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苏中军区主力团暨地方团沿革探析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一师/苏中军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直属部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苏中军区特务一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0年7月,郭村保卫战打响后,我党控制的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第三纵队八支队在陈玉生同志率领下,于泰州以南起义,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第八团,8月,调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改称为第七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年10月底,黄桥战役结束后,调入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保安司令部,改编为警卫团,1941年4月,改称为苏北行委会警卫团,1942年,又改为苏中行委会警卫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2年底,新四军第一师成立教导团,一师特务营编为一营,保安队两个连与政卫连编为二营,行委会警卫团编为三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4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苏中军区特务一团,1945年1月,该团随苏中主力部队南下浙西天目山,改编为苏浙军区第三纵队九支队,同年10月,北撤苏中,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八纵队六十八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6年5月,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一师一旅三团,1947年2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十师三十团,1949年2月,改编为23军67师201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苏中军区特务五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黄桥战役结束后,新四军基本掌握了苏中地区,沿长江与里下河一带,仍驻扎着江苏二李、税警团陈泰运部和少数保安旅等非嫡系部队。我军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巩固既得的胜利成果,将更多的力量团结到抗日队伍中来,灵活运用了统一战线政策,在新四军与他们驻地之间建立了缓冲地带,由三方各派一部分部队组建一支新部队</span>在这一地区驻防,通过“外围军”方式来争取国民党军队与地方士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过双方沟通后,最终确定,以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纵队、鲁苏战区苏北游击指挥部第三纵队联合抗日司令部的名义组建“联抗”部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0年10月10日,“联抗”在江苏泰县的曲塘镇成立,黄逸峰担任“联抗”部队司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联抗”成立之初采取的建军模式是,只要同意抗日,余皆不问。其成员来源比较复杂,主要包括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特务营中的一个连,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李明扬部的一个中队,税警团陈泰远部的一个连,国民党江苏省保安一旅薛承宗部的一个连,原国民党泰县曲塘、白米两个区的常备中队,上海、南通、东台等地的一批知识青年和工农群众,以“联抗”部队东南支队的名义招募的100多人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部队成立之初,按照部队到达先后编为四个大队。第一大队由李明扬部来的一个连加上泰县白米区常备中队组成,第二大队由泰县曲塘区常备中队加地方部分参军青年组成,第三大队由保安一旅的一个连为基础组成,第四大队由新四军的一个连为基础组成,后又成立第五大队、特务大队、曲塘大队和独立支队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联抗”成立后,采用了多方共建的模式,导致了它与其他新四军部队迥然不同。其成分较为复杂,实行旧军队的军衔制和薪饷制,较为缺乏政治工作的传统,官兵的政治觉悟较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5月,“联抗”部队奉新四军第一师命令,进入东台横河一带,对部队进行整顿和改编。部队废除了军衔制、薪饷制,改为官兵一致的津贴制,士兵生活条件也有一些改善,对军纪败坏、成分严重不纯者强制解散,对编余人员则适当安排工作,不愿干的遣资礼送或准其请长假另谋出路,并向他们表示,今后如果再来“联抗”仍然欢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9月,新四军军部任命黄逸峰为“联抗”党委书记,归中共苏中军政委员会指导,军事行动接受苏中军区指挥。新四军军部先后派张敬人、卢涛、贺敏学、吴光明等党员到“联抗”工作,充实“联抗”党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3年10月,成功完成潜伏任务的汤(景延)团编入“联抗”,改编为二团,原“联抗”部队改编为一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4年10月,“联抗”部队结束了历史使命,撤销建制,一团改编为苏中军区特务五团,二团调入苏中三分区,改编为紫石县独立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苏中军区特务五团改编为新四军苏中军区新一旅十一团,同年10月,改编为苏中军区独立旅一团,1946年5月,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六师十八旅五十二团,1947年2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十八师五十二团,1949年2月,改编为24军72师214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十八旅/苏中一分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十八旅五十二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9年10月中旬,江抗主力西撤后,杨浩庐率领陈岳章,张梦董、章铁民返回苏常地区坚持斗争。杨浩庐等回到苏常地区后,先后找到了在后方医院养病已经痊愈的原江抗五路参谋长夏光、江南特委代理书记张英,以及李建模、翁迪民、任天石、薛惠民、蔡悲鸿等人。向他们传达了上级的指示,分析了当时苏南地区的形势,讨论了在苏常地区坚持武装斗争的计划,决定立即成立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重建江抗部队(简称新江抗),目标是将部队发展到1个加强营,即4个连的武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江抗东路司令部成立后,将后方医院痊愈的10余名干部战士,先计划组建一个班,至11月中下旬,扩编成立特务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2月,又动员未随江抗西撤的殷玉如,把埋藏起来的4挺机枪、几十条步枪取出来,继续开展抗日活动。因殷玉如手下枪多人少,又从特务连中抽出1个排,不带武器充实该部,仍以江抗独立二大队的名义,在何市地区活动。大队长仍为殷玉如。同时,常熟民抗又输送到新江抗1个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0年2月,太仓国民党江苏省保安第四团王士兰部被日军击溃,该部三营副营长郭曦晨在新江抗的帮助下,收容了近100人枪,转移到常熟的何市一带,仍以保四团名义和新江抗一起行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0年4月,谭震林来到苏南东路后,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将江南抗日义勇军改为江南抗日救国军(仍简称新江抗)。将新江抗下辖的4个连,改编为新江抗第二支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0年8月,抽调第二支队一部为基础,与江阴地区“民抗”常备队,合编组建第六支队。澄西、丹北地区的地方武装上升改编为第七支队。11月,新江抗在指挥部与支队之间,增设纵队,第二、六支队合编组建第二纵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3月,第二纵队与第七支队,合编为新四军第六师十八旅五十二团,下辖三个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3月下旬,三营编入十八旅五十一团,7月,二营开赴苏南路西、锡南地区,参加“反清乡”战斗(该营后于苏南“反清乡”战斗中,基本丧失殆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9月,五十二团、五十三团先期渡江北上,五十三团一营调入五十二团编为三营。五十二团下辖一、三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41年年底,五十二团挺进江高宝,担负开辟江都地区的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2年11月,苏中军区主力地方化,五十二团三营下放江都地区,组建江都独立团,五十四团一、三营编入五十二团,改编为二、三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3年2月,五十二团三营,下放充实高宝独立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该团改编为苏中军区教导旅一团,11月,改编为新四军第一纵队二旅四团,1946年1月,改称为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二旅四团,1947年2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二师四团,1949年2月,改编为20军59师175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十八旅五十三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9年11月,江抗西撤后,常熟的李建模、任天石、薛惠民和他们领导的“民抗”都留在了原地区。“民抗”总部警卫班有10余人,常备队有30余人,枪倒有200条左右。由于“民抗”力量比较单薄,当地的国民党游杂部队和土匪武装总是蠢蠢欲动,逐步向“民抗”地区蚕食,于是“民抗”把警卫班和常备队合在一起组建了一个连,打击敌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江抗成立后,常熟“民抗”加强活动,扩充力量,把塘南、塘北等常备队上升,组建了第一连,由新江抗帮助训练,并于1940年初编入新江抗序列。之后,又在常备队、自卫队发展的基础上,陆续上升,至1940年3月,组建了第二连、第三连和一个教导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0年4月,常熟“民抗”的三个连,改编为新江抗第一支队,8月,又将苏常地区的“民抗”常备队,编为新江抗第五支队,11月,一、五支队合编为新江抗第一纵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3月,第一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六师十八旅五十三团,下辖两个营。9月,五十三团渡江北上后,一、二营分别编入五十二团、五十四团,该团建制撤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十八旅五十四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0年6月,以东塘市常备队为基础,和嘉定吕炳奎部、昆山陶一球部,合编组建新江抗第三支队,之后,又从上海动员了一批青年学生、工人补充第三支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0年8月,又以无锡陈凤威部独立大队为基础,和锡南地方游击队合编组建第四支队。11月,三、四支队合编为新江抗第三纵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3月,第三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六师十八旅五十四团,下辖两个营。9月,五十四团渡江北上后,五十三团二营编入该团为三营,该团下辖两个营(该团原二营苏南反“清乡”战斗,损失较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底,挺进江高宝地区,担负开辟高邮、宝应地区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2年11月,苏中军区主力地方化,五十四团一、三营编入五十二团(三营一部编入高宝独立团),建制撤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江都独立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41年5月,张孤梅率领一旅二团的两个连,挺进江都地区,对外称江都自卫团,执行开辟新区的任务。6月,谢友才率领一旅三团的一个连,与江都自卫团,合编组建江高独立团。该团对外号称两个营,谢友才部一个连为一营,张孤梅部两个连为三营。同年12月,江高独立团归建一</span>旅,改编为一旅三团(该团为后来编入泰东警卫团的一旅三团,区别于1941年2月陈宗宝部改编的一旅三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2年10月,苏中军区主力地方化,五十二团三营的七、八两个连和江都独立营合编,分别组建了江都独立团、邗东警卫团,1943年4月,两团合并为江都独立团,下辖四个步兵连、一个警卫连。1944年5月,部队扩大发展到两个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该团改编为苏中军区教导旅二团,同年11月,改编为新四军第一纵队二旅五团。1946年1月,改称为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二旅五团,同年11月,该团撤销建制,余部编入二旅六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高邮独立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2年11月,苏中军区主力地方化,十八旅五十四团三营两个连与地方武装,合编组建高宝独立团,活动于高邮、宝应两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3年2月,五十二团三营下放充实高宝独立团,同年8月,宝应县总队组建,该团改称高邮独立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该团与苏中一分区特务营合编,组建苏中一分区特务二团。9月,改编为苏中军区新二旅五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6年4月,编入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仍称五团,5月调入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改称八十九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7年2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十二纵队三十旅八十九团,3月,调入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仍称八十九团,5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三十二旅九十五团。1949年2月,改编为29军86师257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高宝独立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3年11月,以宝应县总队为基础,扩编组建宝应县独立团,1944年底,该团主力与高邮独立团一部,合编组建高宝独立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4月,改编为苏浙军区第四纵队十二支队,随主力部队南下天目山,1945年11月,改编为新四军第一纵队一旅三团,1946年1月,改称为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一旅三团,11月,该团撤销建制,余部编入一旅二团。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