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逐影】忆民俗红岩春节盛景

空谷幽兰(拒私聊)

<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巴山红岩过年,七八九十年代四川老家(恩阳双胜红岩村)的春节,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民俗长卷,历经岁月流转,在记忆里依旧鲜活生动,散发着令人沉醉的独特韵味。</p> <p class="ql-block">  冬至刚过,村子便被年味萦绕。 扫房子杀年猪,杀年猪是一场热闹且充满仪式感的大事。男人们手起刀落,猪血喷涌而出,流入备好的盆中。女人们则着手准备制作血圆子,将猪血与新鲜豆腐、剁碎的肉馅巧妙融合,撒上盐巴、花椒等香料等调料搅拌均匀,随后团成圆润饱满的血圆子,整齐置于竹匾上晾晒风干。</p><p class="ql-block"> 年猪的肉被仔细分割成块,开启了变身腊肉与腊肠的奇妙之旅。主妇们围坐在一起,将盐、花椒等调料均匀涂抹在肉块上,放入大桶腌制。一星期后腌好的肉被取出。这时,大家会选用晒至微干的棕树叶,轻轻拧一拧,使其更具韧性,然后用它将肉一块块穿起,挂在屋檐下晾晒。制作腊肠时,将调好味的碎肉灌进肠衣后,人们会把棕树叶撕成细丝,用纤细的棕丝将腊肠一节节绑紧,同样挂在屋檐下。经晾晒与松柏树枝、锯末熏制后,血圆子、腊肉和腊肠变得色泽红亮、香气四溢,紧实而富有嚼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三送灶神升天在四川民俗中,腊月二十三送灶神上天是很重要的传统习俗。这一天被人们认为灶神会在平日里记录下一家人的善恶行为,到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灶神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为了让灶神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人们会在灶台上供奉瓜粿糖等甜食。糖又甜又粘,一是用甜蜜的供品讨好灶神,二是粘住灶神的嘴,让他在玉帝面前只说好事,或者少说话。在供奉时,人们会点上香烛,举行简单的仪式来恭送灶神。这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希望新的一年阖家平安、顺遂如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厨房里,碱水馍馍(米豆腐)散发着质朴的香气,米糕俗称甜粿散发出诱人的香甜,自家做的豆干方方正正,豆香扑鼻。魔芋,老家俗称 灰菜,是每家必备食材。它可切成薄片与酸菜同炒,酸辣开胃;也能与排骨一同炖煮,吸饱肉香后软糯入味。腊月二十七八炸酥肉、炒瓜子花生,大人们熟练地杀鱼去皮、宰鸡、煺毛、清洗,鸡肉或用来炖煮滋补的靓汤,或精心红烧成年饭的硬菜。</p> <p class="ql-block">  大年三十,女人们天未亮便忙碌起来。她们精心烹制上坟用的大方肉,将挑选好的猪肉切成规整方块,放入锅中,加多种香料慢火细炖,直至肉质酥软、香气扑鼻。捞出后,放入盘中,点缀翠绿葱花,一份饱含敬意的祭品就此完成。此外,还准备好香醇美酒、新鲜水果,一一装入竹篮。随后,又赶忙投入到家中午饭的准备工作中。</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家中男主人带着儿子们,以及未结婚且家中无需帮忙的女孩子,神情庄重地前往祖坟。一路上,孩子们学着大人模样,背篓装满祭品手提篮子,安静跟随。到达坟前,男人们将大方肉等祭品整齐摆放在墓碑前,点燃香烛,袅袅香烟升腾,仿佛搭建起阴阳两界的桥梁。接着,在坟前空地铺好鞭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瞬间打破山间宁静,寄托着对祖先的敬意与思念。鞭炮声停,点燃黄纸(纸钱),相信祖先能收到这份心意。大家虔诚跪地磕头、作揖,看着其化为灰烬,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新一年顺遂如意。</p><p class="ql-block"> 祭祀结束,众人回到家中,午饭已然就绪。开饭前,父亲用竹竿挑起一挂长长的鞭炮,随着鞭炮炸响,红色纸屑如雪花般飘落,空气中弥漫着充满年味的硝烟味。父亲领着一家老小为祖先点香,围着堂屋正中墙边为祖先撒酒敬杯,一家人虔诚作揖祭祖才算完成。入座在母亲为大家准备丰盛菜肴的桌前,欢声笑语,共享天伦之乐。全家三十晚上守夜到凌晨,子时,父母会去水井挑新年的第一桶“金”水,时间越准越寓意来年财源广进。小孩子多半早早睡觉,为新年做准备呢!</p><p class="ql-block"> 初一【不出(村)门,不扫地,初二谢媒人,走亲访友】清晨,天还未完全透亮,清脆的鞭炮声便在村子里此起彼伏,唤醒了沉睡的村庄。孩子们迫不及待穿上新衣,跑出家门,感受新年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村子大队承载着无数温暖回忆。小学那半圆形舞台,(我曾经在那里入的少先队员,为村民表演过节目)是春节期间最为热闹的核心地标。舞台由石头精心垒砌,石柱排列整齐,纹路自然美观,尽显工匠精湛手艺与独特匠心。唱川剧时,开表彰大会时舞台上方,悬挂着两组特别的幕布,颜色多为红、绿、黄,依据剧情需要切换。喜庆场景,红色幕布对拉展开报幕,如热烈红毯;宁静风光,绿色幕布登场,仿佛将观众带入自然怀抱;庄重氛围,则换上金黄幕布,尽显威严华丽。</p><p class="ql-block"> 村里初一至初七八,这里是川剧的舞台,也是待亲访友的好去出。大人们带着小板凳早早落座,上衣口袋装满花生和瓜子,一边专注看戏,一边熟练嗑着瓜子,还不时与旁人低声交流剧情,地上很快便落了一小堆瓜子壳。孩子们如欢快的小鹿,在人群中嬉笑奔跑,口袋里装满花花绿绿包装的糖果,时不时掏出一颗塞进嘴里,甜蜜滋味在味蕾绽放。操场一角,小贩支着摊子卖甘蔗,一捆捆甘蔗摆放整齐,摊主手脚麻利地挂去外皮露出竖条纹,撕去外皮清甜多汁的茎肉,孩子们举着甘蔗边啃边跑,甘蔗汁顺着嘴角流下也不在意,为现场增添不少活力。演员(党哥也堂哥尹生)们身着华服粉墨登场,灵动双眼顾盼生辉,高亢唱腔划破长空,婉转处如潺潺溪流,激昂时似滚滚雷鸣,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引得台下叫好声、掌声不断。</p><p class="ql-block"> 放电影场地在学校四合院外操场。操场宽敞开阔,四周高大的梧桐树如忠诚卫士。夏日,梧桐与祈木树、竹林枝繁叶茂,为这里洒下大片清香。春节放电影的夜晚,月光轻柔洒在梧桐树枝桠上,地上树影斑驳,宛如天然水墨画。操场正前方,白色幕布高高拉起,似神秘荧幕,吸引全村男女老少。夜幕降临,繁星闪烁,放映机射出光束,将精彩画面投射在幕布上。孩子们为抢最佳观影位,早早守在那儿,伸长脖子像等待喂食的雏鸟。大人们或坐或站,嗑着瓜子沉浸在电影情节里,幽默桥段引得大家哄堂大笑,笑声在夜空中回荡,惊飞树上栖息的鸟儿。回家时手持竹筒火把宛如火蛇照亮各自回家的路,大人小孩一路谈笑风生、意犹未尽、继续叙说着各自喜欢的桥段。</p><p class="ql-block">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村子里有耍龙灯上门拜年的活动。锣鼓喧天热闹,龙灯队约有二十来个人分东西两组,村头到村尾走遍每家每户拜年。打头的是经验丰富的老者,手持长长的竹竿,举着明亮的菱形灯笼为队伍指引方向。每到一户人家,主人家会在门口摆好阵,如、蒜、烟酒、蔬菜、大扫把等物品出灯谜考验灯笼队。若猜对,主人家喜笑颜开,热情迎进院子,奉上茶水和点心;若猜错,大家也不恼,哈哈一笑,灯笼队继续前往下一家。</p> <p class="ql-block">  正月十四拷(敲)瓜瓢,到这晚大人带着小孩手持盆、瓢敲打嘴里念叨“<span style="font-size:18px;">十四拷瓜瓢,拷得老鼠不长毛,十四夜拷墙角(jio)拷得老鼠遍地落</span>”至今还没忘呢!</p><p class="ql-block"> 正月里有很多驱邪祈福的仪式。通过敲打来发出声响。人们认为这种声响可以驱赶耗子(老鼠)。“耗子不长毛”或许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表达一种愿望,即希望老鼠不再繁衍(不长毛可以理解为无法正常生存、繁殖),减少老鼠对粮食等生活物资的损害,从而保佑新的一年庄稼丰收、生活顺遂。他还是迎灶神的一天。</p> <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是春节的又一高潮。收龙灯,锣鼓喧天热闹非凡,(70年代有个专业耍龙队伍,我二爹是鼓乐队的)大人们的耍龙队伍,在大队周边游走一圈,两条巨龙在夜幕降临到操场上翻腾舞动,孩子们跟在队前或后面穿梭奔跑,如快乐小精灵。龙嘴大张,龙须飘动,栩栩如生。中间舞球人手持缠着红布的火球快速舞动,火球不时喷出耀眼火花,如流星四散飞溅。两条巨龙追着火球轨迹,时而跃起,时而盘旋,恰似二龙戏珠,耍龙头的是个体力活,带动全身血液沸腾全场,引得围观群众阵阵喝彩,将春节欢乐氛围推向顶点。 </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六巴中特有的非遗文化节,十六登高是我们那里的一个重要节日,登高望远新年期盼与愿望就能实现。人们头插柏芽登高,也就该踏上新征程带着新希望出发!</p> <p class="ql-block">  在四川巴中的正月十六登山活动很有意义呢。这和重阳节登高虽然时间不同,但寓意有相似之处,都是对生活节节高、向上进取这种美好愿景的一种寄托。这种地方习俗展现了当地人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让大家在登山的过程中增进感情,感受当地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如今,身处异地他乡北方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城市灯光秀虽绚丽,却总觉得少了记忆中的烟火气。没了鞭炮的喧闹,没了乡村春节的质朴,年味似乎淡了许多。但每当回忆起红岩村的春节,川剧的唱腔、电影的光影、烟花爆竹的绚烂,依旧清晰浮现。那浓浓的年味,如同陈酿的美酒,在岁月沉淀下愈发醇厚,令人回味悠长,不仅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更是对故乡、对童年那份难以割舍的眷恋。 </p> <p class="ql-block">  【 巴中正月十六登高节主要是为了纪念章怀太子李贤。唐永隆元年八月,武则天贬章怀太子李贤为庶人到巴中,他常常在正月十六登临南龛山、望王山,北望长安,祈求回到亲人身边,百姓感念太子重农垦、恤民情,相邀尾随陪行登山,久之成俗。</p><p class="ql-block"> 此外,关于登高节的由来还有伏羲生日说等其他说法,相传农历正月十六日为伏羲生日,巴人在这一天自发游山祭奠,祈求全家人幸福安康、新年好运气,但目前主流说法还是与纪念李贤有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