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国货商场及周边变迁记</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张机(84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清代济南府城门示意图</b><b></b></h5> 早年间,老济南有城墙和城门的年代,与现在的称谓大不相同,彼时按地域划分俗称城里和商埠。城里又有东关(现在的老东门以内),西关(现在西门桥方圆一带),南关(南门外一带区域)和北关(大明湖一带即老北关火车站一带区域)。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现在的上新街北端</b></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南新街北端</font></b></h5> 那时趵突泉公园东门以南山水沟一带称西关。现在趵突泉公园南门外马路对面,有两条南北走向并列的两条街,靠东的是南新街,靠西的是上新街。这两条名街各有传奇故事及名人故居。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南新街54号《老舍旧居》</font></b></h5> 南新街54号是老舍先生在齐鲁大学任教时的住所,1933年老舍先生及夫人胡潔青女士在此喜得千金,并起名舒济。他多次述说济南是第二故乡,并写下了著名的《济南的冬天》,以优美昂然的文字称颂济南冬天的壮观与美妙。(现在此建立起“老舍纪念馆“,院内的深井及石榴树得以原貌复现)。 上新街名气更大,民国时期这里“景园”是一处别具风格的建筑群,这条街上社会名流,商贾富庶人家纷纷入住,有京剧大家方荣翔故居,著名画家关友声故居,老百姓津津乐道的摔跤大王马家大院。 赫赫有名的是座落在街南头路西的“卍字会”(万字会)旧址。1956年后,这里是山东省博物馆陈列馆,现在是“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驻地。雄伟壮观高台阶大门外,矗立着“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醒目石碑。 老济南的国货商场(也称劝业场),坐落在南新街和上新街之间,与花墙子街南口相对,几乎占据了围屏街的整个路南。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拆迁前的国货商场</font></b></h5> 商场正门的立墙上砌有<b>“国货商场”</b>四个大字。据史料记载,其前身是清末创办的工业局,1927年改为劝业场,取“劝兴实业”之意。1931年举国上下抵制洋货倡导买卖国货,里面建立起了国货陈列馆,故而劝业场又于1934年1月12日改名为“国货商场”,规定场内不准贩卖外国商品,一律出售国货,成为名副其实的国货商场。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围屏街路南劝业场的二层楼</font>(网络片)</b></h5> 国货商场的建筑物在商场四周,多为二层楼房,主门在东北角,周围有多条小胡同可以进出商场。东边从南新街北端向西,曲曲弯弯过几条无名小巷子便可进入商场,而西边则从上新街的南段向东北,拐弯抹角,旮旮旯旯儿也可进商场,真正四通八达。商场一层的店铺多是“穿堂屋”,从街外和商场内皆有门,出入方便而且能从这家转入另一家店铺。这些店铺经营文具,图书或者文房四宝,还有装裱店。二层楼设计别致,南面是一溜走廊,东侧西侧各有下楼通道。二楼有百货,布匹,服装鞋帽商店,也有理发店,照相馆等门类齐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店铺,商场的一角还有座“金城电影院”。上世纪60年代初,商场里增添了卖蔬菜,水产品和果品的副食品商店,给周围居民带来更多的便利。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摔跤场景 </font>(网络片)</b></h5> 由于商场的店铺布局在四周,中间空地自然成为大空场,一帮曲艺人便在南边搭起蓆棚成了说书曲艺演出的场所。一些玩杂耍的,穿着白色大褡裢衣腰系红色腰带摔跤的练功人也来表演,有的干脆拿点白石灰粉地上划个圆圈划地为牢,地上铺上块白布,摆上几个小瓷碗,手上攥着几颗豆子,吆吆喝喝变起了戏法。那些靠耍猴卖艺的则敲起铜锣“咣咣,咣咣”声一响,便引来围观者立刻热闹起来,每待上十来分钟,他们就停下来手里托个小筐子喊着“有钱的帮个钱场,没钱的帮个人场”……居住在附近的孩子最盼着来大马戏团表演,只要拉起大帐篷,上百度的电灯一亮,高音喇叭一放音乐,准有一帮孩子围拢来看热闹。大人花2毛銭买票看两个钟头,小孩子没钱只瞪大眼看棚幕上的驯虎女郎,头顶大缸,骑独轮车,叠罗汉等广告画过把眼瘾。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升级改造前的上新街</font></b></h5> 商场有些店铺的名称奇特又抢眼,有专门治瘊子的门头叫“瘊子阎王”,专治脚气的称“脚气仙”,名气最大的要数那家“接骨拿环”诊所,十里八乡口口相传,名声在外,都知道西关有位擅长接骨拿环的老太太(记不起姓什么了)诊所,五六十岁年纪了,身体硬朗,善谈说起话来声音洪亮。传说她家祖上几代都是靠接骨拿环行医的,在那传男不传女的封建年代,她却造诣深厚医道超然远近闻名很有威望。哪家小孩子骨折了,“掉了环”(脱臼)的,都会远道慕名而来,老太太三下五除二,边说笑话边治疗,手到病除,原本疼痛不止的病人高兴而归。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原国货商场买卖蔬菜的旧址(拆迁前)</font></b></h5> 在那动荡的年代里,私营店铺纷纷关门,原来的空场地也建成了简陋的居民平房,一向人气繁荣昌盛的国货商场萧条败落了。记得1969年我在济南二中当班主任时,为减免学生2.5元的学杂费和发放助学金,多次去国货商场学生家走访,尤其在那些多子女家庭里,亲眼所见困难家庭的现状,简陋的小平房住着五六口人,我的学生放学后要糊火柴盒,或者砸石子,帮家长挣点小钱养家糊口。我记得有位姜姓男生,父亲已故去,母亲是国货商场蔬菜店的营业员,学校开家长会因上班无法参加,我利用空堂时间去蔬菜店走访,只见她身穿蓝色长工作服,手戴厚厚手套,忙忙碌碌为顾客称菜,简单交谈几句,已看出他们生活的艰辛。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拆迁前的国货商场老街小巷</font></b></h5> 退休赋闲后,我有一次乘坐96路公交车专程去国货商场转转,正门上方镌刻的“国货商场”四个大字清晰可见,拐弯进去杂乱无章破旧不堪,不见了往日热闹的踪影。 喜讯传来,上新街,国货商场,以旧貌换新颜,要重现往日的风采供市民游览观赏。它们的旧址原貌曾深深地刻在老济南人的记忆里;焕然一新的上新街、国货商场会光彩夺目再现辉煌。 <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1.12于历下书屋</h3> (感谢张机老师同意,全文转载,萨漠配图,供老济南人回忆)