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观地术

道学文化

<p class="ql-block">​ 传统寻龙点穴,其实源于看地技术,但是更多是美学  地理风水,就是寻找一块风水好的地方下葬,自上古时期,到宋朝末期,基本上没有寻龙点穴的技术,就连汉、唐、宋等皇家陵墓,王公贵族的陵墓,都没有寻龙点穴的特征,仅仅是凭借经验和慧眼,卜选宝地下葬。  明朝初期,寻龙点穴技术,因为其强大的美学思想,开始流行开来。但是大量的风水实践者,在现实中发现,非常完美的寻龙点穴,多数就是不发家,这样的案例,山里比比皆是。以至于明朝后期,清朝中后期,一些腐儒开始转向罗盘技术,出现大量的理气技术,试图解释这个缺陷,他们认为峦头再好,没有理气配合,是不行的。可惜这些理气技术,因为多数都需要一个精准测量数据,以至于从源头就站不住脚根。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然界是模糊的,一般不存在精准的点或者线,即使个别案例存在,人的操作眼力是有三五度的误差的。所以这些测量的理气数据,就是靠蒙人,一个人一个数据,一个人一个眼力。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加上严格按照寻龙点穴技术,一座山没有几个可以下葬的地方,所以民间老人下葬, 基本还是使用看地技术。看地技术是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技术,最兴盛的时期是上古时期、夏商周、汉唐宋等时代。民间老百姓,因为无力寻龙点穴,只能在住宅附近寻找宝地下葬,所以自古以来,看地技术,一直保留了下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上,主要使用看地技术的名家,有先秦的鬼谷子,东晋的郭璞、管辂,唐朝的李淳风、袁天罡、浮屠泓,宋朝的麻衣道人、陈抟,明朝的刘伯温等。但是看地技术,远不如美学的寻龙点穴来得激动人心,所以另外还有一批人,比如卜则巍、杨筠松、赖布衣、蔡元定等等,四处鼓吹寻龙点穴技术。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地藏拙,地气隐蔽,一般不会显露出神奇的峦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流传的寻龙点穴技术,是看地技术演变过来的,所以其中有三成技术,有重要价值。其他七成,基本都是美学思想,是他们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编造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统寻龙点穴看风水,好比看人。谁长得帅,长得英俊消砂,走路呼呼带风,说话很夸张,眼睛睁得大大的,巧舌如簧,说话端着架子,走路迈着八字,头发光亮光亮的。他们以为,这些漂亮的人,就是真正的人才。现实中可不是这样,这些人,一般要么是精神病,要么就是演戏的。真正的人才,是神情内敛的,眼中藏神,外表朴素的人。地理也是如此,真正的宝地,常常地气内敛,外形朴素,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最近五百年来, 最为兴旺繁华的地方,是北上广深,江浙水网平原地带,绝对不是江西、广西那些深山地带。这些地方严重不合寻龙点穴明师的口味。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乎所有的皇家发迹之地,自古皇家发迹之地,均不是寻龙点穴技术,而是凭借智慧和眼力的观地技术弄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朝的刘邦,发迹在江苏省徐州市丰县,是华北大平原地方,附近大量沼泽。  唐朝李渊,发迹在大城市长安,关中平原。  宋朝的赵匡胤,发迹自河北涿州一带,是华北大平原。  元朝的成吉思汗,发迹自蒙古的漠北斡难河,是漠北的荒原之上。  金朝的完颜阿骨打,发迹自会宁府会宁县,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花江附近的松嫩平原。  明朝的朱元璋,发迹自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大平原位置。  清朝的努尔哈赤,发迹自建州左卫苏克素护河部赫图阿拉城,今辽宁抚顺新宾县,属于东北的丘陵地带。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大富贵的出现,周围百公里之内,就凭空带起来,几百上千个王侯将相的家族。  地脉的兴旺,地气的兴旺,常常没有明显而神奇的峦头,常常是隐藏而深邃之地。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那些喜欢寻龙点穴的明师,基本都是迁居到深山老林里面,决策严重失误,以至于现在全家后人多数都是穷苦人,非常可惜、可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