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海境内,一共生长着1886株古树名木,按照有关条例规定,每棵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即称古树,由绿化部门统一编号。古树分为三个级别,树龄≥500年的树木为一级,树龄在300—499年的树木为二级,树龄在100—299年的树木为三级,古树后续资源指树龄在80年以上100年以下的树木。名木,是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观赏与科学价值或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名木不分级别。</p><p class="ql-block"> 这些苍劲古朴、饱经风霜的古树名木是美景、是精神、是情怀、是文化,还有道不完的赞美与高大上。</p> <p class="ql-block"> 亭林有一被誉为 “江南第一松”的元代罗汉松。是江南最古老的松树,被列为市级古树名木,树龄已有650多年。相传为元代文学家杨维桢(号“铁崖”)手植,所以此古罗汉松又称“铁崖松”。</p><p class="ql-block"> 亭林,也许不太知名,但文青们不会陌生,因为这里是韩寒的家乡。</p> <p class="ql-block"> 为保护古树,有关部门建造了一座小园林,名为古松园;与嘉定古猗园、奉贤古华园和南汇古钟园一起称“沪郊四古”。</p> <p class="ql-block"> 隔着马路有一块照壁,刻有“江南第一松”五个金漆大字,和相关简要介绍,对面就是古松园了。</p> <p class="ql-block"> 院内修建有一段十来米长廊、四角观松亭、仿古建筑松风草堂,沿着西南一侧开有一条小小沟渠,沟渠边叠石为假山,还架有袖珍的一步之宽的小石桥。园子虽小,却也肝胆俱全,螺丝壳里做道场,充满了江南园林气息。</p> <p class="ql-block"> 罗汉松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历史上曾遭雷击却仍然枝叶常青,经严寒而不萎、凌霜雪而不凋,傲然屹立,增添了古镇的文化底蕴,成为金山一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古罗汉松目前用钢管支撑倾斜的身躯,</span>树干虽只剩下三分之一皮层,但树冠却郁郁葱葱。</p> <p class="ql-block"> 松树呈由东往西倾斜状,树冠如伞盖,伞盖下的树干主干部分,呈现出黑绿两色。黑色部分布满了细密曲折的纹路,最上端撕展裂开,最下端则似有似无地与根部相连。树干上光秃秃的,没有一片枝叶。</p> <p class="ql-block"> 这棵罗汉松是上海三棵500年以上非银杏古树之一,专程来这里的,都是古树爱好者,古松园虽然迷你,人却不多,可以从容地全方位观察。</p><p class="ql-block"> 罗汉松作为景观植物,常被修剪成各种造型,虽然好看,但多了花的秀气,少了树的霸气。这棵罗汉松的一半树干已经烧毁,看上去毫无生机;另一半却依然坚挺顽强, <span style="font-size:18px;">枝繁叶茂</span> ,绿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 面对“江南第一松”,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与历史的沉淀;驻足,体验生命的丰盈与不朽的力量,无形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宁静和力量扑面而来。</span></p> <p class="ql-block"> 与罗汉松相邻的是一棵植种于清同治年间的厚壳松,树身淡土黄,较圆,枝干挺直,<span style="font-size:18px;">叶片椭圆形,如鹅蛋大小,和罗汉松的针形叶片相映成趣。</span>展现了名木风姿,增添了古镇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古松园虽然迷你,但是人不多,没有熙熙攘攘,可以从容地观察古树的各个角度,古树也能安安静静的生长。</p> <p class="ql-block"> 传说杨维桢在松江府境内隐居时,手植了两株罗汉松,另一株在松江石湖荡,只是遭到两次雷击并起大火,参天大树烧毁了一大半。后来有一段时间农民听说松叶和甘草一起喝可以治病,结果残存的松叶又被大量采摘,树体遭到较大损伤,再过了几十年就枯死了。枯死后的古松又被一些村民当神灵供奉,烧香的时候引起火灾,又把树身烧了一大半,彻底成为一棵烂木头。为了保存文脉,文物单位采取措施,用钢筋镍丝把老树根加固,在树干里种了新松,也算是给了古树新的。如<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两地均为古松建园,均称古松为“江南第一松”。可惜各自命运不同,徒增沧桑。</span>石湖荡镇的人们,一样听着古松的传说长大,每每在古松枝头下仰望,总忍不住为“江南第一松”的逝去而扼腕叹息。</p> <p class="ql-block"> 此时的古树虽然老迈,但却绽放新绿,风霜的侵袭没能使畏惧,尊严依旧,正是“江南第一松”的风骨所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