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西游记》看悟空

古智慧养生

<p class="ql-block">师尊在给弟子信中说,希望大家多看几遍西游记。就能明白其中的奥秘。</p><p class="ql-block">要像唐僧师徒西天取经那样,要走遥远的路,要吃无数的苦,费很多时间,还要同沿途的妖魔鬼怪做你死我活的斗争,这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p> <p class="ql-block">《西游记》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但俗语云:“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普通人看《西游记》,只看到了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艰辛、斩妖除魔的生死考验,而要了解这部著作的深意,即从修炼的角度看到孙悟空从追求长生,到观察、认识宇宙人生真谛到悟空的修炼历程。</p> <p class="ql-block">一、性格决定了悟空的为人</p><p class="ql-block">孙悟空的“悟空”之道。孙悟空这个人很有担当,天生控他型的“大我”层次,它能够为了猴群的生存,舍命跳进瀑布里。然而这样的人,除了脑袋聪明、灵活以外,似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性格的另一面往往会很桀骜不驯,情绪往往偏激还不肯认输。喜欢在所有关系中处于上风。</p><p class="ql-block">心猿意马,说的就是孙悟空的性格特质,象征了普通人的心,不受约束、无常多变、敏感固执的状态。</p><p class="ql-block">当人们想捉摸它时,却找不到它的踪迹;而不留神的时候,又会被它牵着鼻子走。这种性格特征,决定了悟空在修真路上一路碰碰磕磕的运行轨迹。</p> <p class="ql-block">二、观音菩萨的指点</p><p class="ql-block">悟空受观音菩萨的指引,从五行山出来后,跟随唐僧去西天取经。</p><p class="ql-block">可是没过几天,悟空心灵就招到了冲击。他发现一个巨大的问题,一个五米宽的沟,他师父都飞不过去。</p><p class="ql-block">“我老孙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我的师父连一个五米的山沟都飞不过去。这样的人怎么能作我的师父呢?”</p><p class="ql-block">悟空的心里就不平衡了。从表象,他开始打心眼里看不起唐僧。</p><p class="ql-block">到了夜间,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生起诸多计较。</p><p class="ql-block">第二天,当六识化为六个劫匪出现时,悟空一个念头反应过来了,意识到不是师父的问题,是自己念头的不清净,他对付不清净的念头,是抡起金箍棒,将它们全部打死。</p><p class="ql-block">而换来的直接结果却是,悟空被唐僧开除了。</p><p class="ql-block">由于没有彻悟,孙悟空心里在原来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不平衡。</p><p class="ql-block">悟空去找到观音菩萨抱怨。菩萨就笑了,说:“如果你六根真的清净了,还会有这诸多抱怨么?假如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是清净的、圆满的、平等的,对你所接受的事物能够平等地包容的时候,那你内心是不可能出现嗔恨的,你还会产生巨大的情绪落差吗?”</p><p class="ql-block">菩萨的这番话,孙悟空就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更深一层的悟解。</p> <p class="ql-block">三、弥勒菩萨对悟空的点化</p><p class="ql-block">我们继续回到西天取经的路上,有一次,唐僧又被妖怪抓走了,悟空火急火燎的去找弥勒菩萨帮忙。</p><p class="ql-block">弥勒菩萨明明知道悟空非常着急,却故意慢悠悠的问了一句,“大圣啊,近来心性如何啊?”就是问孙悟空,近来的安心安得如何啦?</p><p class="ql-block">注意看,悟空的师父被抓走了,自己解决不了,都快着急上火了,菩萨竟然有闲心问他心性怎么样了。</p><p class="ql-block">我们有些修行的人,在安好悠哉的时候,就会说,“啊,我浑身上下的每一个细胞,都感觉到了法喜充满。”然而在遇到一点波澜挫折的时候,所有的定力、智慧就平地消失了,剩下的每个细胞,感觉到的全是情绪了。</p><p class="ql-block">在高低成败中,保持内心的如如不动,这是弥勒菩萨对悟空的点化。</p><p class="ql-block">对照悟空,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处理好内心与名色之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过去有一句话叫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过得好与不好,你的内心是快乐还是烦恼,你生活的底色是幸福的还是在伪装,别人不得而知,只有自己才是清清楚楚的体会者、体验者,证悟者。就是当自己应对十万火急的事情时,在这种重压之下,还能不能有收放自如的能力,能不能表现出平常的这种状态。所以有些人常常讲,平常心平常心,说的就是我们在外界的风云变幻中,也能保持住我们心的底色,内外明澈,时时一如。</p> <p class="ql-block">四、火眼金睛是孙悟空的特色</p><p class="ql-block">那么,孙悟空,到底观照到悟空了吗?答案是肯定的。</p><p class="ql-block">我们继续看西游记。</p><p class="ql-block">悟空的火眼金睛,是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出来的,足足七七四十九天。他的火眼金睛,极其敏锐,一眼就能分辨出妖怪来。</p><p class="ql-block">师徒四人,寒来暑往,颠沛流离,含辛茹苦,一步步走来,直到灵山,碰到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考验方方面面的心性居多,多亏大圣的火眼金睛,杀魔斩妖,斗智斗勇,历尽艰辛,护持正法,才不致使功果半途而废。</p><p class="ql-block">火眼金睛代表的是什么呢?读到这里,我们考虑过没有,如果没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唐僧就没法取得真经。同修中有人被旁门左道误导,或者有人滑入巫灵界的险道,有人及时点化、纠正,这对误入歧途的人来说,才不致荒废一个修炼人的慧命。而及时纠正那些走错路的人,是功德无量!</p><p class="ql-block">这意味着,在从东土到西天的这多年,悟空不仅能识别真伪,而且已经了解到修行的入手处,是拿眼睛去反观自己,去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用智慧面对,协调、处理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p><p class="ql-block">从另一角度讲,火眼金睛还代表就是我们很多人,看别人的时候,总是一眼就能看出问题和不足来。这个也叫它“火眼金睛”。这个火眼金睛不是悟空专有的,可能你我都有,在一眼就能看出别人的毛病来的同时,而对自己的毛病也应该及时觉察才好啊。 </p><p class="ql-block">由开始鼓鼓愣愣的孙悟空,到彻悟真如,整个历练过程,孙悟空就完全不是起初的那个孙悟空了,而是三身圆满,法体真空了。</p> <p class="ql-block">五、悟空了的孙悟空</p><p class="ql-block">从师徒初次遇见,悟空压根都看不上他师父。到了西天之后,悟空能够看到师父的本性真如。</p><p class="ql-block">从挑剔别人,挑剔世界,到容得下别人,容得下世界。</p><p class="ql-block">从只看到别人的缺点,诸多不满,到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心从东土到了西天,从此岸渡到彼岸。孙悟空用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主观自我内心的观照,由小悟、到大悟、到彻悟,终于照见了自己的真如。</p><p class="ql-block">修行,心念从哪里入手?就是去切断我们固有的偏执,去打破自己那狭隘与固执的自我。当认识事物的思路和以前不一样了,心识能安定在无垢无染之中,那么,大圆镜智就能发挥作用了。</p><p class="ql-block">大圆镜智发挥作用之后,就能够转识为平等性智,转意识为妙观察智,把眼耳鼻舌身转为成所作智。</p><p class="ql-block">此时的悟空,实实在在的体悟到,世间的百态,它都是一种正常的存在,世间的自然规律就是阴了又晴,晴了又阴,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就是这种轮而复转,周而复始。百年前如此,现在如此,百年之后还是如此。而那些因果纠缠、业果报应、无端造作等,都是由心中的虚妄与执着而存在。</p><p class="ql-block">话说回来,如果听天由命,不进行生命层次的改造与升华,没有社会功能的改造与提高,结果只能生生世世的轮而复转、周而复始。然而,修炼的目的,就是改造自己那不完美的心灵,正如尊师指出:人之初,性善恶,人之初,性公私。说明人性可以改造,人类的素质可以提高——那就是教育,进行全人类的文化(思想、道德)教育,洞察宇宙真相,揭开宇宙奥秘,提高世界人类的整体素质。我国古代的无为而治思想,就是注重培养高度觉悟的人生。今天像是昨天,不是昨天,而是远远高于昨天。</p><p class="ql-block">我们再回到悟空的境界中来。</p><p class="ql-block">那咱们在座的朋友也一样,你能容得下多少人?或者说你只看得上几个人?这决定了你本人发光的程度。挑剔一个人不难,人人都会,但是如果包容一个人的话,那就要看你的修养了。从挑剔到包容,这个过程悟空已经完成了,我们什么时候完成呢?</p> <p class="ql-block">真经不在西天,而在心的路途。佛祖不是如来,而是真我。那成群结队的妖精乃是人心生出来的欲望和执着。生活平波无澜不外人心识的境界。如果你还愤恨,你还痛苦,你甚至迷茫,你就是那个没有开悟大闹天空的孙悟空;你觉悟了,你就是悟空了的孙悟空,你脚下的路,永远是通向自心的路。</p><p class="ql-block">去自己的斜月三星洞,去观察人生的本质。修炼到最后,不外乎是活出一份超然物外的心境和乐趣。生活依然是一波三折,依然是坎坎坷坷,但是我们的内心世界,却在一种不为境转的安详中去接受、去面对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p><p class="ql-block">说明:这篇文章不是我写的,转自先生修改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