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除夕夜包饺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满满的温馨</b></p><p class="ql-block"> 我小的时候,三十下晚包饺子,既是过年的一道重要仪式,更是一家人团团圆圆难得的温馨。过年期间,能吃上几顿饺子,那要看各家日子过得好赖。不管怎么说,除夕之夜包饺子、吃饺子,那都是“天经地义”的。 </p><p class="ql-block"> 我家的习惯是,这一次就要包够两顿吃的饺子,除夕晚上加上初一的早晨,都要吃饺子。那年头没有绞肉机,剁饺馅这道最艰苦的劳动,都是母亲承担。剁馅、活馅、擀饼,那是母亲的“拿手戏”,可以说,母亲做吃的是把好手,只可惜,那年头,她会做吃的,却没有米和面,她会做穿的,却没有布和棉。包饺子擀饼,母亲一次就能擀出两个饼,一个人擀饼,就能供上全家六七个人包。父亲虽然从不做家务,除夕夜的包饺子,他基本上都是要上阵的。我这个人从小就“好事儿”,什么事儿都“重在参和”,包饺子,更是属穆桂英的——阵阵少不下。不过,我包出来的饺子,不光“形象”是最“丑漏”的,还十有八九是要“露馅儿”的,母亲煮出来的饺子,凡是碎了的基本都是我包的。不管怎么说,我还是由此获得了“存在感”。等吃饺子的时候,所有破碎的饺子一定都是我包的,为了给足我的“面子”,更是为了哄我高兴,母亲总是拣破的吃。我就更得捧自己“臭脚”了,所有破碎的饺子,也就都被我们娘俩包了。那个年代,说是包肉馅饺子,其实还是肉少菜多。人们习惯说:“饺子好吃不在褶上”,我想其中之意,就是说还要看饺馅里的肉有多少。吃饺子的时候,谁要是吃到一个“肉蛋儿”,那简直高兴得不得了。所谓“肉蛋儿”,不过就是剁馅的时候,出现了“连筋倒”。看到孩子们喜欢“肉蛋儿”,母亲就故意多剁出几个“连筋倒”,让孩子们得到更多的惊喜,吃到更多的“实惠”。除夕夜的饺子,还要专门包进去一两个二分钱的硬币、一块糖块,谁要是吃到硬币,就说明有福,谁要是吃到糖块,就证明嘴甜。吃到硬币、糖块虽然都是“撞大运”,我那个时候吃到硬币的几率确实比家里别的人要高得多,所以我就一直自信自己是个有福之人。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能吃上一顿饺子,简直是太幸福了。还有就是那时候的饺子不知怎么那样香,好像吃了一顿饺子,两三天嘴都是香的、心里都是美的,现在才知道,那不过就是“物以稀为贵”。</p><p class="ql-block"> 我还记得,除夕夜的饺子熟了,首先必须是给老祖宗上贡。除此之外,母亲煮饺子的时候,总是故意往灰堆里扔两个饺子,是啥意思当时也不敢问,后来才知道,那是送给“土地佬”的,希望“土地佬”能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日子过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p> <p class="ql-block"> 我时常在想,过去吃顿饺子,是那样的“稀有”,现如今,饺子已经变成了寻常百姓的家常便饭。可正如朋友们所说的“如今的饺子,怎么就吃不出来过去的味儿了呢?”对此,我是深有同感,不管街里不断推出来的“东方饺子”、“喜家德饺子”。按说,今天的饺子,各种肉馅应有尽有,有的还满是肉馅,可怎么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我以为,是差在“两情”上:当年的饺子所以吃着香,甚至是越吃越香,关键是那个时候有份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好心情;还有跟父母亲、兄弟姐妹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那份真挚的感情。《母亲》那首歌中唱到:“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如今,有了“三鲜馅”,却没有了母亲“给你包”,吃起来那“三鲜馅”完全变得无滋无味。正因为如此,每当听到“三鲜馅”的歌、吃到“三鲜馅”的饺子,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思念、动情的泪水。只可惜,今天的泪水不再是“有人给你擦”,只能是任其流淌……由此,也就更加怀念当年“除夕夜”那顿饺子,更加怀念那个时候那份永远难忘的亲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