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家祖庙,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祖先祭祀建筑群。它位于北京天安门东侧,与天安门西侧的社稷坛呈现出左右对称的格局。太庙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改建,此后于清朝顺治八年、乾隆四年屡次修葺与扩建。1950年以后,太庙改称劳动人民文化宫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建筑布局</p><p class="ql-block"> 太庙有内外两重围墙,外重墙东西宽206.87米,南北长271.6米,略近于3:4的比例,与社稷坛尺寸相当。内重墙东西宽114.56米,南北长207.45米,其比例关系为9:5,与紫禁城三大殿相同,以九、五两个数字象征这里是天子之居。在内重墙内,于中轴线上建有前殿、中殿和后殿三座殿,从内重墙四角画对角线,其交点正落在前殿的中心,证明前殿在内重墙围成院落的几何中心。</p> <p class="ql-block">主要建筑</p><p class="ql-block"> 前殿(享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典礼的场所。该殿重檐庑殿顶,面阔十一间,进深六间,梁枋彩绘为旋子彩画,屋顶覆黄琉璃瓦。大殿檐角的蹲兽数量达到九只,包括龙、凤、狮子、海马、天马、狻猊、押鱼、獬豸和斗牛,连同蹲兽前面的仙人骑鸡,总数达到十个,只比最高等级的紫禁城太和殿蹲兽的数量少一个,即行什。足见太庙享殿建筑等级之高。享殿坐北朝南,高耸于三重台基之上,象征着帝王祖先的崇高地位。</p> <p class="ql-block"> 中殿(寝殿):位于前殿之后,通过月台与享殿相连。中殿面阔九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屋顶覆黄琉璃瓦,檐角蹲兽的数量也是九只。该殿是供奉历代帝后神龛牌位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后殿(祧庙):位于中殿之后,有单独的院落,院落南面开设三座门,门内高台之上就是后殿。该殿单檐庑殿顶,覆黄琉璃瓦,檐角蹲兽亦为九只。该殿供奉清朝立国前被追封的帝后牌位,同时存放祭祀用品。</p> <p class="ql-block">祭祖规制</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太庙祭祖有着严格的规制和礼法,主要包括祭祖祭享制度、功臣配享制度、加封名号制度、昭穆制度、祭祭品制度、后妃庙制等。祭祖祭享制度主要有祫祭和时享两种形式,祫祭是集合皇帝远近祖先的神主牌位于太庙合祭,明清时期一般于每年岁末举行,也有春秋两祭。时享即四时之享,分别于春季的清明、夏季的端午、秋季的中元、冬季的冬至举行。</p> <p class="ql-block">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以后,太庙一度仍归清室所有,1924年辟为和平公园,1950年改为现名“劳动人民文化宫”。1988年1月太庙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太庙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巅峰期的经典之作,更是首都北京的著名文化景观。走进太庙,可以领略建筑艺术的炉火纯青,探寻中华文明演进的历史线索。</p> <p class="ql-block"> 太庙内有一棵明成祖手植柏,栽植于明永乐年间,已有约600年的历史。相传此柏树为太庙建设之初明成祖朱棣亲手栽植,因此被称为明成祖手植柏。太庙建设之初,就开始在院内遍植柏树,但因原址土质贫瘠,三次栽种均未成活。一工匠提议将太庙内沙土与宫城外东北角沃土互换,并恳请皇帝亲手栽植第一株柏树,如此这般,果然成活,而后栽植的其他柏树也都顺利成活。人们认为是皇帝福荫所致,便称此柏为“神柏”。后来历代皇帝均对“神柏”崇敬有加,太庙祭祖经过此树时必下轿或下马。</p><p class="ql-block"> 这株柏树主干粗壮、高大挺拔,冠如华盖,为太庙古柏树之冠。具体来说,柏高13.5米,树干径围5.5米,至今枝叶繁茂,茁壮挺拔,独领群柏之首。</p> <p class="ql-block"> 近日,北京太庙享殿恢复对外开放,吸引不少游客参观。享殿建于明永乐年间,是太庙的主体建筑,游客在殿中可亲身感受其宏大庄严的建筑特点。目前,享殿内正在举办“太庙中轴:太庙历史文化专题展”,从建筑礼制和祭祀文化两个角度,介绍太庙的历史与文化。</p> <p class="ql-block"> 享殿(前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黄琉璃瓦重檐房殿顶,檐下悬挂满汉文书写的“太庙”九龙贴金题额。面阔十一间(长68.2米),进深六间(宽30.2米),坐落在高3.46米的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殿高32.46米。六十八根大柱皆是整根金丝楠木,最高的达13.32米,直径最大的达1.2米,殿顶用片金沥粉彩画装饰,地面铺金砖。</p> <p class="ql-block"> 享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每年四季首月祭典称“时享”,岁末祭典称“合祭”,凡婚丧、登极、亲政、册立、征战等家国大事之祭典称“告祭”。殿内设木制金漆神座,座前设豆案等祭器,置稻粱、果蔬、牺性、香烛、福酒等祭品。祭典时将祖先牌位从寝殿移至此处神座安放,然后举行隆重而庄严的仪式。</p><p class="ql-block"> 整个大殿气势雄伟,庄严朴素。当年举行大典时,香烟缭绕、仪仗簇拥、钟鼓齐鸣、韶乐悠扬、俏舞翩迁,是中华祭祖文化的集中体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