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繁华都市上海的心脏地带,上海博物馆静静伫立,宛如一座守护历史的堡垒。馆内的青铜器展,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引领着每一位参观者走进古老而神秘的青铜时代。</p> <p class="ql-block"> 踏入青铜器展厅,仿佛踏入了一个青铜铸就的世界。灯光柔和地洒在一件件器物上,将它们身上岁月的痕迹清晰地映照出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件件青铜器或高大雄伟,或小巧精致,每一件都仿佛在低声诉说着自己的前世今生。眼前的一切,瞬间将人拉回到那个遥远而神秘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乳钉纹管流爵</p><p class="ql-block"> 夏晚期(公元前18世纪一前16世纪)</p> <p class="ql-block"> 连珠纹斝</p><p class="ql-block"> 夏晚期(公元前18世纪一前16世纪)</p><p class="ql-block"> 诞生于夏晚期,是中国古代青铜酒器。其造型独特,口沿处长有两个伞状柱,腹部一侧设扁平状鋬,下承三个三棱锥形足。</p><p class="ql-block"> 在装饰上,连珠纹斝采用了连珠纹作为主要纹饰。连珠纹由紧密排列的小圆圈组成,常以单排或多排形式出现在器物颈部、腹部等位置。</p><p class="ql-block"> 这件器物不仅反映出当时高超的青铜铸造水平,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酒文化及社会礼仪制度提供了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鼎方彝</p><p class="ql-block">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一前11世纪初)</p><p class="ql-block">鼎方彝是商晚期极具代表性的盛酒器,造型融合了鼎和方彝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鼎方彝反映了商晚期青铜铸造的高超技艺,对研究当时的礼仪制度、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父戊方彝</p><p class="ql-block">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一前11世纪初)</p><p class="ql-block">三千多年前,在那个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时代,铸造这样一件精美的青铜器,不知凝聚了多少工匠的心血与智慧。从矿石的开采、冶炼,到模具的制作、浇铸,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无比的耐心与精湛的技艺。</p><p class="ql-block">这件父戊方彝,或许曾被摆放在庄严的祭祀场所,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追思与敬意;或许曾是贵族们彰显身份与地位的重器,见证着权力与荣耀的传承。它在历史的长河中辗转流离,历经无数次的战火与动荡,却始终顽强地保存了下来,成为我们了解商晚期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戉箙卣</p><p class="ql-block">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一前11世纪初)</p><p class="ql-block">戉箙卣独特的造型夺人眼球。整体呈椭圆形,犹如一颗饱满的果实,给人以圆润而稳重之感。卣体上的提梁设计精妙绝伦,恰似一道优美的弧线横跨在卣身之上,既方便了器物的搬运,又增添了几分灵动之美。提梁两端装饰着兽首,其双目圆睁,獠牙外露,仿佛在守护着卣内的神秘之物,威严中又带着一丝神秘的威慑力。</p> <p class="ql-block">豕卣</p><p class="ql-block">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一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一件穿越了三千多年时光的青铜瑰宝,从古老岁月中缓缓走来,带着独属于那个时代的神秘与威严。卣体以猪的形象为蓝本,铸造者以精湛的技艺,赋予了这尊青铜器栩栩如生的生命力。那肥硕的猪身,线条流畅而圆润,肌肉的起伏仿佛都能触摸得到。短而有力的四肢,稳稳地支撑着整个身躯,仿佛随时准备在广袤的大地上奔跑。猪头部分,刻画得尤为细致,两只耳朵高高竖起,似乎在警惕着周围的动静;圆圆的眼睛,深邃而有神,凝视着世间的沧桑变迁;微微上扬的嘴角,又为它增添了几分憨态可掬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亚寞方器</p><p class="ql-block">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一前11世纪初 ) </p><p class="ql-block"> 亚寞方器,诞生于商晚期这一青铜艺术鼎盛的时代,是一件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信息的青铜瑰宝。亚寞方器不仅是一件精美的青铜艺术品,更是商晚期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和独特审美观念的体现。它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辉煌与神秘,让后人得以通过它,一窥数千年前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 觥是盛酒器,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p> <p class="ql-block">龙纹扁足鼎</p><p class="ql-block">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一前11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秦公簋</p><p class="ql-block">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一前7世纪上半叶)</p><p class="ql-block">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秦公簋的造型古朴典雅。簋身整体呈现出一种端庄的形态,侈口、束颈,腹部微微鼓起,下承圈足,给人以稳重之感。两侧的耳为兽首形,兽耳高耸,双目圆睁,透露出一种古朴的威严。这种造型设计既体现了青铜器在礼仪场合中的庄重性,又展示了工匠对传统造型艺术的继承与创新。</p> <p class="ql-block">秦公簋内铭文</p> <p class="ql-block">梁其盨</p><p class="ql-block">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器物,能跨越千年的时光,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西周晚期的梁其盨,便是这样一件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价值的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 1940年,在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家村,梁其盨重见天日。那一刻,它仿佛从沉睡中苏醒,带着西周的余晖,闯入了现代人的视野。当考古人员拂去它身上的泥土,那精美的造型和独特的纹饰,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p><p class="ql-block"> 其纹饰精美繁复,线条流畅而富有韵律,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西周时期工匠们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 而梁其盨的价值,远不止于其精美的外观。盨盖内和器内铸有的31字铭文,宛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了解西周晚期历史的大门。</p><p class="ql-block"> “白(伯)梁其作旅盨,用享用孝,用眉寿多福,畯臣天子万年唯极,子子孙孙永宝用”,这段铭文虽简短,却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它让我们知道了这件器物的主人是伯梁其,他制作这件盨是为了祭祀祖先,表达对先辈的孝顺与敬意,同时也祈求自己能够长寿多福,永远忠诚地侍奉天子,希望这件器物能被子子孙孙永远珍藏。</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段铭文,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伯梁其在祭祀仪式上庄重的身影,感受到了西周时期浓厚的宗法制度和家族观念。</p> <p class="ql-block"> 商鞅方升,战国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战国商鞅方升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时所监制的标准量器。作为国宝级文物,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之一。 </p><p class="ql-block"> 作为度量衡标准器,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度量衡制度和科技水平,见证了商鞅变法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度量衡的发展和秦国的历史变革具有关键作用。</p><p class="ql-block"> 其造型虽简约,但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p> <p class="ql-block">山奢虎簠</p><p class="ql-block">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一前7世纪上半叶)</p><p class="ql-block">山奢虎簠,作为一种典型的青铜礼器,有着独特的造型。簠一般呈长方形,有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盖与器身形状相似,大小相近,上下对称。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当时工匠们对于对称美的追求,而且从实用性角度而言,盖与器身的紧密结合能够更好地盛放祭祀或宴享时所用的食物。其边角可能装饰有精美的棱脊,这些棱脊线条硬朗,犹如古建筑的飞檐一般,赋予簠一种挺拔向上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铺</p><p class="ql-block">铺是盛食器,用于盛放干果或干肉之类食物。流行于西周中期至春秋晚期。</p> <p class="ql-block">齐侯匜</p><p class="ql-block">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一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龙纹钟</p><p class="ql-block">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一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透雕蟠龙纹鼓座</p><p class="ql-block">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一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蟠龙纹镈</p><p class="ql-block">春秋中期(公元前1世纪上半叶一公元前6世纪)</p> <p class="ql-block">邵王簋</p><p class="ql-block">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一前476年)</p><p class="ql-block">春秋晚期,礼崩乐坏,社会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邵王簋或许曾在庄严的祭祀典礼上,盛满祭品,寄托着人们对祖先的尊崇与对国运的祈愿;又或许见证了诸侯会盟时的觥筹交错、权力博弈。它目睹了春秋霸主的崛起与衰落,听闻了战场上的金戈铁马与百姓的哀号。在无数次的王朝更迭、战火纷飞中,它颠沛流离,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使命,传承着历史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邵王簋内的铭文</p> <p class="ql-block">八牛贮贝器</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6年一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1956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p><p class="ql-block">八牛贮贝器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牛身上的纹路、斑点清晰可见,束腰形器身上还雕刻有牛、孔雀、雉鸡、马等动物,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其精美的器盖立体浮雕,堪称一部“无声的史书”,为研究古滇国文明提供了最真实、最直观的材料。</p> <p class="ql-block">师遽方彝</p><p class="ql-block">西周恭王(公元前10世纪中叶)</p><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长河中,西周恭王时期的师遽方彝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青铜器,更是那个时代政治、文化、艺术的集中体现。</p><p class="ql-block">师遽方彝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精美的造型和纹饰上,更在于其器内铸有的铭文。器和盖内都铸有相同的铭文,器6行,盖8行各铸67字。这些铭文记载了周王在王宫中举行酒宴,师遽向王奉献礼品,王命令宰利赐给师遽玉圭等物品,师遽因以作器,以答谢天子的赏赐。这段铭文为研究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仪文化以及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让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鳞纹瓠壶</p><p class="ql-block">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一前7世纪上半叶)</p> <p class="ql-block">龙纹方壶</p><p class="ql-block">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一前7世纪上半叶)</p> <p class="ql-block">小臣卣</p><p class="ql-block">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一前11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象首兽纹钺</p><p class="ql-block">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p> <p class="ql-block">仲义父罐</p><p class="ql-block">西周中晚期(公元前11世纪末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世纪80年代后期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家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虎簋</p><p class="ql-block">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虎簋的造型,庄重而不失灵动。它整体呈侈口束颈,鼓腹下敛,圈足外撇,这种经典的形制在西周青铜器中颇为常见,却又在细节之处彰显独特。簋身的双耳设计别具匠心,作兽首形,兽耳高耸,双目圆睁,仿佛在凝视着岁月的流转。垂珥微微弯曲,似在轻诉着往昔的故事。腹部微微鼓起的曲线,赋予了虎簋一种饱满而柔和的美感,与刚硬的青铜材质相互映衬,刚柔并济,尽显古代工匠对造型艺术的深刻理解。</p> <p class="ql-block">鍑是饪食器,用于炊煮食物,主要流行于北方草原地区。</p> <p class="ql-block">子仲姜盘</p><p class="ql-block">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一前7世纪上半叶)</p><p class="ql-block">子仲姜盘的精妙之处在于其装饰。盘内铸有浮雕的鱼、蛙、水鸟等水生动物,这些动物造型栩栩如生,仿佛在水中自在游动。每一条鱼的鳞片都被细致刻画,水鸟的羽毛根根分明,蛙的眼睛圆睁,似乎随时准备跃出水面。这些生动的浮雕,不仅展现了当时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更反映出春秋早期人们对自然的观察入微与热爱。</p> <p class="ql-block">王后中官汤鼎</p><p class="ql-block">战国晚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一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鉴是大型盛水器,出现于春秋中期,流行于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p> <p class="ql-block">鱼形壶</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6年一公元8年)</p> <p class="ql-block"> 信成侯鎏金方壶</p><p class="ql-block"> 西汉(公元前206年一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伯游父壶</p><p class="ql-block">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一前6世纪上半叶)</p> <p class="ql-block">镶嵌鸟兽纹壶</p><p class="ql-block">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一前4世纪中叶)</p> <p class="ql-block">变形兽面纹铙</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年一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虎纹钟</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年一前221年)</p><p class="ql-block">虎纹钟展现了战国青铜铸造的高超技艺。工匠们采用先进的范铸法,先精心制作陶范,细致雕刻虎纹等图案,再灌注青铜熔液。为使纹饰清晰、线条流畅,他们对温度、时间把控精准。虎纹钟表面光滑,纹饰精美,历经岁月仍保存完好,足见工艺之精湛。</p> <p class="ql-block"> 象尊</p><p class="ql-block">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p><p class="ql-block"> 象尊的造型栩栩如生,仿佛一头正在踱步的大象被凝固在了时光之中。它以大象为蓝本,将大象的形态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这些青铜器不仅仅是一件件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这些青铜器,承载着历史的厚重,闪耀着文明的光芒,它们将永远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