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晓阳(原创)</p><p class="ql-block">图:取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掼蛋”是时下流行的扑克牌的一种新玩法。一开始,“ 掼蛋”是哪两个字,我一直没弄明白,问了几个人,也不太清楚。查汉语词典:“掼” 有扔的意思,并举例“扔手榴弹”, 由此想到既然这种玩法炸弹较多, “弹”也应该是炸弹的“弹”,而不应该是元旦的“旦”或鸡蛋的“蛋”, 所以主观判断用“掼弹”这两个字应该是没错的。近日上网才知道还是应该用鸡蛋的“蛋”。</p><p class="ql-block"> 据说“掼蛋”是江苏淮安一位下岗女工发明的,她把“升级”、“斗地主”、“跑得快”等扑克牌的诸多玩法,甚至打麻将的一些规则融于一体,因而增加了复杂性和趣味性。后来,这项发明被人再包装“网推”,使这种玩法迅速流行于世。</p> <p class="ql-block"> “掼蛋”通常用两副扑克牌四个人打对家,讲究的是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对于手中27 张牌如何搭配排列组合,是对一个人智商谋略的检验和锻炼。如四张以上一样数字的牌,可以配成“ 炸弹”;五张同花顺可以配成“火箭”;还可以搭配出“三带两”、“三连对”等。特别是所升级数的那两张“红桃主牌”,可以任意搭配成为你所需要的“杀手锏”, 是玩家心仪的“红心公主”。费尽心机排兵布阵的目的是尽量减少手中的闲牌,率先将牌“走”完,争得“头游”。</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值得注意的是,静态组合加动态变化才是取胜之道,事先的排兵布阵在“战斗”打响后,不可拘泥不变死板教条,应根据对手出牌情况,趋利避害, 灵活调整,重新组合,既能扬长避短扼制“敌方”,又能为己方“搭桥”、“借光”、“让路”,既能打住上家, 防住下家,当好“ 守门员”,又能力争使牌势按照自己的思路运行。有时为了顾全大局让己方对家胜出,不惜”拆了飞机卖零件“,甘愿牺牲奉献。总之,不能只图个人一时痛快,单打独斗,“狂轰滥炸”,弄得手里剩下许多闲牌出不去,被抓了“板游”(最后一名的意思)不说,还得“进贡”。</p><p class="ql-block"> “掼蛋”从“2 ”起步,升级到“A ”, 打赢后算一局胜利。打“A”时若是连续三次被对手击败,三“A”不过, 便要退回到“2”。这很让人憋气郁闷,有的输家就会自嘲说:“辛辛苦苦几十年,一下回到解放前</p> <p class="ql-block"> 由于“掼蛋”的上述特性,往往“战斗”会十分激烈,常常出现出错了牌或违反规则的情况发生,遇上性格急躁,说话直率的人往往会引发纷争。特别是有些“牌风”不正的人,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赢了得意忘形,吹嘘自己牌出的好,输了则急赤白脸,埋怨队友不配合、不给力,怪对手不规矩。更有那专门气人的,像相声《下棋》中描绘的那样, 一边出牌一边学着日本电影《追捕》中杜丘驾驶飞机时的插曲,怪声怪调地唱:“咪唻啦——,啦叨咪嗦啦嗦发——,弹没啦——,你的弹没有啦——。” 直搅得别人心烦意乱,又出错牌。本来是休闲娱乐、益智养性的活动, 却弄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p> <p class="ql-block"> 古时候没有扑克牌,更不会有“掼蛋”,休闲娱乐主要是下棋。古人下棋讲究两句话:一是要有”征诛“精神,二是”胜局能输始是棋“。前一句是勉励人们打牌时要要像出征讨伐那样集中精力,认真对待; 后一句则是告诉人们:要有器量,下棋重在过程的愉悦享受,对结局的输赢不必太认真、太执着,该胜的都可以输,那是何等的器量。据说, 曾国藩在每天饭后,总下一局棋,叫“养心棋”,他的器量就是这样养成的。这种说法是否准确,我不知道, 但他能利用各种时机,哪怕是在玩耍娱乐时也有意识地修身养性,锻炼自己器量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p> <p class="ql-block"> 春节就要到了,愿大家在休闲娱乐中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健健康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