团团部率三个营、一个干训队、一个特务连八百余人,从溧阳竹篑桥地区出发,穿过溧武公路经丹、金、武地区,由滆湖北经丫河一带插入坂上、礼嘉桥一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武南、锡西战略地位重要,又正值蚕茧上市之际,日伪在这个地区增设据点、税卡,强化伪政权,大大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抗”二团进入武南后,为了缩小目标和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部队以营为单位展开活动。团部率二营在坂上、礼嘉桥、走马塘一带活动;一营在戴溪桥、新渎桥以北地区活动;三营在南宅、毛家桥、陆抠桥东南一带活动。同时派出一部分干部执行征收茧税和收集情报的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日、伪、顽对“江抗”二团进入武南十分惊慌,他们相互勾结,乘二团立足未稳之际,纠集常州、宜兴,无锡等地日伪军三千余兵力采用伪军守据点,日军打头阵,多层次分路合击的战术,对我疯狂“扫荡”。“江抗”二团一、二、三营和尔后到达接防的新四军二团二营,在团长徐绪奎指挥下,发扬了我军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优良战斗作风,进行了英勇反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半个月中,连续作战十余次,先后在庙桥、坂上、礼嘉桥、走马塘、南码头、康家路等地与日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其中在鸭甲塘、高田上和戴溪桥附近的三次战斗尤为激烈,毙敌百余人,予敌以惨重杀伤,粉碎了日伪的“扫荡”,打开了武南的局面,完成了筹集经费任务。但在反“扫荡”战斗中,我也遭受重大损伤。我一营营长周厚荣,二营营长符义山、六连指导员龚鹏佐、团部青年干事周中、五连指导员王××等百余人英勇牺牲,三营政委包厚昌以下数十人光荣负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6月初,“江抗”二团继续东进,全团先后分两批由横林、洛社间越京沪铁路、运河封锁线到达澄西,稍事休整、补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一营在过京沪铁路、运河封锁线时,由于主要军事干部牺牲后未能及时调整充实,指挥上失误,造成人员和装备的不应有损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6月15日,“江抗”二团五百余人越澄锡公路进入江阴东部。在当地人民的配合下,袭击了勾结日伪、残害人民,驻于长泾附近的“忠救军”澄锡虞政治特派员包汉生的司令部,俘获人枪数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着到达锡北地区张缪舍,与“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副司令何克希率领的二支队胜利会师,并在沙洲桥头附近进行休整,调整组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时,由于武南反“扫荡”战斗减员较多,全团由三个营缩编为一、三两个营。一营缩编为两个连;二营缩编为一个连,改称三营八连,三营缩编为一个连称三营七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配合中共东路特委迅速开辟沙洲工作,还派出团民运股干事孙文敏、二营特派员陈刚,九连指导员蒋敏等十余名军政干部组成工作组负责开辟沙洲工作。陈刚带领一批干部到李善生部,做争取、团结、改造工作;孙文敏、蒋敏分别到沙洲桥头街和江阴城郊石牌一带开展民运工作。在此期间,团委召开扩大会议,总结了武南反“扫荡”战斗的经验教训,讨论部署了部队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6月28日,苏北韩德勤策动李长江部十三个团的兵力围攻驻郭村的新四军挺进纵队。为了粉碎顽军阴谋,实现向苏北发展的战略任务,江南指挥部电令“江抗”二团渡江北上增援。全团从沙洲出发,经澄西直抵丹北渡江,于7月上旬抵达江都吴家桥待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抗”二团抵达吴家桥后,改编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二纵队九团,团长徐绪奎,政委罗维道,参谋长李忠明,政治处主任吕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0年7月下旬,苏北指挥部三个纵队在陈毅、粟裕统率下,东进黄桥地区,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在这一进军中,九团协同其他部队在泰兴姚家岱歼灭阻拦我军的顽常备八旅,接着又在黄桥、古溪歼顽保四旅一部,连克黄桥、古溪等地。此时吕平奉命调新建部队工作,贺国华接任政治处主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月3日,韩顽调集重兵进攻黄桥,九团配合兄弟部队奉命出击顽保安一旅,团长徐绪奎指挥部队于营溪发动猛攻,突破顽军阵地,共歼该旅两个团。徐绪奎不幸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全团指战员深为悲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徐绪奎牺牲后,由李忠明接任团长。9月13、14日又协同兄弟部队攻克姜堰,全歼顽保九旅,粉碎韩顽封锁断我粮源的阴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0月3日,韩顽又调八十九军李守维部等二十六个团共三万余人进攻黄桥。九团又和兄弟部队一起,在陈、粟首长指挥下,打垮了韩顽进攻,取得了黄桥决战的胜利。战斗中三营营长除剑雄英勇牺牲。12月底,还参加了有名的曹甸战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2月,九团改编为新四军一师二旅六团,团长张日清、政委罗维道、参谋长刘史明、政治处主任贺国华。从此,该团又走上了新的征途。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