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陆巷

月下笛声

<p class="ql-block">  陆巷,是六条巷子,古(固)西、旗杆、姜家、韩家、文宁、康庄。陆巷也是古村的名字,在太湖东山,含山嵩峰山麓,紫石街为古村主街,六条巷子一头连紫石街,另一头向山麓延伸,然后成上山小道。我走在这些寂寂无声的小道上,两边的山坡上长满了枇杷树,现在已经硕果累累,还有二十来天就会变成金黄的熟果,那时或许会有摘果人和商贩们带来喧闹。</p><p class="ql-block"> 不仅这些巷尾是寂静的,整条巷子都是寂静的。这些巷子两侧多高墙深院。村民告诉我,古村曾经有72个堂,所谓堂,就是大宅院,现在尚存十多个。这些堂当年都曾煊赫过,車水马龙,高朋满座。但这些景像早已消失于历史,即使如文宁巷里的惠和堂,明代王鏊的宰相府,虽然王家后裔众多,但此处现在只作展示参观之用,我几次经过这里,都大门紧闭,阒无人迹。宰相府旁边还有一个大宅粹和堂,爬山虎满墙,磚雕门楼精致异常,但弄堂水泥路面布满了青苔,墙内一片破败。粹和堂是叶家于清代建造,现在人去楼空,昔日华堂高屋现今破若柴间,令人唏嘘。</p> <p class="ql-block">  走出这些巷子,回到紫石街。紫石街有紫色石条铺筑,最引人注目的是三个跨街碑坊,青瓦盖顶,重檐翘角,碑体红木金字,分别写着“会元”、“解元”、“探花”,碑体安装在巨大的六梭青石柱上。这些碑坊显示了王鏊官至宰相的荣耀;同时也表明,这些街巷格局和尺度,明代已经定型。村民告诉我,只有青石柱是原物,其余是近年复原,原碑毁于文革。解元碑坊下面,有两家陆巷白玉方糕店,出售各种馅料的方糕和猪油红枣糕,早上早早开门,傍晚关门,等待偶尔路过的行人。</p> <p class="ql-block">  我入住的怀德堂觉庐人文民宿就在紫石街的中段,是古村的核心地段。我一早一晚去紫石街和六条巷子走过,不过晚上不去走六条巷子,因为虽然紫石街上没有路灯,还有几个小店门口亮着微弱的灯光。小巷子里白天走走也令人发怵,晚上伸手不见五指,会让人莫名恐怖。</p><p class="ql-block"> 早上七点不到,紫石街上几乎没有行人,碑坊附近有一个迷你民国菜场,只有一个鱼摊和几个蔬菜摊。我走出紫石街后往回走,七点刚过,菜场已经收摊,只有一个阿姨在扫拢菜叶和垃圾。我问她什么时候出摊,为什么就收摊了。她说:四点半出摊。农村啊,捉鱼的下湖,种田的下田,都早早出门啦!一语惊醒梦中人,这里是农村,日出而作,日入而歇,没啥好奇怪的。</p> <p class="ql-block">  不过我对这里是“农村”感到奇怪。宋建炎三年宋室南渡,翁、王、叶、陆等诸姓将领携家眷在此落脚,始有六巷村,他们应该有朝廷俸禄,难道还要种田谋生吗?但这是现代人的想法,当时可能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 一直到明代成化年间,王家出了个后代名王鏊,他是莫厘王氏第十世,年轻时“体干纤弱而内蕴精明,举止静重……”他书读得好,二十多岁时在村口寒谷渡乘船离开陆巷参加会考,连中会元、解元、探花,后官拜宰相。时人评价“公为人敦悃靖谥,于世寡与而能以道自胜……虽势利在前不为屈拆,植志高明,下视流俗莫有当其意者,与人处不为翕翕热,而默然之间意已独至。”他是一个为人正直、意志坚强而少言安静之人。六十岁时辞官回归故里,优游林泉,以文学自适。王鏊族人和后代不少仍在陆巷,耕读传家,亦农亦仕,身居乡间,在朝为官。明清两代,王氏后人中出状元1人,探花1人,进士11人,举人46人。如果他们恪守祖训,一定也是忠厚勤勉,政声斐然。虽然这些人不会都出生于陆巷,但陆巷是他们的祖地,如果身在异地他乡,寻根就会到陆巷,或者陆氏后人相聚,就会使这个寂静的湖畔古村热闹一阵。</p> <p class="ql-block">  但大部分的时间,这个古村是安静的,或者是太过安静了。村民告诉我,五六年之前,这里天天没啥人。近年开发旅游,节假日人会多点,特别是紫石街上有时人会多到拥挤。虽然如此,但那些大宅院依然在败坏,即使在紫石街的中段,怀德堂对面有座大宅也是墙塌壁倒。相邻的一个大宅院,油亮的木大门里,新屋焕然,院内盆花正艳,显然是新居,但多数时候大门紧闭。村民告诉我,新屋主人做生意发了财,是近年新建的住宅,不过称不上堂。旧屋已经空关多年,不知如何是好。</p> <p class="ql-block">  或许王鏊的邻居和后人还是愿意这里安静如昨,或许他们也在企盼能有昔日的辉煌。这两者现在已经难以兼得,那么,什么才是陆巷古村理想的状态呢?</p><p class="ql-block"> 2021年4月23日于怀德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