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名:小平</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2485776</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我的高考前后故事</p><p class="ql-block">1977年,中国大地复苏,万象更新,自“文革”后中断了十年的高考恢复了。47年后回望,那一刻定格为意味深长的起点。它改写了无数人的命运,亦成为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七七七八级”,一个群体的特殊称号,亦是一个时代的记忆。</p><p class="ql-block">2024祥龙已携旧岁的福运渐渐远去,2025瑞蛇迎着新年的祥瑞悄然而至。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我的思绪不禁飘回到1978年,那个镶嵌着特殊印记的年份。</p><p class="ql-block">1978年,春节的喜庆氛围似乎比往昔更加浓郁。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红红的春联写满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在这看似寻常的新春景象背后,一场改变无数人命运的大事正在悄然展开。就像在那阖家围炉的温馨时刻,一缕希望在炉火的映照下在青年们的心中悄悄燃起。</p><p class="ql-block">那时,高考的重启如同春雷乍响。无数像我这般年轻的追梦人,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带着青春的懵懂与无畏,踏上那充满未知的高考之途。这不仅是一场知识的考试,更是一次青春的大考,其中的甜酸苦辣,恰似一幅画卷,在岁月的长河中徐徐展开。</p><p class="ql-block">今年也正值恢复高考和我们入学四十七周年,特整理本人上大学前后的老照片,以美篇形式,图文并茂地记录下入学前后点点滴滴经历,让我在这新春的氛围里,一起重回那青春的战场,感受那个特殊时期的热血与激情,也算自己人生青春经历的一段难忘的回顾吧。</p><p class="ql-block">回眸青春,致敬青春。</p> <p class="ql-block">我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我的童年和少年是在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文革”特殊时期中度过的。</p><p class="ql-block">1973年7月我从桂林三中高中毕业,在城里待分配了几个月。当年11月,刚刚年满17岁的我,响应国家的号召,与三位本校高中同年级的男同学,带着简单行囊和几本书籍(包括英语课本)坐上解放牌卡车,来到离桂林市中心二十公里的灵川定江公社赤江大队,然后再背着行囊步行三公里到了长蛇岭脚下的谢东村插队落户。</p> <p class="ql-block">谢东村村头小牌坊</p> <p class="ql-block">到村里第二天就开始跟着农民干起了农活,那时还实行生产队集体制,每天由队长分派任务。我们开始啥都不会,干活又慢,不少挨村民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慢慢地学会了插秧种田,挑粪施肥,耘田,收稻谷,晒谷子,开荒种菜,打广石烧石灰,进城卖菜,养猪等等农活。队长每天清晨分配啥农活都去干,村民们也开始从心底接纳我们几位知青。就这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苦出工,干活挣公分,年底分红,分值才0.19元/10分/天,买完来年口粮,所剩无几,度日如年,没有啥盼头,在农村一待就是快两年时间,除了过春节回桂林休息几天,平日几乎都在村里辛苦干活,一年出工日达300多天,没有星期天。</p> <p class="ql-block">谢东村头有一条小溪流过,小溪旁有一小水井,全村上百口人喝水都靠此井,我们每天要往返百米挑水。</p> <p class="ql-block">当年村民大都居住这种泥砖房。</p> <p class="ql-block">曾经居住近两年的木屋,如今早已崩塌了。</p><p class="ql-block">1975年中期,终于见到回城曙光,同时下来的知青被推荐上大学,城里很多大中型国企也开始从知青中招收工人。可是推荐上大学轮不到我这没有背景的人,唯一指望就是招工,又几次因体验视力不合格被退回,看着身边一同来的几个插友都陆续离开,心里好沮丧和着急。</p> <p class="ql-block">一直到1975年12月,才历经周折,被父母工作的单位——广西师大特殊照顾抽调回城。在入职培训学习时,领导安排我念报纸(我的普通话很一般,带浓浓的桂林方言腔),可没想到,在分配具体岗位时,我幸运地被安排到尧山分部广播站,担任广播员和电影放映员。尧山分部虽然离市区远一点,交通不便,但比起其他同时进来的分配到搞后勤,我要走运多了,所以有时机会就在你不经意间产生。广播站每天的工作就是负责早中晚,课间操/午休结束广播的播出,再经常组织学生写写稿件,自己录音播出,工作倒也轻松,就是每天清晨要早起,那时的扩音机都是电子管,需要预热,特别是冬天,预热时间要更长些,否则就很容易烧坏电子管 了。三年的广播工作养成了早起的习惯,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变这一生活节奏。</p><p class="ql-block">图为身着工作服(在当年很时髦啦)在校园花坛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1976年9月9日伟人去世了,上面指示一切文艺活动,电影停止。每天的广播也就是放“东方红”“国际歌”歌曲,天天反复播放,我每天的工作就很简单轻松了,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大约三个月。</p><p class="ql-block">那时自己年轻,好学,热情高,精力旺盛,除了广播放映,还抽空跟其他工友学习其它业务知识,如电工,水工,印刷教材,遇上紧急情况,经常顶替协助其他工友,完成相应工作。由于自己工作表现好,参加工作连续几年都获评为广西师院的先进工作者,当荣幸与众多获奖领导老师前辈和同事一起坐在本部大礼堂接受院领导颁奖时,心中充满了自豪。</p><p class="ql-block">像我这样,在良好的工作环境里,干着看来很轻松的工作,每月按时领月薪26元工资,每年跟老师学生一样,还有两个寒暑假休息,心里真是很满足了。本以为回城工作稳定,生活很好啦,生活就这样年复一年继续下去就心满意足了。</p> <p class="ql-block">回城工作后,与当年高中同学在桂林合影留念。(1977年)</p> <p class="ql-block">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大礼堂</p><p class="ql-block">说是大学的广播站,其实就我一个人,工作居住都在一个屋里。工作基本都是自学自干,除了放广播,还要负责每周一次的电影放映,放电影是技术活,需要懂机械,电子,光学等知识和操作技能,且需要持证上岗,就跟上机学习,不断实践,工作半年后就去桂林电影公司参加了一周的理论学习和上机操作,顺利地考取了初级电影放映资格证。</p><p class="ql-block">放电影看起来很轻松,真正干起来,也很辛苦,分部没有电影院,晴天就在大门口露天草坪上,雨天就在体育系风雨球馆里放映。一个人负责布线,架机,挂银幕,单机放映换片要求时间不超过一分钟,遇上片子折断,还要快速用胶水连接上,有时候手忙脚乱,也出过差错,有次放《龙梅与玉荣》,放过的片子忘记倒片,放出来影像倒过来了,弄得观众哄堂大笑。还有一次,遇上大风天气,银幕架被大风吹倒,放映中断,可观众都不愿离去(我们分部在郊区,是方圆十里的唯一每周放电影的地方,附近村民打着火把步行十里路赶来看),等风稍停息,我又叫几个年轻力壮的同学过来帮助重新支好银幕,继续放映,两个小时下来也挺累的,看着师生员工和村民开心观影,我也好开心。</p><p class="ql-block">文革后期,学院还经常组织校外社教,我们放映组就要开着解放牌大卡车(设备多,那时没有柳微这样的轻型车),带着影片一路颠簸几十或上百公里,去桂林周边县乡镇村--社教点,进行慰问,那时乡下唯一的文娱活动就是露天电影了,引来四面八方的村民都来看,好热闹。有的片子不知放过多少遍了,内容至今记忆犹新。比如《上甘岭》电影的主题曲中穿插了不少桂林山水的画面。</p><p class="ql-block">遇上王城本部广播站缺人手,经常周末回城休息,晚上还要到本部大礼堂帮助一起放电影(本部大礼堂是双机放映,中间不间断,必须有两人分别操作两台放映机),当时看电影是凭票的,看着外面多少人想方设法入场,就想起小时候自己同样,那焦虑不安想方设法进去看电影的心情,如今自己能自由出入大礼堂,且为大家放电影了,心中优越感油然而生,当然见到熟人也会想办法拉进大礼堂,也满足一下自己虚荣心,哈哈😄</p> <p class="ql-block">广西电影机械厂生产的16毫米电影放映机。如今这些老放映机早已被先进的数码放映机所淘汰了,后者操作更简单,更轻松,这些老式放映机也只能在博物馆,古旧玩店里看到了。</p> <p class="ql-block">甘肃光学仪器厂生产的35毫米电影放映机,当年使用最多的电影放映座机。</p> <p class="ql-block">1976年10月随着“四人帮”倒台,文革”结束之后,各项工作慢慢回归正轨。</p><p class="ql-block">1977年邓小平同志再度出山主持工作。他悲恸人才流失之重,叹息人才断层之深,随即重启人才培养和选拔新制度。1977年10月21号,《人民日报》等国内各大媒体公布了国务院恢复高考的消息,将于一个月后举行高考,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一时间,无数有志青年激动不已,在我心中珍藏多年的夙愿,眼下就可实现。</p> <p class="ql-block">当时身处大学校园,又从事广播工作的我,第一时间就得知要恢复高考的消息,但离开学校五年了,文化知识几乎自己深感自己的知识水平,虽然高中毕业,但文革期间很多小学中学的功课,要么没学,要么全忘光。这可怎么考?是否参加高考自己纠结了一阵,在父母和工友的鼓励下,随大流还是报名参加1977年底的第一次高考。从得知恢复高考通知到确定的高考日期不足两个月了,怎么复习,太久没系统学习了,心里一点底都没有,感觉数理化基本忘记了,就稀里糊涂地报考文科专业,且填报的自愿也很随意,也许在师院生活工作太久了,就想出去外面看看,就都报外省的大学。没有充分准备和压力,心想就重在参与吧,好歹自己还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就这样边工作边复习,复习资料还没看完,就去参加高考了,结果自然可知,特别是数学,很简单的有理数题都不会做,三天的首次高考就这样过去了。</p><p class="ql-block">1978年春节一过,看着身边同事和发小陆续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且不少是毕业又下乡插队的初中毕业生,特别是刚刚谈的初恋女友,也很顺利地考上广西大学化工系,一下让我清醒不少,原来高考梦想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的。</p><p class="ql-block">在亲友们的鼓励下,我决定继续参加1978年7月份的高考。考虑到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就调整报考外语类。上初高中时,班主任就是英语老师,潜移默化,对我的影响很大,我还是英语课代表,英语成绩还行。下农村时,行李中我还夹带了几本英语书,虽然后来天天干农活太累,也没有多少心思好好再学习,可自信英语基础还在,自己那怕权当再博一次,也是难得的机遇。心中有了梦想,就要有行动。</p><p class="ql-block">上图为原广西师院尧山分部外语师训班教室(现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教室)。</p> <p class="ql-block">当年备考学习资源匮乏,只能依靠向学校老师借阅或者与其他有教材的考生互相传阅的方式来获取知识。</p><p class="ql-block">更没有现在这么丰富的辅导资料,没有大量的习题集、模拟试卷等。平时主要依靠自己整理笔记、做课本后的练习题来巩固知识。</p> <p class="ql-block">白天工作结束后,晚上才是宝贵的学习时间,每天能用于学习的时间也可能只有两三个小时甚至更少。</p><p class="ql-block">还要克服身体上的疲劳,白天工作让人疲惫不堪,再投入到高强度的学习中,自己不断给自己打气,增强学习的毅力。高考前,跟分部领导请了三天的假,找人顶替了工作,提前一天回到市区叠彩大院的父母家 ,晚上母亲做了我最爱吃的甜酸排骨,饭后父亲拉我到书房,最后叮嘱考试的注意事项。</p><p class="ql-block">1978年7月全国高考那几天正值桂林酷热期,考点在桂林九中,离家就两公里吧。一早起来就步行前往,途中走到王城正阳门下,抬头看了一眼城门上的“三元及第”,给自己内心打打气,再穿过正阳门,走进了第二饮食甜品店(前身原来是初中同学家开的“翁记甜品店”),买了两个香甜酥脆可口的甜油香和豆浆下肚,精神抖擞地走进了九中校园。</p><p class="ql-block">1978年广西高考的时间安排如下:</p><p class="ql-block">7月20日:上午考政治,下午考历史。</p><p class="ql-block">7月21日:上午考数学,下午考地理。</p><p class="ql-block">7月22日:上午考语文,下午考外语。</p><p class="ql-block">7月23日:上午英语口试。</p><p class="ql-block">按时进入考场之后,发现考场里面好多空座位,以为是不少人放弃考试了,后来才知道为防止作弊,考场座位特意安排隔排就坐,一个教室不到二十位考生。心情安定下来,开始认真做题。</p><p class="ql-block">按现在的高考水平,当年的高考试题,还真不是那么难,但那个年代,试题还真不容易做。对我来说最艰难的是数学,题目虽然主要是初中或小学的数学知识,但由于多年没有看数学书了,很简单的题目也答不上来。语文考试,作文题是《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要求缩写成一篇500—600字的短文,在那个政治至上的年代,这样作文还是很好写的,但我的语文还是考得不理想。入学后听招生老师说,按理说,你大学中文系老师的儿子,语文应该考得很好才是。数学考得更差了(好在那年考外语的,数学分数不计入总分),其它主科英语,政治,副科历史,地理都还行吧,天天听新闻关心国内外大事对政治题得分不少,把总分拉了上来,超过录取线不少。我就这样误打误撞地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考试。</p><p class="ql-block">三天半的考试顺利结束,第二天就返回尧山分部,按部就班地继续我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桂林王城正阳门</p><p class="ql-block">我至今还记得,78年夏高考结束后约两个月,九月初的一天上午,我正在准备中午的广播时,楼下传达室值班员大声叫我的名字,说有你的邮件。我急忙下楼接过邮件打开一看,信封是广西师院(现广西师范大学),急忙打开一看是大学录取通知书,这下好激动啊,我真的考上大学了,第一时间就将消息告知亲朋好友,大家都为我高兴。</p><p class="ql-block">1978年7月的高考,全国610万人报考,录取40.6万人,录取率为6%,我真非常有幸地成为其中一员。</p><p class="ql-block">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自己用汗水诠释了青春,用拼搏创造了奇迹。</p> <p class="ql-block">上大学离别之际,与当年工友在校园里合影留念(1978年)</p><p class="ql-block">右一为电工<u>王强</u>,恢复高考考上了广西师院(现广西师大)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考取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博士,任广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书记,教授。</p> <p class="ql-block">上大学离别之际,与当年工友在校园里合影留念(1978年)</p> <p class="ql-block">时光如梭,从1977年冬天第一次参加高考未果,1978年夏天第二次顺利被录取,踏进大学校门到今天,不知不觉已快四十七年了。四十七年弹指一挥间,想起当年,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公开招录的第二批大学生,我是十分幸运的,而且还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七八级”大学生。回顾当年,思绪澎湃,浮想联翩。高考,是改变命运的大门,是飞上枝头做凤凰的翅膀。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成功把握住了高考这一良机,脱颖而出,把握住自己的命运。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只有不断学习提升自身能力与水平,才能牢牢掌握机会,鱼跃龙门,改写人生。</p> <p class="ql-block">经历了人生最重要一场考试,1978年10月踌躇满志地步入广西师大三里店分部(外语系、中文系、体育系、生物系),从此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p><p class="ql-block">身着绿色军装(在当年相当时髦了)进入大学,我并没有太多的激动,就好像从一个熟悉的校园搬到另一同样熟悉的校园,从职工单身宿舍搬入了学生集体宿舍而已。</p><p class="ql-block">记得入学报到后,年级辅导员甘老师就组织我们桂林的同学参与接待外地新同学工作,跑汽车站,火车站,带同学去饭堂,看教室,熟悉周围环境,介绍学校情况,很多同学开始都以为那个总穿工人工作服的瘦高个是年轻老师或接待的工友吧,到正式开学看见坐在同一教室,睡在同一宿舍,才知道大家彼此都是同学。也许是见我熟悉情况或做事热心,开学不久系里就安排我为七八级三班的班长。</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入学时广西师院(现广西师大)外语系七八级三班师生合影。</p><p class="ql-block">广西师大外语系78级共100名同学,从广西各地汇集于桂林三里店的学堂:有刚洗净泥腿的下乡知青,有穿工作服的工人,有退伍军人,有基层干部和中学教师,还有应届高中毕业生,呈现“两多两少”和年龄悬殊的三大特点:历届的多,应届的少;男生少(只有33人),女生多;年纪最大的27岁,最小的16岁,从此大家同窗,开启了为期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学,紧张的学习生活便如汹涌的潮水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穿透晨雾,校园里的高音喇叭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起床喇叭声。大家手忙脚乱地穿衣洗漱,出去运动场锻炼身体,早餐后就匆匆奔赴教室。课堂上,老师们滔滔不绝地讲授着知识的精髓,同学们的眼睛紧紧盯着黑板,手中的笔不停地记录着重点内容,生怕遗漏任何一点。</p><p class="ql-block">课间休息的十分钟也变得十分宝贵,有的同学在教室里互相讨论刚刚课上的难题,思维的火花在激烈的碰撞中绽放;有的则抓紧时间到走廊上舒展一下身体,为下一节课养精蓄锐。</p><p class="ql-block">午后,图书馆成为最热闹的地方。一排排书架间,大家都在埋头寻找自己需要的书籍资料。找到座位后,周围是一片静谧,只有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和偶尔的低声咳嗽。每个人都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力遨游,试图消化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书籍。</p><p class="ql-block">晚上,自习室的灯光亮到很晚。回到宿舍,简单洗漱后,还有人会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继续看书复习。紧张的四年学习生活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每一个人都在奋勇前行。</p> <p class="ql-block">自习时间</p> <p class="ql-block">与美国外教麦克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在一起大教室台阶上合影</p> <p class="ql-block">课余时间年级篮球队在训练</p> <p class="ql-block">参加学院运动会110米跨栏比赛</p> <p class="ql-block">拔河比赛</p> <p class="ql-block">宿舍里用餐</p> <p class="ql-block">外语系学生会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班同学在大学毕业前分别时的赠言</p> <p class="ql-block">忆往昔,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p><p class="ql-block">那是一个用“春天”形容的年代,万木复苏,生机勃勃,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百废待举,时不我待。“把被'四人帮'造成损失的时间抢回来”——这句当年的流行口号发自亿万人的心底,大学生尤甚。刚刚经历过高等教育的十年真空期,大家都很感恩和珍惜时代赐予我们的读书机会。每天清晨,运动场边,树荫下,小路上,都徘徊着读书背英语的同学。然后就是进教室,抢占图书馆。入夜,教室、图书馆、自习室灯火通明,人满为患。<span style="font-size:18px;">四年同窗,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一起看电影,一起逛桂林,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度过了人生最纯真、最浪漫的时光,这是一种缘分,一种情怀!</span></p><p class="ql-block">1982年7月我们七八级同学圆满结束四年大学生活,离别前,与学校领导和老师在王城校区大门口前合影留念。从此各奔东西,开启新的生活,每次看到这张照片,就会想起大学时光。</p> <p class="ql-block">回首47年前的青春往事,如今年近古稀之年,为曾经参加高考的我而感到非常幸运,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自己努力过、拼搏过、尝试过,就会今生无悔!没有失败和挫折,就不会有成功。厚德载物,天道酬勤。</p><p class="ql-block">有人说,青春是一首歌,回荡着愉快、美好的旋律。有人说青春是一幅画,饱含着绮丽、浪漫的色彩。我说,青春是一团火,燃烧着奋斗的激情,诠释着人生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李建军 </p><p class="ql-block">2025.1.15于广西南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