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快放假了,打扫一下箱子底吧! 画字一课的一部分作业还在。就说说它吧!</h3></br> <h3> 据说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发明,传说仓颉造出字后,天雨粟,鬼夜哭……,虽说是神话故事,但足以说明汉字出现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汉字使得民族文化艺术得以更好的传承发展。<br></br></h3></br> <h3> 这节汉字课嘛其实就是一节实验课,说起来这还是初冬的事儿了。当时讲完树叶画,拓展了一下多上了一节,因为保管的特殊性,就趁热打铁张罗着秋之印象的树叶画展,展区的局限性感觉如果都是树叶作品难免会有些单调乏味,需要一些其他的东西来点缀,冲击一下,加入了一些美术课中学生的瓶子画,设想还是不够丰富,可又不能为了做而做,低段嘛还是需要适当做一些控笔练习,最好有趣一点,接近自己生活的,就想到了汉字书写,内容也选定在——舒兰、三实验。</h3></br> <h3> 这毕竟是教学,给小孩子上课可不是闹着玩的,不能空穴来风拍脑袋的临时决定,虽是小副科但这也是基础教育嘛。美术课在中段有一节课,是国画课,在低段有介绍自己的课,画名签,都是和汉字有关的。这节课早在本学期开学备课时就曾冒出来过这个想法,有关汉字的绘画的设想,也下了功夫找了一些材料,只不过还是在日常杂乱中淹没了,没有进一步去研究探索。这回它就又冒出来了,也想过用甲骨文,或者篆书引导,思来想去难度系数大,涉及到字体的来源发展,讲起来怕麻烦,时间上看一节课根本完成不了任务,容易打乱进度,而且也有捉襟见肘的积淀不足的考虑,教育可是忽视不得,准确正确第一位,还是有些胆怯,简体中文直接入题吧!</h3></br> <h3> 三实验作为自己的学校,在教材课程上有一节课是讲了自己的学校,当时领着大家从学校建筑,到文化建设,校园风景等看了看,这回也是重温一遍。舒兰嘛?家乡啊,主要从特产风物和景致为主进行了讲解,水稻,大鹅,红叶谷,完颜遗址等简单走一下,余下的就靠自己平日积累和认识了。</h3></br> <h3> 在创作上,目前书写的要求是——利用笔画把画面分割成大小形状不一样的空间,说是写更应该是画字,我先领着示范然后就是自己进行,开始要求是笔画粗细一致,在创作上两点下手,一个是色彩搭配设计,每一个笔画分割的空间利用色彩搭配进行涂色,暖色,冷色,和谐对比都可以。另一个是背景绘画,在分割的空间里进行绘画,最好是和你写的字有关的内容,也可以是仅仅装饰,任选其一,但还是以色彩搭配涂色练习为主,用线划分,画线分割对于他们也是个挑战。</h3></br> 自己还是高估了自己,对学生的学情掌握不是很充分,课程设计还是有些不足之处,是没预料到的,学生太小,手部肌肉写字控笔还比较难掌握,尤其这么大的字,很难匀力掌控,还有就是涂色,搭配还不错,但速度慢,分割的空间很多,要涂好,时间上难以保证,添画上也一样,毕竟是创作,画什么?需要时间和积淀。 反思时忽视了一个方法,如果是添画除了分割再添画也可以先根据主题字,想象画一个完整内容,再进行书写字分割相对可能就容易一些。 看花容易绣花难,虽说一二年级小孩子总有意料之外的惊喜,但还是小,在教学时,还是要多思考,认识其身心特点,多用巧方法引导,方法得当才能起到作用。 差异还是存在的,有些学生表现出色,当堂交了一部分,当时忙着布展,其中有一些直接放到树叶画展览区去展览了,以后就回归正题,也就过去了。现在回看这些作品包括当时没完成所展现出来的端倪,还是很有感觉的,学生对于主题也能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可以说抓到了课程主旨,字里行间是都是爱意满满的。 学生是好学生。 <p class="ql-block"> 课程觉得还是不错的,有时间可以再好好打磨一下,主题内容字可以根据需要更换,作为复习练习课蛮可以的。字体,笔画都可以适度调整,针对配色,根据主题发挥想象进行添画创作都很有发挥空间,比如二十四节气,节日等等。 说归说,想的好,说的好,不一定做的好,可别变成头疼的形式主义啊! 说着说着就到25年了,24年尾被这新一轮的感冒四面夹击轮番袭击终于打中了,再来就快期末检测了,临检测时有两个孩子看到我,把上一次粘土评选的作业带来,很用心的作品,也好,见者有份,大家——年年有余(鱼)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